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日本概况》翻译(5)

2021-11-10 14:46 作者:青海水师提督  | 我要投稿

   作者:大森和夫 大森弘子
   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发行
   译者:青海水师提督

第二节 日本经济的变化与现状

  因2008年9月的金融风暴(雷曼兄弟经济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与欧洲财政危机的持续影响,日本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谓“2008年金融风暴”是指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破产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雷曼兄弟破产

  此后,受欧洲欧元波动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截至2012年,高达1美刀比77日元的高额汇率阻碍了进口的进一步增长,日本经济一落千丈。然而,在日本各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日本重回经济复苏道路。加之大地震后复原复兴政策的逐步推进,欧洲财政危机告一段落,美国经济再次蓬勃发展,2013外汇市场重回1美刀比103日元的较低汇率,繁荣经济图景从衰败泥沼中破蛹而出。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活动进一步拓展。资本与劳动力得以越过国境线进行全球流通,外贸商品、外包服务以及海外投资逐步增加,全球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日本经济仍存在一些雇佣关系问题。在日本,持有聘任合同的非正规雇员中,三十四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总人数的三成。随着发达国家与新型国家之间经济竞争逐渐激烈,日本也在寻求一个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新型成长战略。

  此外,海外各国也发出这样的声音:日本经济应当保护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群。日本经济不止要聚焦经济效益,也要发掘“人道的资本主义”的可行性。在全球新型国家普遍崛起的背景下,GDP(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三的日本经济能否找到一条切实的经济发展路线,能否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目前尚不能做出定论。

从战败国家到经济大国

这份照片对日本社会的冲击力不亚于《人间宣言》

  由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特殊需求,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显著,重回一片繁荣局面。在1955年(昭和三十年)到1957年(昭和三十二年)这段期间,日本迎来了被称为“神武景气”的繁荣期。由于产业革新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及自由化贸易的实行,日本贸易收益朝种暮获。日本于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

  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战败国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崛起,是因为那时期日本涌现了一大批饱含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以及为国家崛起而无私奉献的工人和职员们。在日本,言出必行,勤奋工作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也是在这一时期,具有日本特色的雇佣关系逐步形成。

  和谐的雇佣关系

  1945年12月日本战败时,在驻日美军的命令下,日本政府颁布了劳动组合法(劳动工会法)。逐步形成了一企业一工会的“企业别组合”制度。虽然劳动者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但企业工会也并非无条件地协助劳动者,劳动者也需要交付协助的佣金。正因为存在企业工会,日本企业也不会像美国企业那样轻易地解雇职员,在无特殊情况下也不会进行人员调度。职员工资与地位随着职员的年功序列(工龄)而逐年上涨,同时也规定雇佣职员直至退休的终生雇佣制度。在此基础上,职员可以从企业获得除工资之外的各种各样的福利,比如种类繁多的津贴和丰厚的生活保障设施。此外,职员还可以在辞职后获得辞职补偿金,并且在辞职后再就业时获得额外照顾。

  由于驻日美军的强制命令,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别组合制度得以出现,而企业别组合制度也为日本经济民主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协助战争,日本旧财阀遭到美军流放,企业家“由财阀组成的大股东委派精英”的战前形象,转变为“从职员当中选拔出企业家代表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因此,战后企业家们,相比大股东的利益,更加重视企业职员的权利,日本的雇佣关系也才得以和谐发展。

  有日本特色的经营管理与“一亿总中流社会”

日本凭借较低的基尼数也确实可以自称“一亿总中流社会”

  支撑日本和谐雇佣关系的年功序列制与终身雇佣制,强化了日本经济体质,也丰富了日本市场。日本企业以重视职员的“日本特色的经营管理”为武器,将日本培育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人不再被国际社会认为是贫穷群体。不存在云泥之别的贫富差距也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特征。

  然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多次深陷危机。但日本企业顶住了诸多危机,没有解雇职员。而企业工会也出现了感谢企业没有解雇职员,而自发提出拒绝大幅增薪的情况。

  1973年,阿拉伯石油出口国机构(OAPEC)借石油供给限制,掀起了原油价格暴涨的石油危机(Oil shock)。在诸多发达国家中,日本相当依赖中东石油进口,因此出现了物价疯长的“狂乱物价”现象。企业工会要求的增薪则通过提升商品价格来转嫁,因此商品的销售量也一落千丈。

  在经济衰落的情况下,产品与劳动力供给日益过剩,祸不单行,商品价格也在飞涨。因此,当时的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联)决定将1976年的增薪幅度遏制在十个百分点之内,与劳动工会共渡难关。此外,业界也致力于打造低能耗的“节能型企业”,最小限度地遏制经营成本。日本汽车业界也推出了用油量少的“节油型”汽车,收到了苦于高价汽油的美国市场的广泛好评。日本之所以能先于任何一个国家,从石油危机中脱身,节能型企业的经营者、抑制增薪的劳动工会功不可没。

  日本企业家虽然并没有美国同行那样高的收入,但在良好雇佣关系的支持下健康运营。在经济高速发展期,近九成的日本人相信自己是中产阶级,日本的“一亿总中流社会”形成。

《新日本概况》翻译(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