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个有关风险与收益的“认知悖论”——《低风险,高回报》

2023-02-25 00:05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金融投资世界中究竟有没有风险低但收益高的事儿?

虽然低风险套利,可以通过跨市场做高频交易,还需要一些对冲做保护,但这种只适合短期高波动市场的快进快出。

如果有“内幕消息”,那收益就更稳了。

但是,《低风险,高回报》这本书却提出,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是存在的。

确切地说,是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保守型股票组合】,这个股票池中的标的需要同时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波动率总体较低,因为这象征风险较低;

第二,平均价格较低,因为较低的价格意味着更大的上涨空间;

第三,拥有良好的上升趋势,因为这代表整个标的拥有蓄势待发的能量。


作者皮姆•万•弗利特 (Pim van Vliet)在《低风险,高回报》中提及,当我们根据近百年的美国股市数据进行回测,低波动率的股票在长期回报率上远高于高波动率的股票。

而这种投资,本质上属于【被动型】“看准趋势然后守株待兔”。

这类股票的收益主要来自如下部分——

第一,股票价格的提升;

第二,股息(分红)

假定我们持有某只公司股票5年,之后卖出,拥有的收益是这5年的股息分红+这5年的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如果投资机构将这种股票筛选后装入自己的投资计划,做成基金,这种基金在短期可能没有其他“主动型基金”的业绩那么耀眼,但它的优势在于稳健。

“主动型基金”的耀眼业绩,往往是因为其追求较短时间段内的简单回报率,一些基金公司为了营销,确切地说是为了赚取高额管理费,其投资经理采用的投资策略会偏“风险大、波动高”的投资组合,这样季报或单年的年化收益率会显得极为亮眼。

但这样的历史业绩能不能维持,很难说。

因为“主动型基金”如果为了短期的高收益,必然会增加更有炒作性的小盘股票,这种公司涨起来容易,跌起来轻松。

真正的大盘股,由于盘子又大又重,即使一度流动性过强,在波动性表现上也没有小盘股那么【剧烈】,在整个股价趋势表现上呈现出“穿越牛熊”的稳健,一旦市场出现异常,大资金往往会选择这种波动性相对小的大盘股避险,也容易提升大盘股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对于市场上很多基金经理而言,并非不知道“低波动率的股票在长期回报率上远高于高波动率的股票”,而是如果以【季度】、【年度】为周期来评估其操盘基金的成绩,采用过于保守的股票组合,当年的成绩“拿不出手”,饭碗就有可能丢。

那么,既然操盘的资金又不是自己的钱,何不激进一些呢?

万一大赢了一把,那可就是各种奖项拿到手软,票子妹子等想要什么有什么啊!

说到底,股票市场本质上还是“零和游戏”,这种大大小小的博弈,建立在每个参与者对人性的理解与把控上。

个体会关注最显眼的,于是,一时间涨势凶猛的股票或主题基金会红得让人迷醉。

这时候,如何在某个节点“抽身而退”,考验的就是个体的观察力和对贪欲的控制。

有多少人能在特斯拉的高位执意出手呢?

又有多少人是跟着特斯拉的一路上扬结果发现自己已经“高处不胜寒”了呢?

避开一切承诺高回报的东西,不管是彩票、郁金香,还是股票

【注】《低风险,高回报》阅读指北

当我们在聊一本书,尤其是关于投资理念的书,适用性很关键

的确,《低风险,高回报》中会强调建立“保守型股票组合”,与时间做朋友,要学会与人性做对抗等。

尤其是书中提出,个体对【度】的掌握,也会反映到对风险的掌握、抗性上。我们有时候的努力,反而会出现与追求目标相反的结果——

如日常锻炼过度缺少适度休息,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如备战考试的学子前一晚通宵复习,反而会让自己面对试卷时疲惫不堪,影响发挥。

但,《低风险,高回报》中的主角,是机构大资金构筑的“股票池”,标的从十几到几十,对应的启动资金则是往往千万甚至上亿

再次强调,作者皮姆•万•弗利特(Pim van Vliet),不是一位普通投资人,也不是基金投资经理,而是荷宝低波动股票和全球战术资产配置策略的创始研究员。

像荷宝这类跨国投资集团,其投资思路、风险抗性等,绝非普通个体能学习的。

作为普通个体投资者,如果试图构筑相似的“股票池”,很难。

第一,散户往往不具备对股票池的专业筛选能力;

第二,散户很少会很长一段时间持仓几十支股票,除了心态的忍耐性,还有资金面的压力。

说白了,中国散户更喜欢小资金的快进快出,如果连单只股票中期持有都做不到,更甭谈追求长期回报率。

《低风险,高回报》中的玩法,更适合有可靠信源、有强大分析能力、有丰厚资金储备的机构

之所以强调“玩法”,是因为到了荷宝这种体量的公司,其真正遵循或者说使用的套利模式,不单单只是金融市场的进进出出,更牵扯到更高阶的“背景博弈”,而这些核心“秘密”,是根本不可能拿出来说的。

采用模型回溯历史数据,有极高的拟合度又怎样?

模型真的能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吗?

我认为模型这种东西只适合纯数学的推演,一旦牵扯到非理性的人性,模型基本失效。

好吧,如果普通个体投资者非想追求如《低风险,高回报》中的“长期收益”,可以考虑国内的各种公墓或私募基金。

可是,国内股票要么不分红,要么分红很少,长期持久收益又不高,再加上国内股票市场受政策影响过大,美股市场的“模型思路”在中国可能失效。

所以,我认为《低风险,高回报》中更适合中国散户读者的,应该是心态调整方面的建议——尤其是避免“追涨杀跌”。

而中国股票市场的年纪,相较于美股百岁以上,还是有点年轻了。

以上。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1个有关风险与收益的“认知悖论”——《低风险,高回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