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揭示“反汉服党”对剃发易服的轻描淡写和虚假宣传

2022-09-17 20:43 作者:縉雲霄宇  | 我要投稿

驳这种真中掺假,假中掺真以还原历史之名,行反历史之实。

感觉他一直在拿早期汉服运动不考据的一些说法断章取义,以此为切入点证明这是“古装秀”。还拿一些历史的边边角角偷换概念,确实对服饰史欠缺的普通人很有杀伤力,不过对我们这类无效
知乎作者“Song”页面截图
知乎作者“Song”页面截图

传送门:https://www.zhihu.com/people/wensong-91


这位知乎作者一直在运用他熟悉的服饰史资料夹带私货,努力营造“汉服运动”是一个阴谋。诚然有不了解服饰史信口开河的(他也只能拿这些人的言论来反驳,只敢拿这些人开刀,不敢与汉服里面的学术界大佬一对一),他举例的材料不足以证明所谓的汉服是自然消亡或者等于清代民国时期标志性服饰如马褂类服装,所拿的资料是不同时间对汉服产生了不同理解罢了,如:

1、清朝《成都通览》记载:「罗、郭二姓,原籍云南,均汉服顶戴,满口京腔,亦少蛮气,皆行汉官礼节……土千总二,皆汉服。」。《黔南职方纪略》及《黔南识略》记载清廷在苗人地区实行文治教化政策,建立学校,鼓励苗民学习汉文化、改「汉装」:「内辖既久,蛮俗渐更。今男子多有汉装者」;「剃发而易汉服者已过半」;「习华风,编姓氏,妇女有改汉装者,多与军联姻」。

2、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强迫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改用「汉服」:「苗、瑶、侗之衣裙应一律改用汉服……」;「男子衣裤用棉布系以腰带,有钮扣与汉服略同者,称之为汉苗」。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在1954年报导败退到台湾的民国政府对当地「土著」实行同化政策,导致「不少原住民妇女被迫改穿汉服」,1993年,《人民日报》报导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城1000周年之际,中国北京市代表团给布鲁塞尔标志性塑像「撒尿顽童」送上一套「汉服」(对襟衣),但绝大多数报导使用「唐装」一词……


以上文献是基于表面的客观现实的无意间描述的“汉服”,此汉服非彼汉服。如果这些可以驳倒“汉服”,那么现在我们的T裇衬衫,牛仔裤都可以被说成汉服,然而这些本就不是我们今天定义的汉服范围,根本是在偷换概念。


以《康熙南巡图》的历史背景来说,康熙南巡离明朝灭亡才几十年,三番之乱后绘画,刻意刻画了江南富庶地区。《康熙南巡图》作为“盛世”写照,因为才剿灭叛乱不久,前面的战乱持续几十年,画中当然要体现“仁”的一面,表达特殊含义,农民百姓虽以前朝服饰描绘,但一点不妨碍画中主体人物、尤其是康熙身边的人物,面貌都是以清朝服饰为主。康熙好功好利,喜欢以“宽仁”的形象示人。他曾假惺惺地对近臣说“朕以为俗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当时全中国剃头已成为一种制度,他这番“仁义之话”,情商正常的人谁敢以身试法?非优伶,非僧道,谁敢在宫中束发穿大明衣冠日常活动?康熙三年(1664),朝鲜使者洪命夏到北京,所遇汉人官员,见到朝鲜使者的衣冠,“皆有唏嘘叹息之色,欲语未语……盖见我衣冠,自不觉其感慨而然也”。是的,面对奉行明朝衣冠的朝鲜人,入清汉人也只有艳羡的份了。当然,回家关上门,偷偷制作一套,穿在身上过过瘾,或者让画师画在图画里自我满足一下,也还是可以的。秉承康熙旨意,体现仁厚君主的形象,宫廷画师在作《康熙南巡图》部分描绘画了汉人穿着前朝交领服饰,而且,脑后没有垂辫,而是把辫子扎成发髻,粗看确如明制相差不大,但前额那块地方的头发已经不在。


就算依照他的说法只对权利机构易服,也改变不了流传千年的冠服标志性交领服饰不再流行,而是成了戏子僧道服饰的装束,在民间深山老林或幼儿这种交领衣服清代也有,但能反应主体情况吗?根本不能,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边边角角还残存一点前朝风格那是古代政权没办法完全做到,不是不想做。古代普通农民连布料都没几匹怎么可能做到马上易服?古代社会不如今天交通方便,没有现代通讯条件,易服就不是一夜之间马上能到位的,有“漏网之鱼”实属正常。对于硕大的国土面积肯定是循序渐进的,从交通方便到交通不方便的位置,从城市到农村,明朝遗民逐渐离世了,后人也就遗忘了,持续了很多年才彻底变成晚清时的样子。上层社会衣冠大变样的大环境下,加上古代都有下层一直模仿上层社会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逃过一劫的女装在乾隆时期也逐渐“清化”了。但是如果没有“薙髮易服”怎么会有神州大地衣冠与以前所有朝代出现画风迥然不同的局面?纵然历朝历代服饰有所不同,但都是循序渐进的,前面一个朝代与后面一个朝代画风变化并不大,这些反汉服的组织拿历史的边边角角有的没的去重新解读不足以洗白服饰演化在清代是一个正常过程,明显是人为刻意颠覆了整个衣冠体系。


居于以上,我也可以列举关于剃发易服的文献以及明代汉服概念的史料:


《清太宗实录》所载,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元大清称帝之后,旨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

清朝在进关之前便非常警惕汉文化对满洲八旗的影响,如清太宗皇太极就时常告诫满洲贵族,说“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多以金朝女真人的汉化为前车之鉴,认为汉化会导致自己的统治覆灭,如皇太极便认为以前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在太祖太宗时国力强盛,但因为后来的女真皇帝“尽废之(女真旧习),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而导致“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甚至到了清朝中叶乾隆统治时期,乾隆皇帝也不断地作出告诫,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明实录》:“虏数千骑突入延绥黄甫川关城,焚劫城内外凡四日,攻堡不克而去。虏之初至也,以数骑汉服扣关,诈称为大同镇奉公役至者,阍人启扉,千众奄至,把总高尚钧中流矢死。”记述蒙古鞑靼士兵诈穿汉服骗开城门后突入进行劫掠。


明诗:“燕台十月霜林晓,话到滇南入路岐。……沙江流水斜侵郭,汉服居民半杂夷。君去幕中勤佐理,从来徭俗更浇漓。”也是表明边疆地区汉人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

 

《峄桐文集》:“次尾叱曰:‘我不死卒手,尔官自持刃,且巾帻汉服也,吾不去此,不得无礼我。’”记述1645年抗清英雄吴应箕被捕后不屈而死的情形。


《续明纪事本末》:“(金)声桓预作数十棺,全家汉服坐其中,自焚死。”记载1649年金声桓反正后遭清军攻击,全家着汉服自焚。


清代掌故笔记《阅世编》:“其满装耳环,则多用金圈连环贯耳,其数多寡不等,与汉服之环异。”


《清史稿》:“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会大雾,乃止。”这里后金兵仍用穿明兵汉服而混淆视听的方法来攻打锦州,因大雾而止。


《清世祖实录》:「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奏言:其定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先圣之章甫缝掖,子孙世世守之,是以自汉暨明,制度虽各有损益,独臣家服制三千年来未之有改。今一旦变更,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尽也。应否蓄发,以复先世衣冠?统惟圣裁。得上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着革职,永不叙用。」


《御制文集》乾隆曾表示反对改穿前朝服饰,认为会导致「武备浸弛」:「及继世之孙,不数年而遂易汉服,又不数十年而遂以屋社。吁,可不畏哉,可不怀哉!」


史载,所谓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清朝统治者以此为鉴,谕旨对「服汉衣冠」、「效他国衣冠」、束发以及裹足者治重罪。


《清稗类钞》:“高宗在宫,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独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乃止。”记述乾隆在深宫穿汉服的情形。


《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海角遗编》卷之二:五十五回,换营装小帽称得胜,人头戴狗皮——遍地干戈众若狂,衣冠一旦换营装。却嫌小帽名猥鄙,得胜更题邑播扬。

大清初平南土,服式俱仿满洲。衣冠文物一无留,不见长巾大袖。 宵小昂头得意,贤豪俯首含羞。貂狐海獭猝难收,剥取狗皮同凑。——右调《西江月》

民间服式,乃时王之制。明朝时,天下人自天子以至庶人,俱挽青丝髻,戴网巾,网巾之外乌纱帽,身穿圆领,腰系宝带,是士大夫立朝坐堂公服。其平日燕居与读书人,俱戴方巾,百姓则带圆帽。夏秋所用大顶综帽,每顶结他要工夫百余日,价银值五六两。至弘光朝,忽然改换低小如盔衬式样,名为“一把渣”。严子张为乡兵长时,见乡兵都戴一把擅,因分付道:“一把擅之名甚不相称,今后须要改口叫做‘得胜帽’。”由是不论贵贱、文武、上下,人人都戴得胜帽。及至八九月间,清朝剃发之令新行,不许戴网巾,俱要留金钱小顶,从满洲装束。其凉蓬子一时无办,竟取人家藤席藤椅之类,割成圆块,招来权做凉帽,顶系红绒以为时式。暖帽值此大乱,貂狐不可得矣。即驴皮营帽,每顶价卖二三两,穷人算计,竟将黑狗黑猫之皮剥来,一样做成营帽,戴在头上,以应故事。满洲衣式样是圆领露颈、马蹄袖子,其有身虽穿满洲衣,而头犹戴一把者,号曰“吊杀圆鱼”。有头已戴满洲营帽,而身犹穿长领宽袖明朝衣服者,名日“乡下”。满洲人虽时王之制,不敢不从,而风俗亦一大变更矣。其次年,闻宗师按临岁考,有一生员进场与考,见满场无分上下,都是满装。有感于怀,文章倒不做,但写四句于卷曰:“满洲服式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胡人满眼泪,满腔心事满腔愁。”宗师见之,亦不罪之,竟听其纳还衣巾而退。若果有此事,此生员比之晋处士陶元亮,亦无愧耳。


国外史籍中也有关于汉服的记载,如朝鲜《仁祖大王实录》:“凡虏之来投者,使其养子毛有见主之,即换着汉服,人不得识别矣。”记载朝鲜君臣对话,指出明朝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令由后金投降者换穿汉服。“朱之蕃之弟亦被执,终始不屈,张、朱两人不为剃头。城外有长兴寺,张、朱着汉服居于寺中云。”出使后金的朝鲜使者回国后向其国王报告被俘明将张春坚不剃发的情况。


1825年作为越南阮朝使臣到北京的潘辉也表现出鄙视清国的态度:制,不改满俗,终乏雅观。天子衣五金花,亲王衣三金花,大臣以下,衣二花一花,以此分别,其冠帽氊皆同,惟以顶颗黄白青红为差。项挂珠串,恰似禅僧。衣皆狭袖,又类戎服,以此周旋揖逊,毕竟非声名文物之盛耳。

自清朝入帝中国,四方剃发变服。二百年来,人已惯见耳目,习俗熟简,便恬然无复疑怪。故明冠服之制,惟于戏剧时陈之。已俱视为偎儡中物,不曾又识初来华夏样矣。我国使 。部来京,穿戴品服,识者亦有窃羡华风,然其不智者,多群然笑异,见幞头网巾衣带,便皆指为倡优样格。胡俗之移入,一至如此,可为浩叹。”


央视节目截图
央视节目截图


清化汉女服饰为什么不是汉服?我也有明确说明,这篇文章足以驳斥有些人故意拿明边军的对襟纽扣汗衫这种所谓“马褂”的祖先,就把“清代马褂”顺便附上整个清代的“汉人女装”来借题发挥偷换概念。


其它的驳斥文章及视频:




揭示“反汉服党”对剃发易服的轻描淡写和虚假宣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