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阅读】3.《自由在高处》(上)
*由出版物《自由在高处》(2015,新星出版社)整理,非原创!侵删。
**书中摘录内容不代表整理者立场。
***pdf识别文字,可能存在错别字,未得校正者,望海涵。

优秀观点
1. 这颗星球是人类生活的所在,它并非像有的政治或文化评论家所断言的那样,只在“圣战”(血腥的政治认同)与“麦当劳或是巴克扩张”(不流血的经济冲突)的双轨制中飘摇,因为在政治与经济之外,还有社会最真实的生活需求。
2. 如此惊世骇俗的葬礼注定会招来一些人的反对。有人批评老人斥巨资治狗丧是糟蹋钱,所谓“黛玉葬花同命相怜,教授葬狗铜臭相连”;也有人责怪老人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捐给山区的孩子。 这些话看似正气凛然,却经不起推敲。一方面,给狗花钱并不能推导出老人没给或必须给其他孩子花钱;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都有人生的当务之急,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3. 人们通常会为两件事忙碌,一为性欲,二为物欲。性欲不用学,物欲却是不断模仿出来的。
4. 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
5. 我们同样看到,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6. 文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的“主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之上。
7. “独立思想是理性的最高境界,性是非理性的最高境界。”这个论断非常有趣。人的幸福感无外平两个:一是个体独立,二是与人同乐。 如果说思想独立是独立之最,那么性爱就算是合作之最,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生命中的精华,孕育儿女。联想到以前的一点思考,我在想, 所谓人生的最高境界,岂不就是在这两方面“不最不归”?我常说除了思想与儿女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留在世间,不也是为这两个“不最不归”的结果?
8. 一个好社会,必定要在心灵与头脑之间寻找平衡点。
9. 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一方面,它意珠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10. 在《政治的幻象》一书中,作者兰斯·班尼特提到CNN民意测验专家的一个观点:华盛顿越来越成为个体政治个业家的天堂。他们不需要政党的支持,而更多地依靠他们的媒体形象。
11. 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味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12. 同样的道理,存在于同一群人质之间的所谓平等,天下所有奴才都能平起平坐的平等,都不是人类意义上的真正的平等,充其量那只是一群平等的奴隶。
13. 相较而言,我相信的是人生而自由。自由具有先验性,是基本人权,而平等反而是后天商量出来的权利,即公民权。
14. 由一群平等的奴隶选出一个奴隶主的政治,那不是民主政治。
15.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不难解释当有人一厢情愿地指责超女“害”观众并要求予以取缔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观众要求捍卫自记有“被毒害的权利”。洛克所说“每个人都应该自主地控制意义”,即传播学上说的意义形成之关建在于受众。
16. 你是消费者,你有消费者主权,谁知你花钱消费竟是给自己买个主权沦陷,买个人财两空,世间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么?
17. 想起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那句名言——“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18. 自1978年元且开播以来, “新闻联播”一直恪守“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宗旨也决定了“新闻联播”的真实属性是“宣传联播”。
19. 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
20. 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21.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
22.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23. 而知识分子一且被拉上战略的战车,只为了某个战略而生,为其私用,就像诸葛亮一样,他便不再是知识分子了。
24. 仿佛每个中国人在出国时都变成了蜗牛,走到哪里都要背上一个脆弱的“中国壳”,都要对这个壳负责,任何过错都是对这个壳的不敬不爱。
25. 这座城市,虽然也发生过法国大革命,虽然也拆掉了巴士底狱,但是从整体上说,任凭国王、总统走马灯似地更换, 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本士的历史文化依旧保存完好。
26. 杜甫曾经感慨唐朝的衰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这“山河”是社会,事情恐怕还不至于让人彻底绝望,毕竟任何国家地都是建立于“山河”(社会)之上的。相较而言,最可怕的情形恐怕还是“国破山河破”和“国在山河破” .
27. 由此看来“火星文”倒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或不能为人所理解。一个追求思维的乐趣的人,看到孩子们的这种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如果这点小创造都要去封杀,我们的语言生活还有何趣味?
28.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密码,所谓对话也是不断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对于信息发送者来说,编码自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至于受众如何解码,既取决于编码者的设定,同样取决于解码者的解读。
29. 一方面,表面上人类“掌握”了语言,然而事实上任何一种“俗白表达”都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特定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决定“隐晦写作”是不可辟免的。
30. 准确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
31. 塞里格曼将这种绝望称为“习得性无助”。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绝望,不过是一种积习,它更多是来自过去,而不是明天,甚至也不是现在;它只缘于我们疲惫的内心,而非完全是因为环境。
32. 所以我想对那些正在努力或试图改变自己或时代命运的人说,不要在意周遭对你做了什么,关键是你自己在做什么。
33. “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不瞒诸位,我早先有个答案,“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
34. 娜塔莎的逻辑漏洞百出。其所谓“没有交到坏朋友”的背后、是她被剥夺了交朋友的权利。
35. 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体现更多的则是合理化。这种倾向主要分两类:一是“酸葡萄”,二是“甜柠檬”。如果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如果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不为此感到苦恼。
36. 事实上,这种欲罢不能的补偿心理正是许多人一旦陷人官场,就变得无法自拔的重要原因。退出官场可能使他从前的忍辱负重和广泛积累的人脉变得一钱不值。
37.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唐福珍是被怂恿的“烈士”。 我只是强调社会舆论在这方面不要鼓励大家去做牺牲,以自残明志,以悲情大旗。我的基本看法是,媒体可以不遗余力鼓励公民维护自己的权利, 但不要高标自杀、自残在救济社会方面的意义。
38. 每个人都饱受“跪族文化”的熏陶。电视机里,大导演们为大臣与草民们设有“专跪”,须臾不忘推销帝王时代的美好生活;网络之“跪求”一词也早已像瘟疫一样传遍了每个角落。
39. 从个体而言,人唯有自由,才可能激发潜能、有所创造;从群体而言,唯有走向合作与和解,人类才可能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0. 其实,争来争去,无论严肃还是戏谑,谁也都知道,没有什么鸟可以代表国家。有关国鸟的评选,充其量只能佐证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风尚与观念—因为国家之形象体现在每一位国民的具体命运里, 而不在于某只鸟的花色品种及其鸣声是否婉转。
41.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需要解决的矛盾。它们有来自社会之间的矛盾,有的来自官民之间。有矛盾不是件羞耻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处理矛盾。如果非要通过强制手段掩盖矛盾,搞子虚乌有的“零容忍”,实则是设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权力过于自负,不愿正视他者的权利:要么是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
42. 你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
43. 中国人不也常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么?不管是“神知”,还是“己知”,背后都关乎神性。前者是他律之神,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后者是自律之神,人因有良知而自律,而超越罪恶的樊篱。 旦丢掉了良知,一一味服从,人类神性的庙宇也就坍塌了。人类所能看到的,便只有猥琐的世相与一望无际的残酷。
44. 时隔二十年,我们想起了柏林墙倒塌的纪念日,事实上,从那位东德士兵逃向西柏林的第一天开始,柏林墙便已经坍塌了。
45. 事实上,许多具有公共精神的人便是这样,因为不堪承受现实巨大而荒谬的挫折,从此在心底默默唱起“我们是犬儒主义接班人”的。
46. 一件普通的文物,因为曾经在圆明园中停留,在今天的拍卖会上价值连城,实在是拜“伤疤经济学”之所赐。
47. 论情感,一个人热爱生养自己的家园与土地,不在于它是否富饶,不在于你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你在那里度过了流金岁月,你还可能回来,因为那是安顿灵魂的所在。
48. 为什么人们赖以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发达,而交流的效果似乎越来越差?想表达、能表达的人越来越多,而愿意倾听的人越来越少。
49. 然而,具体到对违法者个体权利的保护,我们需要的不是公众对游街示众“鼓掌”,而是对以侵犯他者权利为代价、藉此达到宜扬政绩或教化民众目的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谴责。
50. 假如我们细心,亦不难发现,在鸡被“示众式执法”的过程中, 所谓“被执法者”实际上还应该包括那些围观的“猴子”。作为“示众式执法”的另一端,执法者认定他们是一群需要被权力教化的人, 进一步说,台上低头与台下昂首者都是执法对象。所以说,“示众式执法”不仅是体现了执法者独步天下的决心与权威,同样是在以一种莫须有的态度对公众进行了某种“有罪推定”—既非同类,若有违犯,同此下场。
51. 中国人的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四大绝望”。《三国演义》说明了中国所有极权专制统治者的伪善、残忍、凶狠。以曹操的名言为证:“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中国人普遍对极权专制统治者的深深的绝望。 《水浒传》说明了中国所有的官僚无不贪赃枉法,在中国这个“人”的世界,竟然毫无真理、正义可言。唯一的生存之路只能是“打家劫舍”,唯一的快乐也只能是“大碗喝酒, 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这是中国人普遍对一切文武官僚的深深的绝望。《西游记》说明了极乐世界在西方,而在中土,代表百姓的精明的猴子却被埋在了“五指山”下,并不得不被戴上“紧箍咒”,让他们的“头脑”无法进行思维, 逼迫他们通入“空门”。这是中国人普遍对未来希望的深深的绝望。《红楼梦》说明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可笑,尽管这个所谓的“理想”是如此浅薄,如此低俗,如此缺乏智慧,但即使如此,它也只能是一场温柔的幻梦,一场“红楼梦”。这是中国人普遍对自己长期历史以来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深深的绝望。
52. 对于一种新科技、尤其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与交流方式的传播工具、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文化体验,人们充满喜悦与好奇,甚至有迷恋之情,本在情理之中。无论是在上网还是泡在图书馆里,对我而言都只是一种文化上的沉浸与享受,而非病理上的成瘾。更重要的是,怎样打发自己的时间,完全是个人自由。
53. 想想今日大众媒体更是让你欢喜让你忧。欢喜的是,不通过它们你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多灾多难啊,这儿火车出轨,那儿火山爆发, 相比之下你过得真是幸福安宁;优愁的是,医药方、媒体与各色代言人合谋,散布虚假与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甚至不忘制造恐怖气氛, 比如你睡觉打个鼾都可能一命鸣呼……就这样害得原本腰缠不多的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想不病都难。
54. 进一步说,我的课堂永远是思维多于记忆,开放多于封闭
55. 可怕的是,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一且被确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机制立即被激活。
56.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考我对标准答案是否有过“一夜情”,而后者所考察的则是我若干年来持续思考或者阅读了哪些东西,是我有着怎样的知识积累与思辨能力。
57. 一个社会要有共同的底线,所以有了法律和道德,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思考应当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
58. 作者由此感慨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的异化一看看我们的四周吧!大多数公司、学校、家庭以及各种机构,都遵循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让人们努力改正弱点。君不见,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改正一个人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然而事实上,许多缺点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完人”标准答案面前,没有哪个不是千疮百孔。
59. 简单说,“1+1=2”式的教育,没有过程,其迷信的只是一个结果;而探寻“2=?”式的教育,却是焕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是可以激发人们回归自身与探寻真理热忱的教育。
60. 我曾说,一人即一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它区别于自己所属的疆土。同样,区别于“你属于某个单位”,每个人更应该回答的是“自己是什么单位”,“人是什么单位”。
61. 道理很简单,人是生命,有生卒年月,人归根到底是一段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我们在时间中获得生命。
62. “我是单位”,“我是时间单位”,“我是时间的尺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挖掘,并非忠诚于地理与环境,而是忠诚于我们自己的一生(这段时间)—正是通过这段时间我们参与并见证一个时代。
63. 正因为此,我愿意以更广阔的视角将我所热爱之国视为时间之国,一种立于时间维度上的精神与思想之国,而绝非空间意义上的逆来顺受,或与生俱来的“嫁鸡随鸡”式的地理与政治之热情.
64. 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 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缺乏某些条件时,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他们充分享用这些条件时,却往往忽略条件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本文将要谈到的“条件即逆境”。
65. 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解放”更像是在不同的监狱之间转移人民,区别只在于有的逆境是深不可测的地牢,有的逆境是“天鹅绒监狱”,有的逆境是正常的民居。
66. 不过,尽管逆境无所不在,但是人仍是自由的。因为人可以选择,可以比较此处的逆境与彼处的逆境的区别,可以比较现在的逆境与过去的逆境的优劣,从而寻求改善。
67. 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正是条件的无常,造就了人的圆满。
68. 然而,我并不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有一种与现实或过去决裂的姿态。我的心地平常而宁静,是因为我有一个信念,21世纪将是个和解的世纪。
69. 事实上,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理论,在“综述”世界的过程中通常都会犯简单化的错误。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
70. 为什么人类不断进步?因为人类有一种“洗心革面”的精神与勇气。换言之,人类亘古未移的高贵,不仅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更在于人会更换工其。即工具必为人所用。
71. 换言之,中国要着手解决的是城市自我封闭的问题, 而非农民工“被动开放(闯世界)”的问题。
72. 遗憾的是,把wwのdemo当“天大的笑话”来看的成龙们“只看得见交媾,却看不见孕育”;只看得到表面上的一点乱象,却看不到ww已经进人了一种全新的秩序—在那里,不仅有市场经济,更有politique de le market。
73.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本身便有一种约束机制,所谓“你挥舞的拳头到我的鼻子为界”。
74. 追求民主不能只停留在民主这个概念上,而应该在认同民主价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民主并不是终极目的,民主的目的是保障人权,以此建构并保卫一个自由、公正与繁荣的社会。换句话说,民主是形式,是工具,人权才是根本。
75. 民主之伟大在于人们能以由无数发动机组成的群体意识守任社会底线。其前提是社会大多数成员能相对独立,不被变相劫持与操纵,或受制于其中一台发动机是否运行良好。
76. 权力用到极致,就是让一个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同时消灭。
77. 在政府包办文化与价值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未成年人。当政府以国民监护人和心灵导师出现,这个国家其实是永远长不大的国家,
78. “以眼还眼”只会让世界继续失去眼睛,而不可能真正救赎回任何一双眼睛。
79. 可怕的是,两者一且对立起来,这冲区分难免会走向帕斯卡在《思想录》里感慨的“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是来自对岸,杀人者便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
80. 显然,只要作恶者愿意,仇恨的本能以及后天习得的“意义感”可以将他或者他们反对的所有人都发配到“非正义”的河对岸去,忘记后者原本和他或者他们一样,都是在河边相亲相爱、生儿育女、背诵诗歌、建造房屋的普通人。
81. 她只是共和国的一位公民,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人民,只属于她自己。章子怡的肉体与中国的“国体”并无关系。
82. 事实上,“爱国者”们谓“爱国”,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了有益于国家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认定别人“有罪”。
83. 人们赞美忠诚,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却时常伴随着不断的为“光荣背叛”,伴随着不断地有人从旧有体制中出走,从而完成个人与社会的自救。
84. 发自内心的诗歌与音乐,会激起人们对爱与美的回忆与向往。它们一且抵达内心,谎言织起的真理大厦顷刻间变得弱不禁风。
85. 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86. 对于这些善意的劝告,我是避之唯恐不及。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 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87.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心理预期不仅在为相关惩罚提供合法性或者民意基础,更是替人执政。中国人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中国人在预言惩罚方面却有着无人能比的参政意识与激情。
88. 于社会而言,你会发现,许多人在没有向上筑就底线的情况下,大谈左右之争,其实中国当下最本质的交锋是国家与社会的上下之争:
89. 这个偷鸡贼的故事,有点像是在讲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转型期”,一个以改良为主要特征的大时代。它很诡异,诡异就在于时代思想与行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裂,
90. 我讲要改良,那么我们朝着什么方向改呢?我的答案是走向开放社会,同时建立各种联系,使社会从星状体走向网络体。
91. 当然,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谁都不应该在社会运动中当逃兵,因为“你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关心你”。人在社会之中,是无法逃避政治的。理论上,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社会, 这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事。
92. 有一天,他在茶舍发帖子表态要做一个自由主义者,我就此回了篇帖子,指出:要自由,不要主义。理由是,自由一且变成主义,思想的鸟笼就编好了。
93. 第三,要独立于民众,做到虽千万人,吾“说”矣。一个参与时代的书写者,应该忠实于自己的经历、学识与良心,而不是所谓的人民。 事实上,每个人活得都不够纯粹,能够真正代表自己已是上天最丰厚的奖赏,我们何必贪心,代表一切?人—一这脆弱的会思想的芦苇, 有时更应该像大海一样坚定,不要因为陆地上人多而否定自己的汪洋海水。我讲人人都是思想家,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国,但媚众和专制一样,都会破坏一个人在精神上安身立命,在思想上立国。它可能不会夺走你的匹夫之勇,但会夺走你的独立精神。
94. 我之所以解构这个故事,是想说明老百姓需要光明,但只是拿它当工具用,借助光明来理解世界,而不是奉作神灵,把自己一辈子都浪费在墙上的那个破洞里面。他们要用这些光去照书本上的字,照亮他的前程,而不是去信仰与膜拜。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