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配B站西洋通史:教会的组织与教权的强盛、衰落

2020-04-03 17:18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教会的组织

·大主教区、乡镇教区、修道院

·罗马主教区

·天主教与东正教

 

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基本上沿用古罗马时期基督教会的体制,称作“教阶制”。也就是基督教会有关教务,有关教会神职人员的管理这样一整套体系叫做教阶体制。

教会的基本组织是分为大主教区和主教区,这是“教区体制”。大主教区和主教区是两种最常见的教区划分。大主教区在罗马时期地域上相当于一个行省。主教区在罗马时期相当于行省下面的城市。

大主教区和主教区到了中世纪时都是屡次发生变迁,所以不能对应它最初的概念。但无论怎么说,中世纪时期的大主教区和主教区它仍然包括比较广大的地域(地理范围比较广泛)。

大主教区和主教区的首脑分别是大主教和主教。

往下走,到了基础就叫做乡镇教区。

在教区体制之外还有一种组织:由集体隐居修行的修士或者修女所组成的修道院。有的时候不同地区的修道院还会成立一种联合的组织。称作“修会”。

通常所称的中世纪教俗贵族:教会贵族一般包括大主教、主教和比较大的修道院的院长。这些人在教会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罗马帝国有几个地位极其特殊、非常重要的城市。如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这些城市主教的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大主教和主教,这些城市的主教被称作“宗主教”。

其中只有罗马宗主教地处西部,它声称自己拥有最高的宗教权威。因为耶稣的十二门徒之首圣彼得生命的最后几年就是在罗马度过的,并在罗马殉道,为基督教作出牺牲。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圣彼得”就是罗马城的第一个主教,用后来的词说也就是第一个教皇。之后的罗马教皇就自认为是圣彼得的继承人。

455年罗马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当时的罗马主教利奥一世治理教会的全权。而且强迫西罗马帝国的各地主教都服从罗马的宗主教。对于此决定东罗马教会则不给予承认。但是罗马主教始终把这个决定看作是自己作为西部最高宗教首脑的历史根据。

教皇一词,此词最初是指古代基督教会对教会内部地位比较高的神职人员的尊称。后来又用此词尊称各地方主教。中世纪以来罗马主教在西部地区影响越来越大。在这一过程中,教皇一词就逐渐成为罗马宗主教的专有词汇。

1054年,东西部罗马教会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首脑的东罗马帝国的教会,它宣称信仰的是正统的基督教教义。因此东部的教会就称作“东正教”或“希腊正教[明强1] ”。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则自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宗教。拉丁语“普世”翻译成中文就是“天主教”。

在11世纪中叶之前教皇其实只是名义上的西部教会的首脑,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之后,罗马教皇才开始在实际意义上成为天主教世界的最高领袖。了解上述知识点意义在于罗马教皇成为宗教领袖有一个过程,不是有基督教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或者是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被定位国教后教皇就达到了至高地位

教皇在罗马的统治机构通常称为罗马教廷。教皇之下有一个重要的组织来协助他进行统治,这个机构称作“枢机团”。枢机团的成员地位很高,称作“枢机主教”。“枢机主教”在我国也称作红衣主教。在13世纪以后,枢机成员通常穿红色袍服,故名。地位仅次于教皇,有权来选举罗马教皇。

 

 

 

 

 

 

 

 

 

 

 

 

 

 

教权的强盛与衰落

                             ——以罗马教皇为代表的教权

·中世纪初期教会对王权的依托

·克吕尼运动

·授职权之争

·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的强盛

·阿维农之囚与教权的衰落

 

一、中世纪初期教会对王权的依托

西欧地区进入中世纪以后,伴随着日耳曼人的各分支皈依基督教,罗马教会很快就同日耳曼人的小王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国王身边的贵族都成为基督教徒,所以教会专门进行宗教事务的管理。教会也自然成为宗教权威的一个集中体现者。

需要注意的是:早在6、7世纪罗马教皇事实上已经控制了罗马城的统治权,公元756年丕平献土使得罗马教皇又获得了从罗马城一直到北面拉文那狭长地带的统治权,历史上称之为“教皇国”。此时的罗马教皇既是宗教领袖,也掌握着世俗权力。两种权力集中一身。中世纪开始以后,罗马教会、罗马教皇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宗教机构、纯粹的宗教首脑。

11世纪之前,总体来说教权尚不具备同王权抗争的能力。比如说教会一直受到法兰克君主的庇护和控制。此时教权依托于法兰克王权。

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加洛林帝国正式解体。帝国解体之后政治形式一度混乱,也就是在此时罗马教皇趁机组织了一批神学家,伪造了一部文献《伊西多尔[明强2] 教令集》。此文献(伪造)宣称:“教权”高于“俗权”,其中有一篇文献《君士坦丁的赠与》说“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的主教曾经治好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麻风病。皇帝治愈后为表达感谢,自己迁都拜占庭,然后将教会和帝国西部的统治权交给了罗马教皇。”这份文献就成为罗马教会与罗马教皇掌握西部基督教世界最高宗教权力,甚至要求世俗权力的一个历史依据。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在中世纪就已经有很多人不相信《伊西多尔教令集》的真实性。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瓦拉经过考证,无可辩驳的证明所谓《君士坦丁的赠与》是假的

实际上,加洛林帝国解体后罗马教会、罗马教皇也在千方百计的巩固、甚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然而从事实角度观察,伴随着所谓西欧封建化进程,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教士特别是一些高级教士(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也进入分封的体系之中,不断地接受国王的封土、封赐,他们变成了土地贵族。接受国王约束。所以高级教士的封建化也就意味着教会的世俗化,如德皇奥托一世重视教会力量,赐予奥托特权。一身二任,既是宗教首脑也是世俗首脑[明强3] 。

加洛林帝国解体之后,教会就开始了一个明显的世俗化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受到了一种思潮和运动的遏制。这一思潮被称作“克吕尼运动”。

二、克吕尼运动

此运动兴起于10、11世纪,是天主教内部一次改革运动。此运动的主旨在于防止教会世俗化,要求对修道院进行严格管理。这场运动发端于10世纪初法国西南部的克吕尼修道院。克吕尼修道院纪律非常森严,要求在此的修士必须安于清贫,必须独身。随着克吕尼运动的发展它就从道德层面扩展到政治层面。既要求世俗权力(王权)不得干预教会事务,反对圣职买卖,反对教产世俗化。

旨在教会振兴的克吕尼运动影响不断扩大,所以西欧的各个国家就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一批“克吕尼派修道院”。即接受和采纳克吕尼修道院管理条例和基本精神的修道院。

这场运动发展到高峰就要求树立罗马教廷对于整个天主教世界的权威。(运动变味了)

三、授职权之争

1073年,一个非常狂热的克吕尼派修士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登上教皇宝座.他上台以后就公开宣称教权高于世俗王权。曾宣称“教皇有权废除君主”。这样的观念就不可避免与一些国王或君主发生冲突。他曾经要求英国的威廉一世放弃对英格兰教士的任命,不要干涉宗教事务。当然最后遭到拒绝。

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同德皇亨利四世围绕着“圣职授予权[明强4] [明强5]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在等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原因在于,自奥托一世以来德国的高级神职人员实际上就是德皇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托。将高级神职人员作为哦地方官,德皇在地方的代理人。德皇给予教会大量恩赐,这是一方面。反过来教会内的神职人员一定要听国王指挥,为国王服务。与此同时,罗马教皇认为自己是西部基督教会的宗教领袖,教会应该是自成一体的。在教会领域世俗王权应该退出去,圣职人员理应由教皇任免。但是的德皇要是让步等同于自动下台,一旦让步会失去大部分政治资源。德皇与教皇的冲突不可避免。

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在会上他宣称德皇不应该有“圣职授予权”,而且以买卖圣职罪开除了忠于德皇五位主教的教籍,革除教门。最为回应1076年亨利四世又召开了德国的宗教会议,要求教皇下台。随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开除德皇亨利四世的教籍。开除教籍在中世纪时又叫做“绝罚”,这个处分在当时是十分厉害的。按照传统,一个郭俊被开除教籍,那么人民可以不忠于国王、背叛国王。自然可以不承认是自己的国君。

此时,德意志国内与王权矛盾尖锐的一部分贵族,就趁机造反。逼迫亨利四世让其在一年之内恢复自己的教籍,不然就不在忠于国王。亨利四世不得不退让,所以在1077年1月的寒冬到意大利的一个城堡卡诺莎(此时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正下榻于此)向教皇赔罪。据记载:亨利四世冒着严寒,光着脚,身穿罪衣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请罪。教皇接受亨利四世的赔罪,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一直持续到12世纪。

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教皇的“圣职授予权”。(原来基本上被国君掌握的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通过上述的斗争过程可以得出,教皇所代表的教权呈上升势头,一步一步走向强盛。

四、英诺森三世时期(1198—1216)教权的强盛

首先,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大造舆论,声称自己为耶稣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最高宗教权力,有权废除君主。

其次,他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甚至挑起德意志两个大家族之争,引发德国内战。

对英法之间的关系也进行干预。趁着英格兰贵族反对失地王约翰,迫使约翰向自己称臣纳贡。(英、法、德三国事务都插手了)

英诺森三世还以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年幼为理由,自己以监护人的身份直接统治西西里岛。

这些方面都表明英诺森三世对当时世俗事务德干预,也表明教权的一种强盛。他亲自组织十字军,镇压基督教德一个异端“阿尔比派”。就开创了罗马教廷镇压异端(基督教不同派别)的先例。再有就是向西欧各国的教会征税。

 

五、阿维农之囚与教权的衰落

但是教权到达高峰的景象并没有维持太久。到了13世纪后期,随着英、法王权的强化,教权开始受到王权的有力遏制。1302年法国召开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其背景就是围绕着法王对法国教会征税问题,法王菲利普四世同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激烈斗争。最终法王取得胜利。此事件表明王权已经可以同教权做斗争,并且获胜。    

 

1305年在法王的操纵下,法国的一位主教当选为教皇:克莱门五世。1309年法王把教廷由罗马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到1378年,罗马又开始立教皇,就出现了两个教皇并立的局面。一个驻阿维农,一个驻罗马。形成了西部基督教世界内部的分裂。持续时间为1378—1418。可以说:阿维农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而衰。

 

 

 

 

 [明强1]拜占庭是使用希腊语的国家

 [明强2]伊西多尔本是西哥特王国的一个宗教首脑,以精通古代教会的文献而著称。

 [明强3]有部分教士因沉浸于世俗权力而荒废教务。

 [明强4]ta 称:

主教册封权

主教续任权

主教授予权

 [明强5]教皇格里高利骑士同许多君主都围绕“圣职授予权”展开斗争,其中以德国最为激烈。


配B站西洋通史:教会的组织与教权的强盛、衰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