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启动你的大脑

托尼伯赞(思维导图之父)
是什么: 根据大脑的工作原理发明的发散性的、可视化的、启发思维的工具。
思维导图原理:
要启动发散思维,利用我们脑细胞自然的联想过程。
线条要非线性自然流动,线是弯曲的,不是直的,模仿的是我们神经元突触的功能。
要用不同的颜色来刺激我们的大脑。
要有图像,因为大脑对图像的记忆力比非图像的记忆力高60 000倍。
要一根线条一个词,有呼吸的空间,帮助自己大脑进行更好的想象。
合格思维导图的构建规律:
是否在一张横向放置、没有横线且至少A4大小的纸张上画图?
中心图是否位于纸张中央,且至少包含3种颜色?
中心图是否有吸引力?
如果中心图包含一个词,这个词是否有3D效果或者是否有有趣的排版?
主干是否涂了不同的颜色?
每条分支上是否仅有一个词?
主干是否延伸出适量的子分支?
是否自始至终使用图像?
评价:
这类思维导图常用的场景是项目策划、头脑风暴、问题分析等。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所倡导的自由发散式的思考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科教学,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严格的知识结构及规律,不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是行不通的。(刘濯源)
另外托尼伯赞的思维导图是更大程度是实现伯赞记忆术的工具,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并背不下来自己画的思维导图
资料《思维导图丛书》;

刘濯源(学科思维导图)
是什么:学科思维导图指的是以层级结构为主或以图示组合的方式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
为什么:绘制学科思维导图训练的是绘制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充分理解学科知识,才能绘制出精准度比较高的导图。
怎么用:第一层、为了画图而画图——没用;第二层、为了提高记忆效率——小用;三层、为了建构知识网络——大用;第四层、为了发展心智水平——妙用。
评价:
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强调的是放射性思维,只要想到的就是合理的,重视发散后的记忆;
而学科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科本身的内在结构,对知识要深加工,注重通过理解来记忆。
资料《高效学习法》—赵莎;《赢在学习力》—刘濯源

小小sha(新思维导图)
只要是有助于思维发散、思维整理、思维呈现的图,就可以统称为新思维导图。具体可分为三种思维发散图、思维整理图和思维呈现图。
思维发散:思维从0到1的启动过程。结合使用思维导图和思维模型,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思维导图是思维模型的落地工具,将思维导图和思维模型结合使用,能使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全面、系统。常见用途是做个人规划、复盘、活动策划、职业探索、工作清单。
思维整理: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思维整理图常用来记学习笔记,目的是挖掘知识背后的逻辑结构。理解写作的本质是拆解再建构的过程,拆解的常用方法是按图索骥法和向上总结法。按图索骥式拆解,适合逻辑性比较强的内容;向上总结式拆解,适合逻辑线索不是很明显的内容。
思维呈现:思维美化成作品的过程。思维呈现图一般指经过美化的给读者看的图,这类图除了在知识付费平台常见之外,还见于企业和个人要传播知识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表达方式,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知识导图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资料《高效学习法》—赵莎

YJango
“学习观”的两大方法之一
是什么 :能把杂乱信息拆分成知识网络的工具,学习的方法,分而治之的具体操作
为什么 :用好思维导图可以同时达成学习的四个原则
明确输入输出任务
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例子重塑大脑链接
二阶知识拆分知识
怎么做
知识命名:
是什么的关系是主谓结构,谓语被连线代替,所以分类关系中的知识是定语名词
怎么做的关系是动宾结构
:包括头脑风暴(脑中现有)和搜集资料(借助外力),目的是明确输入输出和任务
自我提问 :
一阶知识 :压缩的知识(是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可言用简单的描述出来为止。
分类提问:(关键字)它是什么,(例子)为什么是。以找出例子之间的共性(同类的输入输出和任务),寻找分类的边界,这是判断是否为(关键字)的知识。
回归提问:(关键字)它的目的,如何达成(以预测新例子)。即明确输入和输出,输入是怎样变成输出的,这才是们我要学习的知识,以使用于新的例子中。
二阶知识 :拆分知识,直到拆分为已知的知识为止。
组合关系:(关键字)它有什么
执行步骤:如何达成的先后顺序(怎么做)
使用规范:
学习时,不要尝试录记所有信息,不然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知识之间要独立,比如老男人和年轻男人,还有拆分,避免结构的冗余
不要直接用别人的知识或导图,重要的是自己总结规律和生成结构的过程
持续验证和更新导图,当有新例子(完善知识)和新想法(完善结构)的时候
对于无规律的信息无须学习和记忆,只要记录下来以后搜索看查就可以
工具 xmind
资料:《学习观》第五节

评价
葛仲然《卢曼卡片盒(下篇)》:可视化工具带来的幻觉
即使知识真的网状一般储存在你的大脑硬盘里,但是你处理知识的内存——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处理4个组块,而不是一张网。
可视化的呈现,对人类表达和创造帮助有限,因为没有完成用“树状的结构,转换成线性的文字”这一系列的降维操作。
七小《思维导图的3种无效做法,你避开了吗?》
优势:知识分类分层,符合大脑思维习惯,更好梳理理解作者意图
缺点:但体现【顺序】的效果就一般。有些文章的结构,用【流程图】【概念图】【系统循环图】等图来梳理
小c的总结
小小sha的总结较为全面,思维导图的作用无非是发散思维、帮助记忆(伯赞),或是整理思维和知识结构(刘濯源,YJango),或者是展示和分享用的“美术作品”(小小sha)
当美丽、庞大的导图绘制完成后,会给人一种我学会了,我的知识体系也建立了的错觉,实际上大脑中体系的建立才是真实的,这个需要不断的去“重读”才能一点点牢固,远不是画个图就能解决的。
所以方法只是途径,决不能教条主义、流于表面、或基于对思维导图的盲目崇拜,要回归到学习的目的和本质,即梳理结构、拆分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