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还在纠结如何做毕设?他们直接打造了个商业化IP | AniOne专访

2019-07-04 15:48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IP不是单纯地做片子,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一个好的作品其实具备无限的潜力和价值,如何呈现和挖掘出作品的价值,是许多动画人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文/ 野草 编/ 见山


今天要分享的,可能是AniOne毕业季活动最特别的投稿之一。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娱乐与衍生工作室的——


《醒·狮》

有一天,学术趴收到一个AniOne投稿。打开附件是一份作品名为《醒·狮》的介绍PPT。

细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毕业创作的大系列:

醒·狮品牌介绍

围绕着“狮子”的概念,指导教师带着一大批同学,完成了包含视觉设计、游戏、动画、衍生品(玩具)等诸多形态的毕设。

醒·狮原创动画


醒·狮绘本


醒·狮旅游纪念品



Lion Go游戏

在毕设展现场,这么多作品展示起来也蔚为壮观:

醒·狮系列产品展示现场

这个系列中的几部动画作品也非常优秀。例如下面是其中一部来自陈阳光 、谢霓儿、杨翔滔、曾庆宣、潘先知的短片《我家门口两只狮》——

《我家门口两只狮》全片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这部作品在内,今年广美有多部作品使用了游戏引擎来制作动画。这也是近年动画领域非常有趣的一个创作趋势。

于是,在了解了更多关于《醒·狮》的内容之后,针对这一系列的作品,我们采访了指导教师钟鼎老师。以下,奉上专访!


— 导师介绍 —

钟鼎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娱乐与衍生设计工作室主任

长期从事动画导演,娱乐内容创意等方面的实践与教学工作

黄军花

广州美术学院讲师

娱乐与衍生设计工作室骨干教师

主要负责玩具及衍生品开发

以上为毕业设计参与成员

《醒狮》团队构成

策划:钟鼎 黄军花

品牌视觉组:黄晓童 陈柳庄

IP衍生组:黄晓童 刘斯旻 陈柳庄

游戏组:钱加纳 沈少杰 刘斯旻 陈立威 邹勇娴 黄晓童 谭心雨 胡蔚诗

动画组:陈阳光 谢霓儿 杨翔滔 潘先知 曾庆宣

产品组:朱淑娟 敖海棠 林奕恬


— 主创专访 —

学术趴:基于一个基本形象或者概念,跨方向跨媒介创作多部作品作为学生的毕业创作,这对于广美来说是第一次尝试吗?为何选择这样来创作?又为何选择“狮子”作为基础概念?

钟鼎老师:这对于我们专业来说其实不算是第一次尝试,娱乐与衍生设计这个方向在刚刚开始时我们就致力于学科融合。

从我自身的经历而言,从根正苗红的影视体系出身的动画人,到现在南下广美见识商业与设计意识强烈的产业氛围,这几年对于我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革新”过程。

我们发现,从IP角度来说,不能单纯地盯着所谓“做片子”,而需要我们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真正去做系统化的整合设计。

醒·狮系列表情包

从产业本身的角度来说,本来动漫就不应该局限在“动画片”的基础上,前端的文化属性与市场策略定位,到中期的呈现方式以及后期的产品衍生形成闭环,这本身就是一个比单纯制作更值得研究的课题。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宏观更加产业化的角度去看待整个设计,而非拘泥于某些局部“过于专业化”的单方面执行。

醒·狮品牌形象设计

我们选择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本身“片子”的制作执行就是一个工业化流程,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做得比院校更专业,更高效,更低成本。

其次,早在2013年,我们就已经完成一部业界颇为惊叹的作品《开普勒计划》CG动画制作。单纯从技术和制作的角度博取眼球或是证明自己的事情,我们已经翻篇儿了。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希望这个产业里能有更多站在更全局更宏观的角度看待IP开发的人,这是我们想表达的一种态度。

单纯一部制作精良,技术高超的作品不足以支撑一个成熟IP,一个没有玩具开发,没有衍生产品的IP也会缺乏资金回流的活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刻意希望用这种更加“轻量化”的内容搭配,以有文化的主题和有应用性的设计来实现“事半功倍”“以小博大”的目的,这也恰恰是作为一个有产业意识和研究能力的院校工作室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用狮子作为主题,那是因为我们觉得狮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非常有趣也是非常特别的文化元素。它在文化传播和知名度上跟中国龙相提并论,也是十分具有中华文化属性特征的“吉祥物”。

另外狮子本身是外来物种,中国文化对于这种元素的包容和变通也是文化大融合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中国狮子文化存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石雕,绘画,建筑,运动,年画等等各式各样,非常适合进行设计呈现。

在华人文化里,狮子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是中华文化国际化的典型代表。再加上中国狮子的形态在北方与南方发展出了各自的造型体系,也十分适合做动漫演绎。

《我家门口两只狮》角色设定

所以,醒·狮(lion.cn)这个想法涵盖了好几层意思:

第一,“醒”字很有动漫感,感觉狮子都苏醒过来了,活灵活现;

第二,“醒”字也能符合咱们中国文化“觉醒”之意,顺应潮流;

第三,“醒狮”二字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广东地区流行的“醒狮”表演,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突出广东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 

学术趴:这批作品,涵盖了动画、游戏、H5、玩具、包装设计等等诸多方面的产品和内容,相信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涉及了多少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创作呢?

钟鼎老师:整个作品由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下属的娱乐与衍生设计工作室师生共同打造,全工作室一共18位同学,指导教师两人,分别是我跟黄军花老师。

两位老师作为整个设计的总策划,从选题与创作方向上给予同学们指导与要求限定,18位同学共分成品牌视觉,游戏,动画,衍生产品(玩具)几个创作板块,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特长进行团队组合,分工协调进行创作。

整个作品包含整体视觉系统设计1套,游戏作品3部,动画系列作品4部,产品设计作品5类。大家在统一的主题下使用共享化的视觉系统和角色形象,选取自己最为擅长和喜爱的呈现方式进行呈现,分工协作。

巴玖不离狮H5


醒·狮殿创意DIY拼接产品

  

HX Lion潮流玩具

就像公司一样,不同的研发部门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前进。这是一般传统毕业创作模式无法实现的,也是一种非常科学有趣的协作体验。

指导教师作为整个设计作品的总策划,也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进行了分工:我主要负责IP策划和数字娱乐内容部分,而黄军花老师主要负责设计呈现与产品研发部分。

Liongo宣传片

学术趴:《我家门前两只狮》是项目下的动画作品,根据同学们的介绍,使用了Unreal引擎。广美今年的另一部也很优秀的动画毕设《虹棉》也用了游戏引擎。使用游戏引擎创作动画,这是广美近年的新现象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钟鼎老师:我们早在2013年的《开普勒计划》就使用引擎进行创作了,我在社会实践中也大量使用引擎作为视觉呈现工具。

目前的引擎技术在PBR流程和实时渲染技术的提升之后已经可以呈现相当的视觉效果,虽然这些效果不能直接与CG渲染品质相提并论,但在我们这次“轻制作重策划重设计”的指导思想下还是非常适合的工具。由于不需要进行离线渲染,很好地提升了“出片”效率。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目前的引擎技术已经足以满足我们对于画面呈现的需求和性价比要求,这样的画面效果,对于一般的观众,尤其是我们的主体受众儿童、非专业人士等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反之我们非常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题内容和本身的趣味性表达上。我们其实并不希望在这样的过程里“强化”技术的存在,因为我们心里其实很清楚,单纯的拼制作炫技术没有意义,企业如果想做,可以做得好得多,快得多。

思维活跃脑洞大开是咱们的优势,我们其实就是“娱乐各位,博君一笑”,B站上单日10万+的点击播放量也证明了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永远都是主题内容至上。

一部成熟的作品,技术应该是融合在内容之中的,“感觉不到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只有在内容不足以支撑观众的注意力的时候,大家才会去关注和放大技术的存在,其实技术呈现是一个经验累积与经费支持的必然结果,水到自然渠成。

学术趴:老师指导了这么多作品,有哪件作品是觉得学生在实际创作时遇到了最大困难的?后来是如何解决的呢?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也都可以分享给我们。

钟鼎老师:每一个作品在它诞生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过各种挑战。动漫所覆盖的学科很多,既要讲宏观的设计策划,又要微观的技术呈现,一会是设计思维、设计风格的把控,一会又是特别具体的布料解算、全局光照、生产工艺问题,确实不容易。

要说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去协调全工作室18位同学在统一中发挥各自的个性与特长,做到既能统一协调步调一致,同时又不埋没各自的创作力。

所以仔细看我们的设计就会发现,每个版块的作品形象,都会有一些个性的设计,并不是完全被限定在一个模式下。另外,我们也通过设计手段在视觉系统上统一设计语言,很和谐地处理好了这个难点。

学生和老师都在这个创作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创作的一开始就跑到各地进行采风和素材收集,佛山的祖庙里有非常多狮子,我们从里面受到了很多启发,他们还自己拍摄一段关于这段采风的小MV,十分有趣。

Liongo宣传片

学术趴:这些作品已经非常优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商业化了。广美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或预期吗?

钟鼎老师: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工作室建立之初就是希望站在产业的高度上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变。

实际上,我们也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商业化了,在往年的创作里我们也做过很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前几届都是与企业合作赞助共同打造设计作品,去年学术趴专访过的作品《觉醒》就是在广东咏声动漫的赞助下完成的。

我们希望企业能够有更大的胆识和更足的信心来与我们合作,让我们把擅长的创意与研究性融入到市场化的研发中去。

我们做“醒·狮”的目的就是如此: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整合设计案例来向产业展示我们的能力和开放的态度,吸引优质企业与我们一起共同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为中国的动漫文化IP开发做出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典范。

最后啰嗦一句,产品真的不是动画的附庸。从IP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必要狭隘地认为只有“动画”才是核心,任何一个IP都应该它自己最适合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玩具,甚至只是动态表情,也可以是一个系统化设计所带来总体策划。这一点,也是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小感悟。


此外,我们也对《我家门前两只狮》的创作组同学们进行了采访~~

同学们普遍对使用游戏引擎进行渲染感想颇深。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开设游戏引擎相关的课程,都是靠自学。用引擎做动画,最初是指导老师的想法,但当时大家正好在聊引擎的事,所以一拍即合。

同学们说,钟鼎老师很开明,会支持同学们的很多想法,让创作组自由创作,期间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及时指导。

在使用引擎的实际体验中,大家可谓喜忧参半。引擎动画的优势在于省下了渲染经费,能比较迅速地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不会那么废电脑,操作起来没那么卡。

《醒·狮》动画片段

不过也仍会遇到问题,比如一些难以解决的bug,甚至稍有不甚就会出现非常鬼畜的问题,还有一些硬性流程上的错误影响后续工作的问题。后来很大一部分问题都通过找教程和论坛解决了,剩下一小部分至今没有解决的bug,使用了别的软件来弥补。

片子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关于动画表演的。因为是石狮子,动起来和普通狮子角色还是有很多区别,所以石狮子的表演设计需要有很多考量。

创作组的同学们最初有两个方案:其一是给石狮子设计关节,让身体各部分像玩具那样拼接起来,这样活动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变形,也会更突出石头材质这个特点;其二还是用传统的变形动画,石狮子会像橡胶那样拉伸和挤压。因为考虑到第二种可能更加生动,相应的参考也更多,比较好上手,还是决定用后者。

实操时,在第一个小短片中特意让狮子的动作有卡顿感,配上石头的音效还是非常出效果的。

学术趴:非常感谢钟鼎老师和创作组同学接受学术趴的采访。正如钟鼎老师所言,产品不是动画的附庸。好的产品不仅是优秀动画价值的体现,更能将动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期待《醒狮》团队未来能带给大家更多惊艳的作品!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我们需要 全职编辑、全职运营,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

还在纠结如何做毕设?他们直接打造了个商业化IP | AniOne专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