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离阁鳳翎凭栏舞——日本的装甲空母

2020-02-02 16:06 作者:流星六五型-小松队  | 我要投稿


大凤最著名的照片,第一航空舰队七五二空新津武兵曹摄影

离阁鳳翎凭栏舞   —— 菅原文时  《和汉朗詠集》载

前言:日本帝国海军作为当时的世界三大海军之一,其空母机动部队也是为众人所熟知。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日本空母的了解也止于网络上流传最广的一些半真半假的meme了。尤其是日本的装甲空母,本身国内网络军圈(juan)对装母的了解就充满了偏差,对于日本的装甲空母更是冒出了大量诸如“翔鹤才是日本最优秀,性价比最高的空母”“大凤一雷沉,根本没有建造的必要,不如多造翔鹤”一类的谬论。此类言论本不值一驳,但鉴于中文圈介绍日本装甲空母的文章少之又少,再加上大凤是我最喜爱的舰艇,我便半瓶子醋出来晃荡一下,以我迫真的文笔来写一篇黑屁美文。


序幕:日本海军对航空力量向来十分重视,日本海军舰上航空兵的历史(或者说航空母舰的历史 【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战青岛战役时,水上机母舰若宫带着四架水上飞机参与了对德占青岛的攻击,继英国的暴怒之后,日本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一开始就作为空母建造的空母凤翔。整个间战时期,虽然八八舰队成为了泡影,对航空部队的扩充仍然在逐步进行。

  到了昭和11年6月3日,日本的国防方针进行了改订,要求拥有舰龄在二十年以下的空母十艘,除去过于老旧的凤翔和现有的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五舰,后五条空母将分为一个四年造舰计划和六年造舰计划共计十年中完成。最初计划是20000吨级别的空母第一期建造两艘,第二期建造三艘。但具体到了大凤所在的丸四计划,由于同时期美国的造舰计划中仅打算建造空母,所以只剩下大凤一条空母了。

设计虽然丸四计划直到昭和13年6月以后才开始讨论,但有关大凤的计划早在昭和12年11月27日就提出过了,当时舰政本部提出的次期补充计划舰艇的文件中提到了航空母舰 W〇二型,想必是为保持机密而给出的保密称呼,这份文件和飞龙进水(昭12 /11 /5)翔鹤起工(昭12/12/12)几乎是同一时期,出人意料地早。

  昭和13年3月12日,海军内部召开了“空威研究会”,会上考虑到进来对航空机对舰威力模拟实验的结果,对最终在新空母上采用防御甲板这一设计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同年4月21日,航空本部在《空母飞行机搭载标准中》提出丸四计划中的一艘新造空母与丸三计划中的苍龙飞龙两舰一起组成高速机动部队的设想,当时的搭载机计划是:舰战18+4机,舰爆27+9机,舰攻24+8机,共计90机(其中常用69机,补用21机)。这时的丸四计划空母的载机数是建立在翔鹤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还没有决定采用装甲甲板。昭和13年6月,军令部次长协议中提出新空母的指标为:排水量27800吨,航速33.5节,续航18节/10000海里,装备长十厘高角炮10门,25毫米机铳24挺以上,载机数64机以上。到这时,丸四计划新空母的主要参数已经设计完成。

  昭和13年7月舰政本部有关次期补充计划舰种代号的文件中,新空母的代号变成了航空母舰 W一〇二型。有关大凤的详细设计过程的一手资料残缺严重,对于运用方法和装甲厚度与覆盖范围的变迁更是迷雾重重。只有一些当时航空本部部员留下来的一点有关设计过程的手写稿,大概时间在昭和13年7月下旬到9月中旬之间,其中记载道:“04空母(W102) 排水量27800吨 33.5节 搭载机 60机以上 飞行甲板 宽27~36~32m 爆弹 飞行甲板防御”“为了防护做出牺牲 1 、搭载机72(81)——常备机 57 补用机7 总计64机【按:此处应该是指在保持同等吨位下缩小机库面积同时缩小装甲覆盖区面积以保证甲板装甲厚度,并不是军juan中流传的装母的先天问题。要不然机库还是原来那样大小,想要覆盖整个机库就只能削薄装甲,如果保持装甲厚度就覆盖不了整个机库和核心区】2 、飞行甲板(就翔鹤与初案而言)降低3.2米”和之前同年六月军令部次长协议时的设计基本一致,大概在这几个月中大凤的基本设计就定型了吧?从以上的文件来看,到这时就已经决定使用飞行甲板装甲,剩下就只有飞行甲板装甲的覆盖范围和装甲厚度的问题了。昭和13年9月19日,海军向大藏省提交了有关昭和十四年度海军军备充实计划详细数据的文件,该文件中新空母的数据是:排水量28500吨,航速35节,155毫米炮6门,长十厘高角炮16门,25毫米机铳36挺,搭载机96(常用)+30(补用)。但这份文件中的数据不必作参考,给出的数据主要目的是为了骗取经费,9月22日给海军省提交的计划就靠谱多了:

水线长 250米  水线宽 27.7米  公试排水量 33600吨  航速 33.4节 

续航 18节/10000海里  长十厘高角炮 双联装六基  25毫米机铳 三联装八基

机库载机 常用+补用  九六舰战 18+3 九六舰爆 18+3 九七舰攻 21+1

机库载机总计 64机 57(常用)+7(补用)

甲板系留 九六舰爆 7 九七舰攻 5  全部载机总计 76机

  同时附上的设计图和大凤的最终案已经非常接近了,同年11月2日航空本部有关舰艇飞行机搭载标准的文件中提到:新型04  W一〇二号 飞行甲板长 243.5米 宽30米

  在新空母的设计途中,军务局对丸四新空母的设计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昭和十三年军务局长给军令部和舰政本部部长的信件中,给出了有关二五番和五〇番爆弹不同高度下急降下爆击的穿甲厚度与对机库和甲板的损伤的数据。同时还附上了各种情况下紧急修理需要的时间与防御各种情况下保证飞行甲板装甲能抵御航弹攻击所需的基准排水量。据此,军务局要求对W一〇二空母的设计做出修改,航速、续航、对空火力与携带的燃油爆弹数与W一〇二原案不变,飞行甲板装甲的覆盖面积则要求长150米宽18米以上,同时保持飞行甲板高度、复原性能、船体强度、旋回性能等保持不变。最后还比较了丸四新空母与飞龙和三号舰型之间建造费、机库载机量与甲板系留机数的差异。

  至于飞石战法(即其他空母或基地的战机降落到另一条空母上进行补给,由此空母作为中转站再出击的战法)的问题,最早设计案中确实出现过,但是后来发现,25000吨级别的吨位根本做不到计划中前线基地空母所需要的防护再加上新舰载机的航程有了极大改善,前线基地空母就根本没有必要了。军令部的技术会议会议中提到高空水平投弹命中率非常低下,米英很快将会使用500千克航弹俯冲攻击,要针对现有空母甲板防护薄弱进行强化,这是未来空母计划的要点之一,而且未来建造的空母都要采用丸四新空母的重防御模式。可以说,飞石战法与前线基地空母直接在设计阶段就枪毙掉了,而未来的日本空母都将走装甲空母这一路线。(至于飞石战法在信浓上死灰复燃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大凤过后造云龙那是战局所迫,也是另一个故事了。)到这时,大凤的设计目标已经由“不沉的前线基地空母”变成了“能最大程度抵御航弹的空母”

  昭和十四年度海军军备充实计划在昭和13年12月26日的第七十四次帝国议会上批准通过,官房机密第六五七三号(昭13/12/8)中,空母W一〇二正式作为航空母舰 第百三十号舰批准建造。

为什么要建造装甲空母

  这个问题可以说国内军juan内部“装母需要牺牲载机,牺牲航速”的谬论实在流毒太广。我就把话亮在最前面:

装甲空母和防护空母的本质区别在于装甲布局

其他诸如载机量机库啥的全都不是这两种空母“舰种”之间的先天差异,而是具体设计的不同。

 我们用简图(迫真)来体现装甲空母和防护空母之间的不同,这上面是一张防护空母横剖面的简图,黑色代表船体,红色代表核心区(弹药库,锅炉舱,轮机舱等),橙色代表机库,蓝色代表装甲。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防护空母的装甲主要防护核心区,机库防护基本没有。事实上,防护空母的装甲布局带着一丝机库可以完全不要,只要保证船体的核心区不受损,还能开回去就行了。至于机库或者甲板没了,还怎么继续航空作业那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装甲空母的,非常明显地,装甲空母的防护不仅保护了核心区,还保护了机库和甲板。这样,就可以保证机库和甲板不受损,极大地提升作战续航能力与抗打击能力。

  机库和甲板实在太脆弱了,有些时候甚至一至两颗航弹就能让一条大型空母失去战力。实战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机库内的航空机、燃油、航弹、鱼雷一旦被点着,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噔 噔 咚
有时两颗250千克炸弹就能让一条大型空母差点沉没,当然也有直接沉了的。


  但就算机库内的易燃易爆品没被点着,一般的空母甲板25毫米的厚度,也能被炸弹炸的翻卷起来,就比如上图中的翔鹤,这种程度的损伤可不是前线就能修好的,只能回港口修理,等于一下就被踢出了战局,无法继续航空机作业也就无法继续作战。

  而我们武德充沛的装甲空母呢?当然硬吃1000千克也就毛毛雨了,拿钢板补一补水泥填一填的事情,照样继续战斗。 (指地中海的英国空母)不过变动了一下装甲布局,战斗力就有了飞跃式的提升,为什么不造装甲空母呢?面对越来越大的俯冲轰炸的威胁,装甲空母才是未来的正道,也是日本海军选择的道路。


空威研究会针对航空炸弹对空母破坏力的实验数据,可做参考,其中四号爆弹是火箭推进炸弹,五号炸弹是彻甲弹。

那装甲空母要用封闭机库,通风不好,载机减少怎么办?

日恁毛!(直球辱骂)我建议你配合我朋友的专栏食用进行大脑升级,,,

CV3551219 

大凤一雷沉,没有什么用,翔鹤才是日本最佳空母

  日恁毛!(二度放送)首先唯战绩论不可取。做个类比,一个瘦弱的,没训练几天就拉上战场的新兵蛋子上战场杀敌五十,并不代表他的身体素质和战斗素养就比杀敌十人的另一个强壮又受到良好训练的新兵好。还有,一个士兵在专心干别的事时被一个小偷用铁棍背后偷袭干掉了,这并不代表这个士兵上战场就只能送死了。到了具体的战场上,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情况层出不穷,偶然性太大了,战力强的不一定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战力,如果硬要从战果反推战力那我实在无话可说。

  至于大凤和翔鹤的对比,翔鹤机库面积6500㎡左右,大凤机库面积5250㎡左右,相差并不大,而且大凤的飞行甲板面积可比翔鹤大不少,不管是能够甲板系留的机数还是飞行机调度能力,大凤都比翔鹤优秀。真要论起来,大凤机库和甲板系留认真塞,与翔鹤相比舰载机只会相差10%。何况大凤砍机库面积不过是为了缩小装甲甲板覆盖面积来保证甲板厚度。而装母对于防护空母的优越性上文已经提到,至于消防能力,我只能说大凤的消防和损管能力都比翔鹤优秀,(要说半斤八两也可以)至于实战表现那又是另一回事,唯战绩论不可取不需要再强调一次。最后一点,如果翔鹤真的比大凤好,那么后续造舰计划里的将会是五条改翔鹤而不是五条改大凤,国内军juan最奇妙的一点就是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设计师更聪明,毕竟海军院校出身的受过专业教育的职业海军军官也就图一乐,真要论海军还是得看web naval historian。

G12  W一〇二空母:新的尝试

水线长 250米  水线宽 27.7米  公试排水量 33600吨  航速 33.4节  续航 18节/10000海里

长十厘高角炮 双联装六基  25毫米机铳 三联装八基         

机库载机 常用+补用  九六舰战 18+3 九六舰爆 18+3 九七舰攻 21+1

机库载机总计 64机 57(常用)+7(补用)

甲板系留 九六舰爆 7 九七舰攻 5 

全部载机总计 76机

  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个装甲空母设计,G12的多项设计都在翔鹤和大凤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仍然用着和翔鹤类似的非封闭式舰首,飞行甲板比舰首短15米。虽然采用了一体式舰岛,但使用的是直立烟囱,而且和后来的大凤与G14、G15相比,舰岛完全在飞行甲板内侧,没有超出舷外。


G12与翔鹤的数据对比

  顺带一提,为了减少遭到航弹攻击后的损失,G12的两舷机库两侧是开放式的,除了可以减少炸弹爆风的破坏性之外,必要时还可以把舰载机丢出去,与日式空母一贯的机库设计相比也是蛮独特的。

大凤 G13 一三〇号艦: 白梅香清浅,却不敌、风雨片片催零落

舰体与装甲:标准排水量 29300吨(计划) 公试排水量 34200吨(计划)347534吨(实际)

满载排水量 36808.7吨(计划) 37268吨(实际)

全长 260.6米(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260.5米(USNTMJ S-01-03)

水线长 253米(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 垂线间长 238米

最大宽度 33.6米(USNTMJ S-01-03) 水线宽度 27.7米(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

型深 22米或22.1米  吃水 公试平均 9.67米(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

                          满载平均 10.15米

飞行甲板:20mmDS+75mmCNC

动力舱舷侧 55mmCNC 动力舱甲板16mmDS+32mmCNC

轻质油油箱舷侧 50-65mmCNC 轻质油油箱甲板 50mmCNC鋼
或者飞行甲板75mmCNC+25mmDS 舷侧55mm〜165mmCNC
甲板16mmHT+32mmCNC

  按照日本军方的数据,几种常见炸弹的穿深如下(不过日方的数据非常模棱两可,只给了一个极限穿深,投弹高度与速度并没有题):
80番通常爆弹改四:极限穿深70mm,更大厚度会破坏弹体
二式50番通常爆弹二型:极限穿深为80mm
99式25番通常爆弹:极限穿深50mm,更大厚度会破坏弹体
99式6番通常爆弹:穿深25mm

99式80番五号爆弹与二式80番五号爆弹:极限穿深 150mm

  我们再来看看美方这边:

  100/250/500/1000/2000磅通常弹(GP)使用延时引信的极限穿深(更大厚度的装甲会破坏弹体导致无法起爆)分别为:1.0/1.3/1.5/1.7/2.0英寸,500和1000磅的SAP分别为2.0/2.5英寸
  而在使用瞬发引信时(触及到装甲就会起爆,不用考虑弹头强度问题,但是对甲板下空间的杀伤力差很多)上七者的极限炸穿装甲厚度分别为:1.8/2.3/3.0/3.8/4.8/2.0/2.5英寸

  上述分别是通常弹(GP)和半穿(SAP)的极限穿深,对于这类炸弹(也包括上面的日方数据里的通常弹)来说,弹体强度是限制其穿深的主要因素,过高的投弹高度或者俯冲角度对穿深没啥提升(反而会导致碎弹率增加)。
  同时可以看到,使用延时引信时装填系数更小弹体强度更高的SAP可以经受更高的着速穿透更厚的装甲,而在使用瞬发引信时GP则依靠更大的装药量炸穿的效果更加优秀。
  在SAP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装填系数/增加弹体强度的结果就是AP,对于AP来说弹体强度已经不再是增加穿深的瓶颈,这时候其穿深会随着着速(反应到实际就是投弹高度,投弹速度和投弹姿态)的增加而持续增加(GP和SAP也一样,但是这俩会很快就达到瓶颈,AP还能继续涨,其极限穿深大的多)。下面来看看美国AP的穿深情况:

美国的AP航弹主要有两种,1000磅的AN-MK33和1600磅的AN-MK1。
飞行速度350英里/小时、60度角俯冲轰炸:
投弹高度              穿甲能力
           1000磅AP   1600磅AP
1000英尺    2.9英寸    3.3英寸
2000英尺    3.3英寸    3.7英寸
3000英尺    3.6英寸    4.1英寸
4000英尺    4.0英寸    4.4英寸
5000英尺    4.3英寸    4.8英寸

飞行速度250英里/小时、水平轰炸:
投弹高度          穿甲能力
                  1000磅AP  1600磅AP
2500英尺  2.2英寸     2.6英寸
5000英尺  3.2英寸     3.7英寸
7500英尺  4.2英寸     4.8英寸
10000英尺 5.0英寸     5.7英寸
12500英尺 5.7英寸     6.5英寸
15000英尺 6.4英寸     7.2英寸
17500英尺 7.0英寸     7.8英寸

  总结一下,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互相攻防当中,只有极少数的情况可以威胁到大凤和信浓75mmCNC+20mmDS的飞行甲板(美日双方装甲差距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致等效3.3-3.5in的均质钢装甲):
日方:

  只有99式80番5号爆弹(俯冲轰炸一般只有银河能用),其余的要么弹体强度不够要么俯冲投弹时穿深不足
美方:
  1000/2000磅GP用瞬发引信可以炸穿但是效果不好,造成的甲板下凹易修补,也难以对机库和核心舱造成太大损伤。
  3000英尺以上高度俯冲投弹或者5000英尺以上高度水平投弹的1000磅AP,或者2000英尺以上高度俯冲投弹或者5000英尺以上高度投弹的1600磅AP。
  首先基本可以认为水平轰炸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在前制导时代也就能砸个港口战舰。实战也证明了这一点,就比如圣克鲁斯海战中的大黄蜂,在最后几乎无法移动的状况下,日方的水平轰炸也无一命中,更别提面对规避中的目标了。俯冲轰炸的话投弹高度过高也会严重影响命中率,所以投弹高度不能太高。而战时服役参战的美日舰载机里能带1600磅AP/80番这个级别炸弹的只有SB2C和彗星四三型(虽然运用都是陆上基地,但根据美方报告还是能舰上起飞的,姑且算一个)这一自杀机,SB2C带1600磅会严重影响航程并占用长起飞位,美国航母库载的1600磅也很少。因此正常情况下双方能见到的穿深最高的有效威胁基本就是俯冲轰炸的50番/1000磅AP这个级别了,这个级别要保证实战效能难以威胁80mm以上等效的水平装甲,对大凤/信浓飞行甲板这类目标非常吃力,更遑论航母攻防当中更常见的1000磅SAP这类目标了(AP装填系数低杀伤效果差),后者才是打击航母的主力(而且战功赫赫) 。
  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凤这个级别的装甲航母拥有的飞行甲板防护,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太平洋战场上航母攻防间效果最好的俯冲轰炸的威胁。
  当然了装母的能力也是有其上限的,地中海战区武德充沛的LW就有岸基飞机(比如斯图卡)能带1000kg炸弹,这种级别的俯冲投弹让英国装母也力不从心...不过拥有4英寸NC+1.5英寸DS飞行甲板的新一代鹰/皇家方舟对此还是拥有不错的抗性。

大凤的TDS为空-液-空-液布局,可防御300千克TNT当量的鱼雷,覆盖了整个核心舱,但对非核心舱部位防护有限。


美方有测试日本CVB的复原性能数据,但只写了CVB,未指明是哪一条,就不贴出来了。

飞行甲板

长257.5m  飞行甲板距水面高度(公试状态下)12.510m

飞行甲板宽 前部 18m 中部 30m 后部27m

根据昭和造船史的图面计算,甲板装甲覆盖区域长大约148米,最宽处宽20.5米左右,面积大概为2947.65平方米(注:此数据是粗略测量,仅供参考)

升降机两部,前部升降机长14米宽13.6米,后部升降机长14米宽14米(以上数据皆出自昭和造船史) 升降机载重7.5吨,从下层机库甲板升至飞行甲板需15秒(USNTMJ A-11)

前部预留有两个安装弹射器的槽部,但实际未安装(昭和造船史)

拦阻索一共14条,其中三式制动装置一号两组,三式制动装置一号一型一组,四式制动装置一号二型一组。

三式制动装置一号 油压式 最大制动重量 6000千克 制动距离40米

飞行机最大速度40米每秒 最大过载2.5G 恢复时间7秒 四条拦阻索 一组装置重 6吨

三式制动装置一号一型 油压式 最大制动重量 6000千克 制动距离25米

飞行机最大速度30米每秒 最大过载3G 恢复时间5秒 四条拦阻索 一组装置重 6吨

四式制动装置一号二型 油压式 最大制动重量 6000千克 制动距离30米

飞行机最大速度35米每秒 最大过载2.5G 恢复时间6秒 四条拦阻索 一组装置重 6吨

  至于飞行甲板覆盖材的问题,图纸已经实锤了,45毫米厚的木板。实际上,日本的橡胶覆盖层只有6毫米厚,想要在这上面打飞机甲板系留所需的孔(直径120毫米深37毫米),就要打通装甲板,不仅加工麻烦,还会损害甲板的整体防御力。

山内常夫大尉と田中次男大尉の大鳳艦上での写真。


  在大凤上,不少探照灯、通讯天线和方位测定仪都是升降式设计。具体包括:两个方位归投器天线(都在左舷)、三个110cm直径探照灯(两个在左舷一个在右舷)都在甲板后部

各机种起飞距离
零战五二型  起飞速度67节 着陆速度68节 起飞距离 257米(无风)/90米(14m/s甲板风)
零战五二型丙 起飞速度65节 着陆速度63节 起飞距离 200米(无风)/80米(14m/s甲板风)
九九舰爆二二型 起飞速度67节 着陆速度70节 起飞距离 210米(无风)/85米(14m/s甲板风)
彗星一二型 起飞速度70节 着陆速度78节 起飞距离 320米(无风)/125米(14m/s甲板风)
彗星三三型 起飞速度70节 着陆速度79节 起飞距离 352米(无风)/125米(14m/s甲板风)
天山一一型 起飞速度70节 着陆速度72节 起飞距离 274米(无风)/130米(14m/s甲板风)
天山一二型 起飞速度70节 着陆速度72节 起飞距离 259米(无风)/130米(14m/s甲板风)
流星 起飞速度70节 着陆速度69节 起飞距离 250米(无风)/130米(14m/s甲板风)

基本上来说,在14m/s甲板风的状况下,舰载机都能在装甲覆盖的区域内起飞。

电气:大凤采用440V交流电,配电方式使用配电盘辐射供电,与其他空母采用220V直流电相比相当不同。



机库:大凤的机库共分上下两层,上部机库分成一至五番五个部分,共2761.47㎡,下层机库分成一至四番四个部分,共2613.32㎡,机库总面积5374.79㎡。(根据昭和造船史的图面进行计算,仅供参考)

  美方技术报告中,上下两层机库都是高5米,但根据昭造提供的图面,上层机库应该是5.2米左右(可能是将布置电路管线之类的夹层也算上去了,美方可能标的是可用净高度),所以存疑。第130号舰的横剖面图显示上层机库+钢梁+装甲+木甲板的总高度5.4米,根据图上的像素比例换算可知机库净高度只有约4.5米;下层机库全高度5.07米、去掉顶端的支撑钢梁后净高4.68米。虽然有近两层甲板高,但由于还有18inch近半米的横梁存在,而且日方将横梁之间的空隙用薄钢板糊上了,所以不能像美方那样天花板悬吊飞机。(但是可以尝试日方特色的吊机尾,当然历史上没用)

大凤的航空燃油库分布在前部升降机直下与后部,后部升降机前部

云龙级的燃料补给系统简图,可供参考

日方所用的燃料泵喷射压强为3kgm/cm2,即使在供给阀门关闭后仍能运行,每小时能喷射40千升燃油(云龙级的数据)在大型空母中,多余的燃油会被一个另一个分开的系统送回主燃油库中。管道原本是由铜制成,后来被无内衬钢管代替。日本的航空燃油库基本都是船体的一部分。燃料库在作战前都要充二氧化碳,防止发生紧急情况燃油泵阀门和工作区域充满汽油油气。

  大凤的满载航空燃油量达到了整整990吨,比先前其他空母多出快整整一倍,比翔鹤多出近一半。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爱知的原始文件,流星的航空燃油搭载量(内油,不计副油箱)是1050千克,大凤的航空燃油搭载量足够灌满九百多架流星的油箱。即使是公试状态下,燃油搭载量也有660吨,设计中带这么多的燃油恐怕是有为他舰补给的考虑吧。

  另外,大凤的前部航空燃油库处于TDS的防御范围之外,恐怕这是大凤沉没的最主要原因了。

翔鹤上的通风系统在10分钟内能将机库内全部空气更新一遍,大凤的通风系统应该也一致。

翔鹤的通风系统

考虑到烟道,进排气管道和过道的布置,有些风扇布置在了机库内而非机库侧壁上。为了防止闪焰,所有通风管道口都有铜网覆盖,而锅炉进气道也有金属材料覆盖。

  

消防系统:

  大凤的上部机库,被卷帘式的防火帘分成7个部分,下层则被防火帘分成6个部分。消火系统中,每侧舱壁共有上下两排喷口。下排喷口离机库地板1.5米高,每个喷头每分钟可喷射100升,主要覆盖机库下部和地板。上排喷嘴离机库地板2米,每个喷头每分钟可喷射200升石碱水溶液,主要覆盖机库上部和下排喷嘴覆盖不到的地方。甲板上的火灾则由连接着泡沫消火系统的软管解决,软管由飞行甲板上的乘员操纵,在飞行任务时保持一个装配完成随时待命的状态。

  在下层机库中,还有一套二氧化碳灭火装置以应对爆弹鱼雷受损的情况,这套系统由布置在上层机库地板底部上带孔洞的管线组成,由布置在升降机坑内的气瓶进行补给。系统的控制阀门布置在下层机库的入口处,系统一旦开启,足量的二氧化碳将会充满整个下层机库体积的18%

  两层机库侧壁和首尾两端还布置了连接到消防总管处的软管(环状布置),飞行甲板两边也有不少。泡沫消火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应对飞行机或者航空燃油着火,这套系统由机库侧壁的火势观察站控制,一般来说机库两侧各有两个,交错布置。这些观察站由25毫米DS钢覆盖,还配备有防弹玻璃,需要从上层甲板的舱口进入。观察站内有防火帘的控制开关与它那一侧泡沫消火装置的阀门,同时与邻近的控制点通过电话联络。一般来说,每个站点都能控制邻近站点以及上层或下层甲板的站点所控制的消防系统。

  在大凤上,下层机库左舷有两个消防站,右舷也有一个夹在在它们中间,两个升降机后部各有一个。上层机库中,前部有两个,有两个在两个升降机之间的中段,以及后部有一个。

  大凤的消火系统使用的是30%的特殊盐水皂的海水溶液,海水主要来自通海阀,由一个附近的水箱(2.4吨)储存,随后注入泵下方的吸入口,上行管道的压力为10kg/cm2,喷口的喷出压力为7-8kg/cm2,最大喷出速度为3.5m/s。

  为了防止断电,泡沫消火系统的总管线终端与消防总管相连,这样即使泡沫供给中断,喷口仍然可以使用(喷水)。

千代田的消防系统简图

 机关:大凤共有八台舰本吕号锅炉,蒸汽温度350℃,压力30kg/cm2,四座舰本式汽轮机,四轴300rpm,螺旋桨直径4.3米,实战中携带了5825吨重油,18节续航10977海里(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P.417)

武备和舰桥我并不是很想写,本来这些特征写过的人就多了,况且大凤的一般配置图我并不是很想贴出来,GFCS我也一知半解,这里随便丢几张图了事

作者原推看图下部

G15 八〇一/五〇二一号舰型:新时代的新主力

全长264.5米 水线长257米 水线宽28米 基准排水量30000吨 公试排水量35300吨

飞行甲板全长261.5米 最大宽度30米

机关出力160000马力 航速33.3节 续航18节/10000海里

  中途岛海战后的改丸五计划中,除了十四条云龙级之外,就是五条改大凤了。

  G15针对大凤的改进,主要在于:

一、将飞行甲板和全长延长四米

二、舰桥完全置于飞行甲板外侧

三、水中防御强化,防御TNT当量达到350千克

四、长十厘高角炮增设两座

五、爆弹鱼雷提升机向上直通到甲板

  G15相对大凤来说大了近1000吨,在大凤的基础上小修小补,各方面都做到了均衡且强大,可以说,G15改大凤是自苍龙以来一路相承的舰队空母的最终形态。在昭和18年的联合舰队战策中,明确指出要以空母机动舰队为核心进行舰队决战,可以想见,G15将作为机动部队的核心,成为海军作战关键中的关键。但日本的国力显然不能支撑起这样一支舰队, 

G15的图纸据福井静夫回忆,在昭和18年秋天以后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但因为建造优先度问题,为了给云龙级让位,G15的建造计划在昭和18年末取消了,这一型舰队空母的最终形态便永远停留在了绘图板上。

G14 :新时代的超空母

  实际在G15之前,昭和15年10月30日调整,昭和17年6月8日改订的【计划番号表】中就提到了“G14 丸五空母(50000) ”,如此巨大的体量完全可以与中途岛相比。实际上,当时日本海军判断今后美英两国空母的发展方向将会向“超空母”靠拢,日本自然也要建造同级别的空母来应对。根据推定,G14的舰长将会到达290米的级别。

  军令部在昭和15年的计划中,丸五计划有“重航空母舰 两只”搭载机为“战斗机 30 攻击机 21 侦查机 12”。这份资料中没有提及云龙级,这里的丸五空母可能是指G14。最早的丸五计划中的两条空母应该是45000-50000吨级别的G14,后来才被替换成三条改大凤。

  不过如此巨大的飞行甲板面积,按大凤的装甲覆盖比例算,飞行甲板装甲的重量将会十分吓人,考虑到重心高度,重量等问题,还要满足甲板防护厚度与防护面积的要求,恐怕G14的甲板防护会与大凤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G14就是大凤的放大。不过能建造这么巨大的舰体的船渠就十分稀少了,如果真的开工了,大概会在吴的船渠(314米 建造了大和)和横须贺的第六船渠(336米 建造了信浓)中建造。

  顺带一提,G14有搭载银河的计划,昭和15年的技术会议中就在考虑银河原型机Y20上舰的问题,银河的陆上起飞距离为250-300米,相较于别的陆攻短了不少,在G14这种级别的飞行甲板上,靠甲板风和RATO,说不定真的可以飞起来。不过真要银河上舰了,估计也会设计一个减重缩小机体尺寸的舰上版本。

结语:原本还想写信浓的,但信浓所能写的大概会和本文的大凤篇幅差不多,由于现实原因,本人暂时是没那精力,所以只写了这些“正规装甲空母”。接下来一段时间估计是不会写正事了。首先感谢雪落、爪哇和各位社员的帮助和校对,电气部分感谢摩耶的科班出身者的支持。

  根据福井的回忆,大凤的建造过程中,有人在机库后壁上写上了“天下第一舰”五个大字,虽然初阵即铩羽,但后世不应该埋没她。今日谨以此文聊作纪念。

   世界に誇れる空母として!

ref:福井静夫 《日本空母物语》

    烈风改株式会社 《日本的装甲空母》《日本航空母舰飞行机格纳状况》  (他们团队的推特可以去关注一下)

  USNTMJ-200A-0560-0608 Report A-11(Aircraft Arrangements and Handling Facilities on Japanese Naval Vessels)

USNTMJ-200G-0085-0145 Report S-01-3(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Naval Vessels-Article 3, Surface Warship Hull Design)

USNTMJ-200G-0230-0662 Report S-01-5(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Naval Vessels-Article 5, Shipboard Electrical Equipment)

Wiki和各路推特


 


离阁鳳翎凭栏舞——日本的装甲空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