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9 诉诸大众

2022-07-19 19:49 作者:左城空夜  | 我要投稿

诉诸大众亦称“诉诸众人”。一种借助流行的见解、公众的热情、群体的利益或者习惯的行为方式等手段来使人接受其论题的论证方式。由于这种论证并不以事实为基础,或者并没有根据论据和论题之间的关系来证明。


简单可以理解成:因为多数人都认为某个看法是对的,所以它是对的。这根本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利用了人们的不自信、盲从等弱点,从而对人们的心理起到操控和迷惑作用。这种操控发挥作用的心理支撑,恰恰就是从众心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们总是倾向于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反之,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也会对个体的判断产生压力。人们是社会型动物,自己会需求评判别人的意见,也会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别人评判后得到认可。实际上,在从众心理驱使下的多数人的意见,无法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也无法作为论证某个论点的论据。一个观点正确与否,与多少人赞同它、多少人反对它,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某些信息,如果没有弄清明确的论证而只是获得了大多数人的确定,只可作为参考意见,不可以下定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人数的多少。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过一句话:“存在就是被感知。”乍一看没有读出来什么不对,但其实读过他的下一句话就可以大概推测出上一句话的意思了。他还说过:“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实的,多数人不承认的就是错觉。”尽管这位哲学家曾经名噪一时,但他说的这句话,明显犯了“诉诸大众”的逻辑谬误。贝克莱的全名是:乔治·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为纪念他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颠倒了思维同存在、精神同物质的关系,把人的主观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最后导致只承认“我”存在的“唯我论”。

这样去理解这句话就简单多啦!因为人心隔肚皮,人们无法得知其他人的思考,只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感觉世界上其他人都是npc,只有自己是真实的。了解这之后去理解他说的话的意思就好懂多了。有些人依据经验主义来判断事情,而这些意见在别人那里会不经思考被盲从盲信。事情的依据不是详细的论点而是人数的多少。


我想到了“三人成虎”的故事。《战国策·魏策二》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于是听者就信以为真。成语“三人成虎”所揭示的正是诉诸大众的谬误。还有《战国策·秦策二》里有关曾母的一个故事: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说的是曾子住在鲁国费地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了曾子的母亲,曾母开始时还表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继续纺织,等到第三个人来说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曾母也怕了起来,翻墙逃走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五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可见其流言的影响之大啊。像一些言论,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去亲身验证某些事情,在无奈之下虽然对某些言论半信半疑,却做不到什么。好的形象需要积累,坏的形象却可以马上建成。就好像建房子一样,建成华厦需要长期如一日般的辛苦积累,每日都坚守自己做到最好,而破坏华厦却很简单。如果想得更多得话...欸,欲辩已忘言啊...




09 诉诸大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