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红楼梦》讲说笔记 导论-2

二、
浦安迪( AndrewH.Plaks)《中国叙事学》 :
「曹雪芹将『真假』概念插入情节——通过刻画甄、贾二氏及『真假』宝玉,通过整个写实的姿态——扩大读者的视野,使其看到真与假的辩证关系是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并非对抗的两个方面。
太虚幻境的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毋宁说是含蕴这一意思的;
而〈好了歌注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 更可以说暗示着二元取代的关系。这样解释, 似乎才符合赖以精心结撰全书的补衬手法。」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二元补充为一体的概念,而非对立。
→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优越,没有人是人生的主角,大家处在同一声部唱歌,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生命的姿态
二元补衬/衬补
唱《好了歌》度化甄士隐出家的是道士;《好了歌注解》作者:甄士隐
一僧一道:道士度化男性;和尚度化女性
游方道士
美·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
「由于读者一般都是同情失败者, 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一概将黛玉、晴雯的高尚与宝钗、袭人的所谓的虚伪、圆滑、精于世故作为对照,尤其对黛玉充满赞美和同情。(宝钗、 袭人)她们真正的罪行还是因为夺走了黛玉的婚姻幸福以及生命这种带有偏见的批评反映了中国人在对待《红楼梦》问题上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他们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并且是一部本应有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说。 」
「除了少数有眼力的人之外, 无论是传统的评论家或是当代的评论家都将宝钗与黛玉放在一 起进行不利于前者的比较。
这种稀奇古怪的主观反应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 部分是由于一种本能的对于感觉而非对于理智的偏爱。 如果人们仔细检查一下所有被引用来证明宝钗虚伪狡猾的章节,便会发现其中任何一段都有意地被加以错误的解释。 」
当作者被感觉所主宰而不用理智去思考的时候所讲出的话语(只诉诸感觉),只有作为“意见”的资格,而根本谈不上“知识”。只有诉诸理智,艰苦地客观地严谨地(思考),得到的看法才会是知识。
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志性,使得努力能让头脑更精进?
希腊文中,人的阐述判断有两种层次:
意见 common believe/popular opinion 一般性的 人云亦云的
知识 knowledge/science 反复检验、推敲 严谨到无例外才能称为真正客观的知识
很多《红楼梦》读者往往只诉诸感觉,对小说人物进行道德推论,产生谬误—由经验语句的前提推论出价值判断的结论—实然的前提得出应然的逻辑,由经验的语句得出价值判断
薛宝钗作为生命个体,受到文化教养后她的自觉与不自觉共同形成的生命表现
薛林都是实然的(实际是那样), 那又如何从中推导出人物应该那样那样才是对的?所以是谬误
把想到的当作客体重新思考,从而发现盲点 反复训练
三、
《红楼梦校注》
注:《红楼梦》中也有骈文和文言文的叙述,并夹杂诗词韵文
教:《红楼梦》是未完成的交响曲 前八十回多个版本—版本学价值
图:可能强化刻板印象 eg凤姐弄权—可怜? 黛玉葬花 灵官画蔷 薛宝钗扑蝶 袭人告密(厚诬人物之嫌)
庚辰本80回本作底本 只缺63、67本 (甲戌本 最早版本但无法窥其全貌) 程高本 删改
宁国府—东府
宁国公—长兄 长幼有序 簪缨世家,凡做弟弟的都怕哥哥—大家族运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方位排东边 以东为尊
贾府有多少人? 两处提到:1.第六回 “三四百丁” 2.五十多回 麝月:“上千人”
紧密的人际关系——1.一定要有秩序维持(礼教的必要)2.造谣作假更难
宁国公 贾法(演) 荣国公 贾源 水字辈 祧名
选字配合贾府世代演化的需要——演:演化 源:源头 百年富贵的基础
代---文---玉---草
中国传统天命观 百年几乎是家族生命宿命的尽头
末世下的悲剧回眸 眷念过去的繁华 对即将失去/必然失去的感伤
聚焦荣国府 贾赦袭爵 真正掌权者却为贾政
神话 整部小说的基本架构 神话是整部小说叙事过程与内在要求的清楚基础
谶语式的表达 命运的预告 (eg第五回) 吸收谶的传统 创造新的暗示
明清戏曲常用的物谶手法在《红楼梦》中出现16次 分为3类
1结论式
曹雪芹秉持传统的婚姻命定观,根本上接受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认为出于私情出于自主的男女关系选择必然失败必然毁灭,而父母之命的几对都成婚了
把婚姻视为男女关系阶段性的圆满状态,那么凡是合乎礼教的就是圆满的(以是否成婚为节点)
( 补充:米兰昆德拉引述福楼拜: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消失。
取消读者的有限性,作品的无限性才会展开—人要勇于缩小自己才能伟大 不能被狭小的自我限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与经典分庭抗礼)
大观园的设计
重要的舞台—牵动小说对于世界对于成长对于人性的看法
大观园不是无忧无虑的自由浪漫的乐园 本身也是矛盾体 伟大的小说家不会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