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老师入职是智商税吗?这得算不小的焦虑了——养娃记0105

双减刚来的时候,有人就宣传招老师入职,家政1v1的,挺有意思的是,引起了不小的焦虑。也有人觉得只是有钱人的把戏,我反而觉得是智商税。
离开机构的一刻,所有辉煌也定格了
其实很好理解,传统机构的名师,跳槽的时候,很少意识到背后的平台价值。比如说教研,比如说教材,比如说各种信息的收集。
也就是说,招这个人上门,他的价值永远的定格在了,他离开机构的那一刻,几乎是永远。
如果机构还在,这个老师就脱离了各种学生,脱离了整个教研组的氛围,脱离了机构庞大的服务人员。他的很多东西,是无法快速得到反馈,从而精进的。
更加要命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学科都趋于复杂,也就是说越往上,越难全科。
这个人很难说,可以很好的和一线的老师,一线的教研团队进行真正的PK。最重要的是政策的解读,政策的跟进,都会滞后很多。
花重金招这么个人来公司,来家里,能干啥?就是盯下作业?
职场的打磨,是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
身在职场很好理解,一个人要独当一面,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干活。熬过夜,受过委屈,颠覆过认知,关键是得干,在实际的项目中,磨练自己的技能,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看到别人弄1个PPT,弄过些文档,看过几本书,要和真正的行业知识,真正内化的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区分于其他人,正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付出的那些艰辛,吃过的那些苦。
因为讲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即使不是自己擅长的,也能有些指导性意见,只是不能当真而已,漂亮话基本都会讲。很难说价值有多大。
持续成长需要很多资源
换句话说,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完整经历过毕业班,完整地感受过升学的种种,很难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
机构的老师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教一门课,很难说能在实际操作中给予最切实全面的帮助。
也许他有一些资料的积累,比如一些卷子,一些教案等等。问题是,这些东西除了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少量的一些孩子的反馈,远远不够了。
如果加上点惰性,甚至连这些也不会去优化持续改进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多年的教培行业发展,很多条信息通路,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这也是单打独斗很难成规模,持久的原因。
简而言之,招这个人进来的那一刻起,他的价值也定格了。但是,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份反思
送孩子去看了电影,不是很情愿,倒是没有深究,不过他一直在尝试对抗,结果不算特别理想,还得继续尝试。因为来了表弟,算是玩得有点high了。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中学阶段,叛逆的萌芽已经越发明显,许多看起来无法接受的缺点,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绪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种种,一应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尝试着记录这段经历,聊以慰藉,抚慰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