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角色的人,凭什么看得懂剃须?

半夜又听说了点剃须的资讯。
作者是在很久以后的后日谈中写到男主和上司在一起的,甚至还表示自己自始至终都很讨厌三位重要主角,只有讨厌男主才算读懂故事。而有关后面这句“讨厌才算读懂”,我想我很难苟同。
在看这部小说前面几卷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周末偷偷看剃须是我难得挂着笑容的时光,我发自内心地羡慕着男主,他维持单身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和异性之间的默契和温暖。这么多年过去,当我想到他们之间每一篇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时,也还是会莫名开心。

但从那时候起,我也一直想象过:倘若有一天,我有着和男主一样的条件,遇到一样的抉择时会做什么?而我的答案从那时候到现在也始终未变:我还是会忍着内心对于新奇生活的期待、还有帮助他人的本性,假装冷漠地离开。对我来说,一个年轻且前途光明的人,却去帮助一个身份不明,甚至可以说是一开始就语出惊人的高中女生这件事,带给我的恐怖远超过惊喜。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双标或者评价分裂,倒不如说,一部好的轻小说就该让人有这种感觉。这样的小说往往在题材上忠于现实,却又在剧情上超越现实,并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着爱。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实我读懂或者读不懂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取得了独属于自己的宝物。
既然如此,为什么“讨厌才算读懂”会让我如此烦躁呢?
因为我实在是不喜欢给自己作品下定论的作者。
在我看来,一个作者的“虚伪”在于,即使为了钱或者其他商业目的去违背自己的创作初心,也应该是欺骗自己其实很喜欢这些角色,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并抱着这种虚假的喜爱去把他们写好。在这样的虚伪下,事后很讨厌这些角色,其实是让人可以理解的。而在我找到的推特中,作者原话其实也说的是“现实里最不想碰到的三类人”。说句实话,我也不想。

“吉田这种人是最恶心的,女上司脑血栓样的莫名其妙”
“沙优嘛,虽然是个孩子,但老是喜欢试探别人对她的感情”
但,我实在不相信,剃须的作者能够超越这份虚伪,连假装的喜爱都不要,仅凭着满腔的恶意就能写出如此充满生活气息和温暖的轻小说,而且还直到最后都忍得住不发一刀。若他有如此高强的本事,那我实在是期待着他早日推出下一部刻骨铭心的作品。
但倘若不是,那读者阅读剃须这部作品的时候,体会到的便该是一个爱着这些角色的作者精心编织故事的模样。剃须在当初不仅仅是引发热烈讨论,还得到了人们的喜爱,甚至能让一部分人暂时放下“处女情结”,以纯粹的心态去看待一个并不干净、充满争议的沙优。
沙优的番剧刚出来时,舔狗文化正遭到暴打,所以评分糟糕的同时大家还能抱着看乐子的心态从第一集看到最后一集;但轻小说不该如此,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能自始至终讨厌轻小说中的人物,却还克服着厌恶感看完。即使我自己在看到第四卷之后也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再看(因为明显感到了质量下降),但让我看完它的也不仅仅是对待轻小说责任感,而是一开始对于角色们的喜爱。
所以,相比于“讨厌角色而难以看完”的人,我更愿意相信“喜欢角色并最终看完”的人能够更懂轻小说。即便在前天的时候,我表达了对作者补充男主和女上司在一起剧情的高兴,但依然反对他说的“讨厌才算读懂”。
不过,看在我喜欢剃须的份上,还是让我暂且放下对“帮助他人”的恐惧,替醋青鱼(剃须的作者)来想点很酷的话来解释一下吧:
“讨厌才会读懂,并不是指从一开始就讨厌《剃须》中角色的读者们才能够理解这个故事;正相反,最终读懂这个故事的,一开始一定是喜爱着其中的角色和故事而看到了最后的人。只是在你们读完这个故事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后,终究还是得从充满温暖的、胜似亲情的滤镜里走出来。”
“然后,你们会发现故事里的主角们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譬如男主可能是处于伪善和自我感动去帮助的不自省、上司喜欢却拒绝告白的不直率、沙优明明家境优越也有关心她的哥哥,却做神侍少女的不自爱,也会发现我在创作时并不发自内心的喜爱,比方说最后结局的仓促, 亦或者是后日谈的回旋。”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在小说盖棺定论的时候全部爆发了出来,让你讨厌起了书里的角色。却也终于能够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审视这本书,直到你终于拿到了一点什么之后,你懂了这本小说,但每个人能够懂到什么并非由我说了算。属于你的,便是最好的答案。”
当然,同为创作者,我则有另外一种想法,但这个想法有点坏坏的:
“作为曾经喜爱这部作品,却不认同你话语的人,真想将来某日写的比你更好,然后堵上你的嘴……虽然你根本不会知道我是谁。”
但是这个想法,还是等我写出第一部轻小说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