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娜娜(化名)在初一、初二的成绩很好,生活作息也很正常。但自从升上初三之后,睡眠时好时坏,食欲也变差了,常常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念书,因此成绩越来越退步。尤其最近一个月以来越来越奇怪,不但下课很少和同学聊天,放学回家就关在房里,也不想吃饭。妈妈很担心娜娜的情形,但是一问她怎么了,娜娜就会发脾气,甚至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掉眼泪。
有一天,娜娜对她最要好的同学说:“我觉得活着好痛苦,妈妈根本不了解我,还一天到晚要求我,我觉得好累。”同学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想再多问一些,娜娜却又不说话了。后来同学也没跟老师报告此事。
一个多礼拜后的一个中午,妈妈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告知娜娜今天没去上学,想询问家长是怎么回事。妈妈急坏了,赶紧通知爸爸及亲友到处去找,也到警察局报了案,但就是找不到她的踪影。直到晚上七点多,娜娜被警察送回来,原来她跑到家里附近一栋大楼的顶楼,一位住户看到她坐在矮墙上望着下方的街道,觉得不太对劲而报警处理。
妈妈接受学校辅导老师的建议,带娜娜到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求助。娜娜告诉医师自己的压力好大,眼看着中考快到了,却越来越没信心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担心考不好会让爸妈失望、丢脸,才会想要以自杀寻求解脱。
医生诊断娜娜患了抑郁症,但妈妈一时之间很难接受。她想知道的是,到底怎样才算是抑郁症?更重要的是,治疗抑郁症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类似娜娜的例子事实上并不罕见,据统计,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例,在青春期前期(13至16岁)约有2%,男女比例差别不大;至青春期后期(17至20岁)则增加到4%,男女比例亦扩大为一比二。甚至有研究指出,约有20%的青少年曾经出现贬低自己的想法,更有高达40%的青少年曾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
抑郁症对于青少年有很大的杀伤力,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因抑郁症而导致的自杀行为。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自杀死亡率持续增长,已达十年前的二倍,其中十五岁至二十四岁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二名就是“自杀”;而自杀身亡的青少年个案中,高达87%于生前患有抑郁症。
除了高比例的自杀企图及自杀死亡率之外,抑郁症也会导致青少年在学业、交友、家庭方面的功能下降;如果未接受积极治疗,更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将来有较高的机率发生下列问题: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找不到工作、酒精和药物滥用、和父母亲疏远,以及患相关精神疾病等。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青少年抑郁症对社会的冲击,并学习如何辨识青少年抑郁症的征兆与问题行为;如果怀疑自己或亲友的孩子可能患抑郁症,更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协助。

目前用来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方式,主要可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类。
在一般观念中,药物是比较迅速方便的治疗方式,因此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假如药物真的可以改善抑郁症的话,那为何还需要心理治疗呢?”但是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虽然是治疗较严重的抑郁症或躁郁症的基础,但是心理治疗也很重要,甚至是对这类疾病不可分割的额外治疗性介入。
心理治疗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治疗师与个案一起工作,运用方法来澄清个案所遭遇的问题,提供成功或掌控的经验,促使个案受到鼓舞而恢复自信,重新点燃对于未来的希望,进而协助个案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此,心理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关键,就是治疗师是否能通过关系的建立,提供个案不同于以往的观点或经验,让他相信事情真的可以变好。
所以,治疗师所做的并不只是提供忠告或鼓励,重要的的是必须帮助个案整理出负面感觉的头绪、了解这些感觉的来源,以便知道必须在想法和行为方面做何改变,才能让生活过得更好,并且实际在生活中做出所需的改变。

目前,较常运用于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取向,大致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人际取向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团体心理治疗”等。
治疗师会先依据个案的问题型态、性格特质、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讯息,综合评估之后再决定选择何种治疗取向;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亦可能随着个案的情况以及问题的发展而采取的不同的介入方式。
总之,若能施以药物或心理治疗,并协助抑郁青少年建立更佳的同学关系与家庭环境,以单一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治疗,绝大多数的个案都能够走出阴霾,迎向阳光,重新享受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
原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头像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