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日本国大君

声明:如果不觉得喜欢的话,请不要开喷,有什么错误的话,请指出来,谢谢!
日本国大君,简称大君,是日本江户时代幕府将军在外交文书(国书)上使用的一个称号。最初在对朝鲜王朝的外交上使用,后来对琉球和欧洲列国的外交上亦使用日本国大君的称号。
历史
上次说到,江户幕府以后,因为多数武士受到儒家君臣名分思想的影响。所以幕府将军也不愿意对外僭越天皇。于是,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公遂以无头衔的“日本国源秀忠”为名,向朝鲜送出国书。尔后,幕府将军对朝鲜的称号改为“大君”,并于1636年朝鲜通信使抵达江户时开始正式使用。朝鲜对江户幕府将军的称号也改为“日本国大君殿下”。


为了通商便利,对马藩方面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多次篡改了国书,把将军署名篡改成了 “日本国王源秀忠”,直到宽永十年(1663年)被江户幕府发觉。这件事情被称作“柳川一件”。事后,参与者柳川调兴、规伯玄方被处以流罪;对马藩藩主宗义成虽幸免被改易,但幕府也因此加强了对国书的监督和管理。

到了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的时候,任命新井白石进行改革,史称“正德之治”。新井白石认为“大君”也是朝鲜宗室王子的一种称号,因此使用“大君”一名不合适,遂又改为“日本国王”的称号(史称“大君一件”),然而遭到了反对。不过,直到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才改回“大君”的称号。
1854年,在《神奈川条约》签订以后,幕府将军对欧美列国的称号在日语版本中使用“日本大君”、“帝国日本大君”、“帝国大日本大君”等头衔。早期“大君”一词并无对应的外语译名,西洋人也不知道天皇与幕府将军之间的关系,便意译为“皇帝”(英语:Emperor,荷兰语:Keizer,法语:Empereur)以彰显日本的领袖同样是“有尊严的君主”。后来西洋人知道了天皇与幕府将军之间的关系,或是采用音译(如英语Ty-coon / Tycoon、法语Tai-koen),或是使用字面直译(如荷兰语Grand Souverain)。
在幕末时期的庆应改革中,幕府将军的顾问西周提出引入议会政治、建立以“大君”和“天皇”为元首的国家体制的构想。


明治时代以后,“大君”(日语:大君/おおきみ)一词成为了天皇在非官方场合下的尊称之一。

其它
“大君”一词源于儒家的经典《易经》。《易经》有“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武人为于大君”、“知临,大君之宜”等句。大君在汉语可以指“伟大的封君”,也可以是“伟大的天子”,大君本是中国古代时天子的别称,尤其周天子常称大君;幕府将军以此暗示了自己虽非天皇,但与天皇同样拥有正统性。
在英语中,把在在一个行业内拥有一定财富和权力的人物称为“Tycoon”(意同汉语中的大亨)。“Tycoon”一词就是来源于日本语的“大君”(Taikun),这也是英语中少数的不直接反映独特的日本文化的自日语传入的外来词之一。
内容主要来自維基百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