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篇第五:第四十二章【李耳的悲戚】

2022-12-30 17:46 作者:明白地糊涂  | 我要投稿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前几章可没少出现。还记得这张图吗?

 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其实本章挺考验读者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如果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很差的话,恐怕连文章都看不懂。不过这里面有很多都是初中的文言文知识,所以我就解释一些生僻词的意思,剩下的对照翻译应该就能看懂了吧。

  • 负:背负

  • 抱:拥抱

  • 以为:成为;形成

  • 恶:厌恶的;讨厌的

  • 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 寡:妇女丧夫

  • 不谷:本意指不结果实,引申为无子嗣之意

  • 王公:王爵和公爵,泛指显贵的爵位

  • 或:有时

  • 强良者:在通行本里作“强梁者”,横行霸道之人的意思

  • 父:通假字,通“甫”,而这里的“甫”是个副词,“开始、开端”的意思

因此本章翻译如下:

道产生混沌,混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成八卦,八卦诞生万物。万物背负阴气、拥抱阳气,中和了这阴阳二气变成了和气。天底下都厌恶的,就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女子丧夫、膝下无子,可是达官贵人却用这些来称呼自己。事物有时亏损了就会收获,收获了就会亏损。所以别人教导我的,我也会教给别人。所以横向霸道的人不得好*。我将把这个作为教学的开始。

之所以说本章是上一章的延续,是因为本章的句子跟上一章是一一对应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和上一章的最后一句“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对应;“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和“弱也者,道之用也”对应;“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又和上一章的第一句“反也者,道之动也”对应。

所以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归根结底不过是阴阳二气调和后的产物,而阴阳二气调和就叫“和气”,因此后面才会说“事物有时亏损了就会收获,收获了就会亏损”。这就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东西,因为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想象一下,阴阳二气是混沌亲生的兄妹,因为一些矛盾导致他们决定用摔跤解决问题。他们互相对峙,然后便抱在一起,扭打了起来。扭打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十分剧烈的运动,有时阳气占上风,有时阴气占上风。后来他们悟了,单纯的斗争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们握手言和,拥抱在一起,和气诞生了。因此阴阳二气的对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收获和亏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阶段性结论。而万物就在阴阳二气的缠斗中不停地改变阴阳之间的比例,这就叫“负阴而抱阳”。

上一章老子写道“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既然柔弱是道的运用,那么对于人来说,它具体表现在哪呢?就体现在王公贵族的自称上。王公贵族,他们的地位很高吧?可是他们却拿“孤”“寡”“不谷”来称呼自己,这就是自谦的体现,而自谦就是柔弱的一种外在表现。这时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柔弱是缺点吗?这个问题在下一章自然会详细论述,不过我还是想在这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汉字是很客观的,所有的主观情绪不过是后人附加上去的。比如“偷盗”这个词,“偷”是指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盗”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得某物。单看这些释义,就是对事物最客观的描述,是我们对偷盗的痛恨,才让这个词更有力量、更情绪化。再比如“养父母”这个词,本来它就是指跟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赡养孩子的人,这是对养育行为的客观描述,跟拐卖犯或者帮凶等身份并无冲突。结果现在就是有一群人要把这些词搅拌在一起,于是“养父母”这个颇有天下为公精神的词便被玷污了。所谓的“强”“弱”不也是同理吗?

所谓“霸”者,指的就是依仗权、钱、武力横行无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人。这种人违反了大道“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滋养万物而不主宰”的基本原则,完全就是逆天而行。而他们的下场,也是他们咎由自取的结果。

因此,本章不仅补充了上一章关于道的运作规律,还提到了我们人类应该从中获取什么启示,那就是要柔弱、要自谦,同时不要横行霸道,否则就会“不得死”。可是今天的我们,自名“孤、寡、不谷”的境界,以及对“强梁者不得死”的畏惧,都去哪了?

《德》篇第五:第四十二章【李耳的悲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