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下挂面

2022-08-02 18:54 作者:当代小二黑  | 我要投稿
     看了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可把我乐死了!太久没尝到如此美味的小品啦。尤其是陈佩斯捧着碗佝着腰吃面的镜头,实在滑稽!再加上他筷子夹面和吸吮面条的声音,完全是吃货的情景嘛!网友们都叹服陈佩斯的无实物表演,那功夫了得!哪是现在僵尸脸小鲜肉们模仿得来的。网友们说一开始看他吃面,就感觉自己饿了,但看到后面他吃撑了,自己也跟着饱了,好生奇怪!我肚子倒没太大反应,不过陈先生这站姿,这端碗的动作,这过瘾的吃相,不禁让我想起小时长辈“下挂面”的场景。
    “下挂面”书面语叫“煮面条”,只因把面条“下”到水里,而面条平时是“挂着”的,所以也称“挂面”,这“下挂面”叫法可比“煮面条”生动多了,我保持这个称呼,那属于童年,属于村庄的称呼。
    “下挂面”是一件奢侈的事,在九十年代我那水电不通的故乡。除非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忙完了农事,或小孩儿表现优秀,才给“下挂面”,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一个舌头容易满足的年代。“下挂面”就可以表示主人热情,长辈重赏。远方的客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挂面,都会流出真诚的目光,小孩捧得一碗香喷喷的挂面,馋得口水先漏出来。为什么说挂面珍贵呢?因当地没有做面条的厂子,老百姓要去几十里外的集市才能买到,有时打开花手绢裹着的零钱,还不一定够买。面条价值不菲,得卖十个鸡蛋才能换来一把。买来的面条一般舍不得吃,多数用来走亲戚,在“做生”(祝寿)和拜年时候走亲戚用的。我就没少挂着竹篓替奶奶背面条走亲戚,虽有时大汗淋漓,但现在想来,是最幸福的事。记得姨妈一家给奶奶祝寿时,会收到很多挂面,堆满碗柜。那些又大又长又白包装又好的面条,是家境颇为富裕的亲戚送的,旁边可能还搭一包白糖;而那些又细又短又黑包装也不好看的面条,则是穷亲戚送的,可能还只送一把。但别忘了,那可能也是她们数月省吃俭用买来的,是走了几十里山路送来的,礼轻情意重。
     家里可能会在某个早晨,把那些被耗子咬过了的,长了虫子的,残缺不堪的乌黑的面条,煮来吃。而那些好的,则属于礼尚往来或客人来时才动用的。客人来了,小孩也跟着沾光,尝到好挂面的味道。
    “下挂面”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相当于除夕吃上一盘腊肉,或赶集买到一碗凉粉。我忘不了姨妈“下挂面”的温馨。
     在燃旺的煤灶上,放上一锅清水,待水烧开时,先舀点开水放在海碗中,那里早放了盐、味精和酱油。然后从柜子里取来挂面,用手抽出放入热气弥漫的锅中,我们小孩儿眼睛直勾勾盯着放面的动作,希望多抽点,好让自己吃个够。几分钟后,将面条用漏勺取出放在碗里,这时的面条刚刚好,不夹生也不融,有点劲道。当伴着热气又白净的面条填满海碗,姨妈就会迅速在上面撒下鲜红的辣椒面,并配上细葱或大蒜,偶尔会看见花生躺进去。然后撤走面锅架上铁锅,放猪油进去烧,几十秒油烧冒烟后,迅速端起来依次倾倒在各大海碗中,海碗里面立刻窜起一道白烟,并弥漫出过油的辣椒和蒜香味!当然还有面条散发的麦香。不管你多挑食的人,只要这香味向你袭来,保准流下可耻的口水。对了,如果遇到母鸡生蛋多的月份,还会额外煎一个鸡蛋搁在上面。看着鸡蛋和面条,实在抵不住诱惑,一溜烟取来筷子开吃!还真像陈佩斯一样,一大筷子夹起来往嘴里送,发出强劲的吸吮声,把头埋在碗上,一鼓作气地吃!吃出了面条的嫩滑,辣椒的香脆,猪油的甘醇。
    “吃慢点,没谁和你们争,看,都洒在碗下了。”姨妈和奶奶总会提醒眼前这些狼崽子。
等快吃到碗底,肚子也开始圆了,好像面条的味道有所消减,便一根根慢悠悠往嘴里送。
“吃完哈,不是吵了好久要吃面嘛。不吃完以后不给你们煮了。”闻此,又埋下头去,一下子就把剩余的面条刨到嘴里。
    “吃,吃完了,奶奶,下次,下次还给我煮哦。”扬着碗说到。
    “煮煮煮,先把你嘴里包着的吃完,别漏出来。”
     回忆着“下挂面”的幕幕,嘴里慢慢生出口水,但眼眶也泛出泪花来。最会煮面的奶奶和姨妈都走了多年,超市也掏不来麦香的面条。还有猪油和煤灶,你让我去哪里找嘛?!当然,最想找回的,还是奶奶和姨妈,只要她们在,一切都会回来……。
煮面条


下挂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