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不应止于“引”论
引用一句辞藻华丽的古文,一段似是名人所说的话,先不论其是否出自名人之口,光是要把不知所云的话端上来——这便是近些年来或者更早写标准议论文开头的样子,当然我不反对引用——他能充裕你的文章,浓缩你想表达的意思,降低了写议论文的门槛,可是我认为议论不应止于“引”论。
大家应该听说过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宋国一户姓丁人家挖了一口井,传着传着变成了从井中得到一个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不要轻信,传播未经证实传闻的道理,同样的,你所引用的话就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吗?这样看来有些引来的句子“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进一步看,引用的话,原本可能也是错误的,即便它可能出自名人之口,《管子》中记载了管仲辅佐齐王时提到的一些治国理念和经济主张,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齐国有一年闹大饥荒,人民流离失所,失业的有很多,正常来讲,本应是开仓放粮,可是他却提倡此时大兴土木,促进富人的消费,有“以工代赈”之意,人民都有了收入,能买得起粮食,就熬过了饥荒。这些小故事曾经被引用来论证市场经济的先进性,接着写几句夸赞古人智慧的套话,看似逻辑严密,实则漏洞百出——咱们先抛开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谈,粮食总量是有限的,倘若饥荒来临,政府应先组织人民侧重于农业生产,发粮救济,单凭从富人手中即来几文钱用处不大,粮食这些物质基础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物质又何谈复苏?这样大兴土木一来,搞不好还容易在农业生产恢复后,对工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当然想让当时的齐国政府做到这一点尚且办不到,可是这并不是用来传播错误知识的理由。因此引论常常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运用传播错误的知识。
我并不否定管仲,他有些思想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例如“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体现他对资本嗜血本性的深刻认识。追逐利益,以资本为力量的社会必然存在矛盾,这时那些知识分子该默不作声了——断章取义,也是“引”论中常常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那些更为可恶的,就是以过时思想在现在鼓吹和传播,《论语·为政》主要所论孔子为政以德的原则,让伦理道德与政治联为一体,本质上看来在当时为维护君主专制,控制人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的思想中既有为民的可取之处,也有封建道德礼教,但有些思想同古人的神话思想相关,离幻想太近,离人民与生产太远。以伦理道德来践行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行的。在法老墓中挖金沙和在泥土中筛金子,我肯定会选择前者,凡可以为民之思想何不用也?没必要去追求过时的思想。
总的看来,“引”论所显露出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弊端太多,益处太少,论证肯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然意义何在?前人经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得来的。议论,不应止于“引”论,更要结合实际融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写议论文是这样,追求真理也是这样。时时要怀揣着不脱离生产与实际的心,才能不脱离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