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维与山水田园诗

2019-04-11 00:44 作者:何如天性凉薄  | 我要投稿


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诗人以“苍茫”、“遍”、“稀”这些词来渲染寂静的氛围,又用“新粉”、“落”、“烟火”、“处处”等传神的字眼,传递出大自然勃勃的气象和人们怡然自乐的精神面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比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那一抹返照的夕阳,那被夕阳辉映的青苔,还有那只闻人声不见人影的深林,该可以勾起多少的遐想,该可以给人多少的审美享受!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高尚其志、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借空山无人之涧户与自开自落之芙蓉来表达空寂之境。然这一“空寂”之境,并非是完全的死寂、冷清,在“空寂”的表面下,仍然存在着生命的跃动,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正是此种生命跃动的象征。讲究色彩,从虚处落笔,并以青白色为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称为“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画”,是不无道理的。王维以画入诗,使他笔下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常留虚白供读者再补充。王维深谙此道,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前引《汉江临泛》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其状江水浩渺,山色空濛,有以少胜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以《山中》为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仿佛是随意的点染,然却已非自然色了,诗人选择秋山本身就存着深刻的含蕴,满目苍郁的秋山缀以稀疏零落的红叶,再衬以通过幻觉错觉而滋生出来的诗意感受和心灵色彩,全幅画就蒙上了似幻而真的生命感动的烟雾。讲究音响,以动写静,动静相映如《山居秋暝》的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先是听到“竹喧”,才知道是“归浣女”,先看到了“莲动”才发现了“下渔舟”,诗人写出了先有所闻、后有所见的细致感受。“竹喧”、“莲动”这些美的动态和美的音响,动静相衬,自然天成,既精妙入微,又含蓄隽永。不难想象,在“竹喧”“莲动”过后,又是怎样的清静,这比单写静更富有诗意,更耐人寻味。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自然美和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什么是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王维畅游于山水田园之中,将佛义禅理巧妙地融于文字之中,禅境与诗境在其诗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唐代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趋势,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王维复杂的审美理想,晚期他主要偏向于南禅思想,长期半官半隐于终南、辋川之地,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山水田园作品。“诗中有画”是王维在诗歌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诗歌充满了丰富的禅趣、禅意和禅境,这是王维南禅思想的体现,也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的体现。诗人在物我合一的情感体验中试图摆脱政治上的烦恼,在山水田园中乐以忘忧,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空灵、超脱、和谐、淡远的审美特征既是他山水田园诗作审美风格的必然呈现,也是他随缘任运、高洁超脱、闲适自在人格特征的体现。王维山水田园诗作作为盛唐气象的典范影响深远,直至现在,对世人的审美理想以及生存理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云门禅师有句名言:日日是好日。禅宗特别重视对现在当下的把握,王维深受其影响,他在山水田园中对当下审美愉悦的情感追求,对瞬间即永恒意识的时间之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能给世人浮躁的心灵加以安抚;对现代人渴望“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也有很大的启示和价值。现代人一要回归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中达到身心的宁静平和、和谐自由,二要回归心灵,以自己宁静宽和的心灵拥抱世界、涵盖乾坤。

3.王维与陶渊明的那些事(一脉相传,异同之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秉承了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借自然界景象事的山水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秉承了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借自然界景象事物的特点来象征隐士之风,如用"五柳"代表隐逸精神、用"桃源"寄托尘世中的理想、用日暮归鸟的意象表达年迈归隐的向往。二人的山水田园诗作中都含有回归自然的向往,但不同的是:陶渊明多以参与者的视角来写田园生活,而王维则是从旁观者的视角进行描绘;陶渊明诗风自然朴实、情真意切,而王维更着意描摹山水景色,讲究饱满和谐的画面感,诗句更为精致工整;在思想的体现上,陶诗受道家的影响较多,而王维的山水诗则多受禅宗的影响,具有佛性。陶渊明诗歌中的物象是感情宣泄的突破口, 是灵魂的载体。王维诗歌中的物象更多具有审美情趣, 担负着审美的价值功能。因此,相似的景致在他们的笔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展现出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举例:陶渊明:《父子风规盖相类》云:“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岂思天路, 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 众声毎谐, 日夕气清, 悠然其怀。” 他的《饮酒其五》云:“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以及《归园田居其一》云:“池鱼思故渊, 羁鸟恋旧林”。透过这些诗篇中的“飞鸟”、“羁鸟”与“归鸟”等物象, 表达了作者对“飞鸟”的向往, 对“羁鸟”的同情和对“归鸟”的思慕, 表明诗人具有远大抱负, 但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却不能使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作为诗人, 只能以诗作为武器与之抗争, 借诗歌抒情言志, 排泄心中的愤懑。王维:《山居秋冥》描写的秋雨后的山景,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其实作者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品味着自然的三味, 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把自身溶入其中, 观其“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即可知之。“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这些寂静的森林、自开自落的山花、若有若无的微雨等都是他细细品味的物象。他用文人的情怀对自然之物进行精雕细琢的刻画, 力求逼真的再现自然之美, 让读者从中获得审美的快感。把不易觉察的声响捕捉入诗, 造成一种“鸟鸣山更幽”的美感效果,使诗中静谧的意境荡涤了那种死气沉沉的气氛, 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换面, 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山水田园诗一、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一、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

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园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2]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

如《竹里馆》 、《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二、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王维与山水田园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