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团】现任指挥萨老师采访合集

通过萨老师的发言,来观察金币和安团中成年音乐人和孩子们的关系
2017年来华时采访者提了三个问题,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会下对于音乐参与的态度差异。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参与合唱团对于升学有什么影响?是不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参与合唱团的呢?会想要成为明星吗?
萨老师谈合唱团与升学,她坦言合唱团的经历并不会带来升学时的优势,或许有一小部分选择专业音乐道路的成员,会因为这段音乐实践的经历有所受益。
然后镜头转向团员以及她们的父母,参与合唱团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而对于成为明星,萨老师首先明确了对于明星的不同定义。她认为带着收获高人一等生活的想法去成为明星,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是积极参与,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并因此能够带给他人快乐,这样的明星行事风格是她会鼓励孩子们去争取的。
对于自己热爱并擅长的活动,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从中有特别的收获,而是能够借此为他人带来怎样的价值,这样的态度也体现在萨老师接下来的采访当中。
2018年,孩子们之所以热爱唱歌,是因为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她们的情感。
2019年,安团的演出风格是欢快的,我们希望将这份快乐传递给观众,并且在相处的时光里在音乐中一起思索,一起去畅想。
2020年,最幸福的事,是和小合唱团在一起,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一起构建我们这个美丽的小合唱团。
2022年,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孩子们比以往更能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出对「重生」的渴望,让那些不好的、我们不喜欢或者我们希望忘记的事情都随风逝去,吸引那些美好的,且我们希望能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事情。
2023年,有机会近距离和如此热爱我们的中国观众相识,真的特别开心。我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发自内心的的真情流露,和我们非常契合,是一种内心的喜悦。我是这么来定义中国朋友的,他们好奇、开放,有着拥抱新事物的力量,有共同情感,让我们意识到创作的节目有多么美好。
很喜欢萨老师的发言,她总能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开启听众理解这套体系的不同视角。安团的成员非常有幸获得像萨老师这样具备人文关怀和音乐素养的指挥持续引导,不过作为金币和安团这套体系中成年音乐人的代表,她的态度其实是这套体系中的共识。
金币官网上写到,金币儿歌赛的作品,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故事,讲述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承诺。借用同好「减肥的大鸟」的看法,这套体系中的成年音乐人将自己与孩子们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以「协作者」而非强调师徒传承的「老师」身份,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完成音乐表达和相关实践。
让现实为理想提供支持,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们
作为金币和安团背后的支持机构,安东尼亚诺不仅仅在宣传中大谈理想,比如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有适合自己的作品,他们也在幕后做了许多符合现实情况和传播规则的工作。
确立了一种为儿童认可且适宜传播的音乐美学,金币赛的创作从生活中来,却又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分享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孩子们和作者们一起共同完成这份音乐表达,自然地分享她们成长的过程。萨老师于 2018 年出版的儿童音乐教育书籍《我在歌声和音乐中表达》 (Esprimo in canto e in musica)中写到,唱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项技能,孩子们可以通过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实践去构建情景,并在其中认识情绪、表达自我、融入团队,而金币丰富的曲库让萨老师的音乐理念有了充足的实践材料。
有了创作和演唱指导还不够,安东尼亚诺自建的录音棚和演播室,使得金币和安团的音乐实践能够获得标准的音视频记录。一方面以电视播出的形式触及更多的观众,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唱片产品来实现创作收益的转化。
虽然金币和安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但是经我个人的观察,他们算是以现代公司分工合作的方式去运作一个儿童音乐品牌。儿歌创作、教学指导、舞台支持、多渠道运营、音乐产品开发,一个长久运作的体系,不仅仅是做好一件事,而是持续做正确有效的事。
试想一下,没有合适且持续更新的音乐作品,没有借助于电视和互联网渠道方便的影像传播,没有以合唱团形式持续开展的音乐指导,没有丰富的演出和实践机会,没有对于孩子们和各自家庭来说较低的音乐参与门槛(这不是一所收费的学校,得益于安东尼亚诺在当地的特殊地位以及金币原创曲目在唱片业黄金时代的热卖)······
音乐本身并不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所以它很难成为多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安团能以兴趣班的模式创作,却又保持值得一看的水准,不仅得益于金币作品中凝聚的音乐创意,这套体系在运营和传播的操盘过程中体现的智慧也至关重要。
最后,借用萨老师的话结束本文,送出对于安团的祝福和展望:
> 今后,我希望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继续讲述音乐与合唱的意义,变得更加美好,六十年之后有下一个六十年,再一个六十年。尽管现在看上去很久远,但我相信美妙的现实在长远的将来会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希望今后加入的所有成员,包括未来的伙伴们,都能够像现在的你们一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