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墨原创民族调曲《巫》的创作小记

大家好!我是乐正龙牙原创曲《巫》的策划、作词、人设、文案、曲文执行者归羌。十分感谢诸位能够喜欢着这个作品,并且为此做出了于我而言很是可喜的视频播放量的贡献。为了报答这份喜悦,我便将《巫》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以及个人的一些创作感想一一叙述出来,也希望能够为诸位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品做出一定的帮助。
由于年代相对远久,很多创作过的感想都追忆不太齐全…言语支离破碎,颠三倒四,毫无逻辑可言。内容较多,还望见谅。
首先是本作品的CP向——龙墨,由于本人VC入坑早及“大哥大姐天生一对”这种根深蒂固的CP观念等等的缘由使得我对龙墨非常喜爱。故此听见牙哥的声库将要开始制作的消息我整个人都沸腾了起来,想要创作龙墨曲的念头也早已按捺不住。
早前便在龙墨群和各位群友们讨论了许多龙墨的相处方式及各种设定,觉得他们是世界级的般配。而本人又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爱好者,其中最喜爱的时期之一即是先秦。亦是对巫祝文化感兴趣得紧,于是脑子里便有了不祥之子牙×巫祝墨这样一个雏形的人物设定。
再往后是找了经常一起唠嗑的小伙伴,本曲的曲绘担当——缺芽土豆。我将这个在当初于脑海中逐渐成形的一个片段告予她,而豆亦表示很感兴趣。我便趁热打铁地讨论那晚将大纲给写了出来——那天是2017年3月18日。
到2018年3月18日仍是未完成,于是我在那天便自顾自地画了《巫》的贺图…也许是某种仪式感在作祟。因为是三月份的图,画得勿忙、粗糙,还望见谅。

曲子——删删改改,磕磕绊绊,经历一年多,终是面世了。
下定了决心要策划成原创曲后,便开始思索着曲师了,找哪一位委托好呢?我的定义是:既然是先秦背景,年代较远,那么曲风定然是不能如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那般固有思维的“古风”了。我一开始亦是有想要以民族调来体现的——民族调的古风故事的话——国人P主——幽寂!
于是脑子立即响起了幽寂《魃》的副歌和《司命》的主歌旋律。

我一拍大腿,太聪明了,幽寂可下正是最佳人选吗。用她说的“用民族调来表现中国古代神话”的概念,从而自上边提到的两首曲子所带来的感染力是非常到位的——有些意外地,可又是恰到好处,故此毫无违和感。这正是我想象中的风格,她是有经验把握这个度的。而后来的事实亦可证明,《巫》的曲子的表现力是出色的。
知道幽寂也是较早的时候了,是她初投稿时起便已识得。最初的印象是民族调很好听又很亲民的一体机(问过她要曲子的伴奏,随后亦放了出来),是风格独特的一名创作者!
可这话又说回来了,亲民是一回事儿,可是人家真的会无缘无故接受一个毫无实力的小透明的创作委托么?随后我找到幽寂,小心翼翼地开口询问讲了一下情况,没有想到幽寂竟很爽快地答应了,这确是意外之喜。
幽寂十分上心,在第二天便给我发了曲子的大概主旋律试听,你简直无法想象我当时的心情…我说百感交集,感激涕零,泫然欲泣。
——我说。这是,以我创作的故事而写的曲子啊。
在写曲的过程中,自然是交流了不少。幽寂加班加点,积极听取建议,几点几的ver.皆有,鼓点敲定了便开始修弦乐,在我的提议下还加上了和声。虽说这首曲子也因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才面世,墨姐声库发售后亦在合适的位置加上了她的和声。
幽寂寂和牙哥磨合的过程可谓艰难,但所幸最终效果棒得很。还有一个调教彩蛋,幽寂寂称之为“黑科技”,不知各位是否有发觉到呢?——03:34分的喘息声。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妨一看官方小说罢?
听了曲子的我,脑海内浮现了整个儿故事更为清晰的思路。虽身为策划,可大抵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抑或是打心底里想要突破自己罢——当时除去一首已投递的粘着系的中填外,几乎可以算是毫无作词经验的我却对着词作之位跃跃欲试了。填词(此处的“填词”特指按原曲原词意的中填,并非将一首歌全然剔除原词,只留词格自己往上填原创词的“作词”)却和作词不大一样,前者只需不脱离原曲歌词为基础去中文填词即可,后者却是需要独自去构思整个词的骨架及填充。
故此,这既是我首次作词,亦首次作古风的假文言词,于我而言真真是意义非凡的。
由于幽寂寂给我的曲子是一节节的,所以她给了多少时长的曲我便填了多少词。于是整个曲一完成,词一拼接上随即便整篇出来了。当天给曲当天交词,某种意义上亦可是对待新奇事物所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吧,效率高得似打了鸡血。但确实是很多不懂的呀。于是我反复翻阅《诗经》、《楚辞》、《礼记》等先秦典籍(自然亦有极少数非先秦时期),尽可能地于短时间内从中最大量地获益。
可究竟才疏学浅、德行浅薄、诠才末学,老祖宗的文化即使是小部分亦不可能通透,故此诸位所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依葫芦画瓢,弄巧成拙,万般不成样子,甚至有些地方竟是语意不通,强行解释的词儿——但这却已是前年那时我的最高水平。虽为孤陋寡闻之拙作,不免贻笑大方——可终究是敝帚自珍,还望诸位多多海涵了。
为了方便理解歌曲,小说我也特地写了一万字。
传送门:http://gui--qiang.lofter.com/post/1e2ca42d_12d03aad9
华服丽裳,芳菲满堂。楚腰偃蹇,面容姣好;瑶席玉瑱,桂酒椒浆。扬枹拊鼓,疏缓安歌。
许久之前,他亦曾见过这番惊艳的场景。彼时自己小心翼翼地抬眸,却是被此等出尘画面给震着了,只觉胶着了身子,动弹不得。
祭坛上的女子模样好比天仙。禹步轻颤著着地,裙带翻飞间跃于空中,而倩影翩跹绝俗,衣袂交错时漏了些零碎日光,那美姝眼眶里的两池春水便泛了亮,够得他人一晃无余,这心神便随之荡漾了。
也是初次写如此多字数,一直很担心驾驭不来是真的…问心无愧是写得极用心的,与词从注释上便可得知——然写得也是非常、非常、非常痛苦。就单指推翻结构与思路全盘重写,也有足足三遍——卡文是有,可却是不曾有这般程度之深的。不知该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个故事方为佳品…我又能否做到?
但终是于去年二月份过年前写完了,并不时润色些词句。于投稿前是先设置了仅自己可见的权限放在LOFTER,最终的模样便是现今所见了。
已尽可能地不失细腻的同时也往着古白话的方向写去…毕竟得符合故事背景设定。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出故事的感染力,是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微调的——比如像在墨姐冷眼以待牙哥之后,依词来是进行了衅天;而在小说里则是插叙了“胡维尔愁容益露”的情节,解释了要衅天的缘由。
无论是词还是文都有埋了伏笔,设了悬念。鉴于相比词而言小说会更好寻觅到,因此我只将词缺的部分略微讲一下:
“众苦 邪凶亦祛除”与“冥冥中诸因皆有定”为牙哥“不祥之子”的身份与墨姐衅天而埋下伏笔。
“胡维尔愁容益露”与“当壮华发早生之劫”以及后边的“天旱未降甘雨乃大凶年”则为牙哥“不祥之子所带来的凶兆”设了悬念。
词与小说皆依照曲的框架:总—分—总。这对创造氛围、展开剧情、酝酿情绪皆是十分有利。
既然曲、词、小说都提及了,也该来说一下文案了——其实本应是以下版本:
相传遂古之初,有巫名曰墨清弦。少时救一子,其发有异,众谓之凶,皆哂之。墨清弦无介然,与其取名曰牙。既加冠,更相悦之。俄而万物疵疠而凶年饥岁,众以为其罪,皆弃之。未几遂舞雩,实为衅天救之。牙哭之恸,叹曰:乃命数也。
文言文之类皆是乱写一通…掩人耳目罢了,恕罪恕罪。
“疵疠”一词出《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凶年饥岁”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舞雩”出自《周礼·春官·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郑玄云:“雩,旱祭也。天子于上帝,诸侯以下于上公之神。”又《周礼·春官·女巫》云:“旱则舞雩”。郑玄云:“使女巫舞旱祭,崇阴也。”郑众云:“求雨以女巫。”
后来在做PV开头时,和幽寂寂商量了下,为了给观众留有悬念,还是将“皆弃之”往后的都给删去了。
再早一些的文案便是前年八月份的版本。当时嫌写文言文不太上手,故此弄成了大白话…如今看来当真是惨不忍睹的:
在我惊魂未定,对前方迷茫无知时,是你来到我面前循循善诱,温声细语。
我仍是不明白,似有缓缓暖流于心中淌过的奇妙感觉对我而言究竟是何物。
是恩情么?亦或是…其他我未曾知晓的东西?
如此令人心安的状态会一直下去的罢?我想。
——“再见了。”
最终的结果便是把这个中都拆的拆,融的融,拼的拼地给掺入小说里了。
再来说说曲绘。曲绘担当是我的好友缺芽土豆,豆着实爆肝程度不亚于粘着系…虽然没有后者的图量大,可毕竟不及《巫》的精细度,且是原创。人设与分镜皆是我和豆一句一句歌词解析讨论得出确认的,虽有些细节并未在pv里出现…可着实是下了功夫的。
由于我本人便是汉服同袍,对汉服有着一定的了解,故此择选服装方面稍微会得心应手。既是先秦,衣裳无一是深衣制的曲裾与直裾了(周朝至汉朝都是)。虽说目前的曲裾的出土文物就只有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单绕曲裾…双绕曲裾,多绕曲裾的存在还有待考察。但我们为了更具美观与设计感(最主要是曲绘画起来视觉效果会好很多),墨姐的礼服人设仍是定下了双绕曲裾的版本。
汉服的里衣一般是白色,有的是黑色,而礼服类汉服的里衣则是红色,此处墨姐的里衣便是红色。同样是为了美观,在浅紫衣襟缘上了细白边。暗纹分别是某商朝青铜器上的“鸟兽纹”与某文献上记载的古代丝织品花纹的“花草纹”,很抱歉的是当时找的资料太散,所以没能重寻到出处…



考虑到人物辨识度的缘由,还是让两主角都留有碎刘海,而实际上先秦时期的发型大多是平分无刘海的,但毕竟是艺术加工…。墨姐的发型是往后些的时期——始于汉代的坠马髻,因为已确认了祭服人设是扎高髻,故此礼服人设便成为互补——绑发尾的低髻了,便不选合乎背景时期的椎髻了。另外豆也设计多了一条橘黄色的细腰带,下垂部分名襳褵(xiān lí)。




牙哥的礼服是直裾,发型便直接是扎的高马尾。



暗纹亦是某青铜器上的兽纹。值得一提得是勾住的腰带是玉带钩。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可谓是古人腰间的“潮流”。其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尤其广为流行。
带钩的形式有许多种,长条形、琵琶形、螳螂肚等,钩首亦有许多种,龙首、鸟首、蛇首、螭首、云头等。那么同样为了方便绘制,我便让豆只是画普通的无任何花纹的白玉状。


略微一提幼年时期,小墨的发型“总角”因为没有寻到确切的资料图示,只得根据文字而想象并改良——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此为总角。

接着是墨姐的祭服了。发型上选了始于汉朝的飞仙髻,原因之一是背景设定远久,相关历史文献极度缺乏。之二是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遂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故此我想着,既然是“以舞降神者”的巫,也是扮神以得神明指令的巫,那么装扮应也是天上的神仙模样,便是仙女——用飞仙髻也无可厚非?
本应是以发簪固定双鬟,然豆好像把它画成了单纯的两支钗…除此之外,缺乏相关文献资料也不得不让豆自己设计整一套的发饰了——结果可见,是十分好看的。

后来看见了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郑金玉老师画的《九歌·东皇太一》——惊觉想要的风格便是如此。

接着到衣裳。这又为一桩连古文都仅是寥寥数语记载的麻烦事…着实没有找到有关先秦祭服的出土文物甚至图片,那么只得由我杜撰了。
我的想法仍是自“以舞降神者”出发——便是“长袖善舞”,本质上算是“舞女”。既然如此,我不妨以玉舞人为参考——玉人出现的时间十分地早:史前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都有发现。而玉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为佩在身上的装饰品。
交领垂胡袖,长袖且袖头另附装饰如后世戏衣的水袖,岂不正合我意?





上身是确定了——下裙呢?偶然之间看到的一个后人想象的《九歌·东皇太一》图,我转念一想,加个帷裳也行,正是古代朝祭的服装之一——刘宝楠 :“ 郑注云,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因为《九歌·东皇太一》全文也是讲述了祭礼仪式与祭祀画面,对我整一个故事的构思及细节增删起了很大辅助作用。


最后是牙哥的祭服。真真切切,完完整整的冕服。故此我看见弹幕里有朋友说他是成为了王,本义是没有失误的。綎的前后两段垂旒,用五彩丝线穿五彩圆珠——冕旒,其数为十二,十二串,而每串旒又有十二颗玉珠——着实为帝王专用。天神地祇由天子祭,则着冕服祭祀。图示为明朝冕服分解示意图…只因为觋的资料一星半点,束手无策之下只得寻了后世的服装,还请见谅。





墨姐的祭祀舞姿势有参考了孙颖老师为舞蹈编导的中国古典舞蹈《楚腰》,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的现代诠释。因为根据处也是古代楚地,仿古且有创新,美艳却不媚俗,十分符合曲子的题材,同时也建议大家去观赏。





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方才后知后觉我早前了解汉服之时是看过璇玑《礼仪之邦》的编舞——有一个动作也是相似的。


《礼仪之邦》舞蹈教学

人设、舞姿讲解完毕,便开始了曲绘的工程。简直不知该如何形容豆的肝……图量又大(总计39张图),完成度亦高极。她当真是付了许多时间与精力来画曲绘,请各位多多赞美我们的画师缺芽土豆。
图包传送门:https://m.weibo.cn/2248778207/4320810317503677
最后是PV部分…啊,真是一波不止三折,怀疑自己是个不够格的策划也是从此环节开始的。陆陆续续找了三个PV师,都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继续接手下去。其中又加之了staff的三次生活忙不过来,将近两年的制作过程有一大半时间都卡在最后的环节——PV。个中滋味我便不再赘述了,只是十分感谢苏以墨愿意接受委托,且不厌其烦地修改PV…辛苦苏苏了,最终版本真的是很棒。我和幽寂寂也尤其喜欢那个“偭成言 谣诼秽语一片”处做出的摇镜头——对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发挥了其独特的表现力。
那么以下便是另外几位staff的感想了,一起来看下吧。(遗憾的是画师由于年底地狱,实在忙不过来写感想,在此表示抱歉。)

幽寂:
归羌让我写点制作感想,我啊……啊哈哈哈……因为颇拖了一段时间,现在回忆起来很多过程的记忆都被后来的项目冲淡了。不过幸好当时留的笔记和聊天记录还挺多的,翻出来还是能隐约想起来当时的很多决定和思路的始末。
我其实很少接合作项目的,主要因为我自己的坑都填不完【啥 但是既然是亲友自己带着约稿要求点名要来,故事情节也是我喜欢的那种成年人的爱情+自我牺牲,最关键的是自带作词,还可以先曲后词(hiahiahia),那我不就撒欢儿了!正好那一阵我刚结束了之前失败的实验项目准备开新的,实验室相对比较闲,所以就答应下来了。
(划掉)我一直觉得龙墨就差不多算是中V的冰酒所以我一定要出手(划掉完)
接到约稿是2017年的四月初(具体是2号还是3号忘了,反正就是In your breath刚出PV那天附近)。出于某种来自东方神秘力量(什么鬼),我居然当时就打定主意开始想旋律了……上次这么积极可能也就是写魃的时候了。
当天下午我跑到灰屋(我们镇子上的一个咖啡店),跑到里间会议室去摊开电脑,开始自己跟自己头脑风暴。
——首先既然归羌是因为魃和司命下的坑,那也最好不要偏离这两首歌的风格太远。但是我又有点忍不了自己一直写六拍子,歌跟歌听着真特么差不多,所以最后打定主意还是写四拍子的好了。
——那四拍子的可能就有点类似干活P常写的那种。想了一下觉得歌う大地的那种先慢后快的印象不错(写魃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么考虑的……),但考虑到剧情有一点轮回状的感觉,最后定的是慢——快——慢的结构,留一个怀念的空间。
——因为手头没有龙牙本人,根据已经听到的感觉猜测,应该人声的印象和日本V家民族调的Kaito差不多吧?(但事实证明我还是高估了龙牙的语速……)
……总之就在记事本文档里瞎逼逼了很多想法,同时拼了命地听各种可能有启发的音乐,大概就把方向定了。
……其实那天在咖啡店室内想出来的主要都是废话,倒是走出门以后想了好几条潜在的旋律,然后直接站在咖啡店门口大街上就哼出来录在了手机里。第二天综合了一下,打了一稿给归羌听,一下就pass了!
……其实编曲总体来说都还挺顺的,老实说我没怎么尝试新辙的时候都挺顺的……前面糊了一大段前奏描写祭祀的场面,虽然总觉得这么长的前奏挺劝退的……但是总觉得不铺垫一点不太好,没有古朴神秘的气氛。没想到受到了土豆和归羌的大好评,感觉特别有干劲,于是架子搭得就很快。
之后大概就是隔一段时间给归羌和土豆发一个小样,差不多两个月就基本定稿了,只等龙牙本人。
乐器的思路:
——木管组在慢速区域用了尺八。为啥是尺八呢,因为当时我还没装空音,没得民乐选【。尺八音色上感觉更古朴一些,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articulation来制造一种呜咽的感觉。其他的地方还是惯常用比较低质量的短笛,因为耐操【。
——打击组和司命用的差不多,多编了一点小鼓的节奏。当时还是按照司命的混法混的,归羌说我打击乐弱了我还不服气。……结果几个月之后翻出来一听贼jb嫌弃自己的混音,回想起来当初归羌跟我说打击乐太弱了是真的……
——色彩组用的还是吉他,跟魃的时候一样。
——比魃多用了很多弦乐,铜管也加了一丢丢。但其实主要还是为了一点音色,我当时还不是很理解铜管。尾声reprise的时候用弦乐托了一下,因为虽然是轮回的感觉但是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现实,想要用弦乐衬托出一种尽管恢复正常但仍然萦绕着悲怆的感觉。
……之后就到了夏天。龙牙入手了以后,开始特别不适应,而且一打谱就发现我高估了他的语速和发音,当时一下子整个人就泄气了……
……事实证明你不能指望谁谁都跟言和似的,排谱小战士,相声艺术家,多快都能唱,无参就能听?
不会调快口,歌词又是古文本身就难懂,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整,我差不多都有点“爱咋地咋地就当外文调吧”的心态了。想着反正离图和PV杀青还有的是时间,就搁置了……N长N长的一段时间,从2017年夏天搁到了2018年春天。这期间发生了《海燕》的成功,《千年残响诗篇》的失败,以及《国殇》的……还可以?之类的很多很多的事情。直到《国殇》的调声大概完成之后,我才又找回了对龙牙老兄的一点信心,开始回头暴烈修改《巫》的调声。
修改的点除了差不多三个音里两个都要调出民族调唱法的音头,以及精改了颤音以制造动感和感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最高潮,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婵媛……无至黄泉不相见”那部分,调出龙牙的“演技”。呼吸音,无音后缀,各种牛鬼蛇神的pit线都用上了。最后的结果不说我本人满意不满意,至少可以说充分地体现了我的技术水平,嗯。
(其实我还是不够满意的,不过短时间内我也做不了更细了【。)
副歌高潮之前的部分混了很多“雅”进去,为了和后面的绝叫形成对比。
快口的方面,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疗救。龙牙的很多发得不够完满,发得过于完满,以及被后面音吞了的字,都可以通过字间拆音甚至拼字来改善。这方面要感谢Vivi在我第一次磨合失败之后,现场给我演示了很多给龙牙拆音拼音的方法。过段时间应该还会发龙牙的翻唱曲,也是个快口歌,就是当初Vivi指导我时候我用的工程了。
……然后由于约PV期间的各种hiccup,我们成功地把这首歌从龙牙预购拖到了墨姐发售【。我就跟羌说,既然另一个主演也来了,我们干脆把她也加进去吧……整体大改曲子的结构是不可能了,这曲子也不是按照女人音域写的,但是加点伴唱啥的总归是可以的………………?
羌表示同意,于是我开始了对调声的第三次大改。
“中间偶尔有一点女声伴唱”的想法其实主要来源于干活P的很多Kaito加Kaiko的歌(比如时忘人,旅途尽头空之恸哭)。但是我们作为最开始就设计为单人主观视角的叙事曲,也不是在哪儿哪儿插入他人伴唱都合适的,如果和墨姐在歌词和/或PV里面有她视角的部分相合,那么就更加顺理成章了。于是最后决定的就是现在大家听到的几个部分,主要就是“巫视角的占卜”“巫的宣告(乃大凶年)”“最后的心里话”这些地方。也用得不多,这属于顶层设计决定……
重新混音了无数遍并无数次怀疑自己聋了之后,终于咬牙交了音频,这之后我基本就进入放羊模式了。PV的期间跟苏苏提了很多非常详细甚至苛刻的意见,真的觉得很对不住苏苏。最后PV跳舞的地方实实地把我惊艳到了,人群scene的眩晕感也觉得非常震撼。咱土豆的画就更不用说了,我一直很喜欢豆儿的画里面那种质感和色调渐渐过渡的感觉,色调典雅,不会太艳也不发灰。很多构图就能看出强烈的镜头感。这图量早超过我的《渡鸦》了吧,还是全彩色的……想给staff买吃的补肝……
嗯……总之这个迷迷糊糊的大义务大合作就这样杀青了。这期间跟各位也学到了很多,大家都很了不起。
最强烈的感受的话……现在回头看来,我觉得现在的我前奏还能写得更好一点……【扶我起来我还能抢救一下
未来的重点应该还是多探索一点不熟悉的曲风吧……民族调这方面我已经比较佛了,现在就是自己研究一些比较偏国风的小项目(历史笔记在我这儿的规模老实说已经不太算民族调了,这管弦乐加得一首赛一首……)。也希望大家持续聆听,不吝赐教。

苏以墨:
一开始看到幽寂他们找pv
只是想要给龙牙牙为爱发电
结果曲绘真的惊艳到我了
给画师打爆call——(破音
然后边听歌边把小说看完之后
我:为什么要给我刀子??我的四十米大刀呢??
最后的pv是经过好几次改版出来的成果
(虽然中间被我咕咕了好久x)
周榜第八!感觉辛苦都值得。staff们都超棒!我只是从他们手上接过最后一棒,把他们的成果用pv展现出来而已。

我若是将这个作品比喻成一个孩子——那么我为予他灵魂之人,幽寂为予他骨架之人,缺芽土豆为予他血肉之一,苏以墨为予他容貌之人。
综上所述,我由衷地说一句,万分感谢。
也感谢愿意看到这里的你。若应允的话,可否再听一次?

由我翻唱的版本则如下:

网易云音频:http://music.163.com/song/1334017072/?userid=364757389
2019也到了,元旦快乐!感谢各位过去一年以来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创作,也请各位多多指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