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上党梆子电影《三关排宴》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上党梆子电影《三关排宴》
https://mp.weixin.qq.com/s/I6sbifnDPBc6Beh9VKo5Eg
梨园乡韵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影片经历着繁华沧桑,并造就了一代名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向往,以及独具天南地北的乡音风情。特此,“梨园乡韵”推出《银幕中的戏曲记忆》系列,邀您追溯往事,再现流金,一同重温永未消逝的岁月。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上党梆子电影《三关排宴》
《三关排宴》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剧中突出了杨家将忠心为国的主题,对四郎杨延辉的失节行为进行了批判,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且塑造了佘太君、萧太后、桃花公主、杨延辉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这部戏在196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上演后好评如潮。鲜为人知的是,其中凝聚着著名剧作家赵树理的大量心血。

赵树理出生在上党梆子的故乡。他的祖籍山西 沁水 尉迟村一带,村村都有八音会。闲时,人们围坐在一起,打着锣鼓清唱上党梆子,老百姓把这种形式叫作“唱围鼓戏”。赵树理的父亲赵和清,就是村里八音会的琴师。因此,在这种氛围里成长的赵树理,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兴趣。赵树理除了爱唱家乡戏,还热衷于戏曲创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根据京剧《生死恨》改编成上党梆子《韩玉娘》。还创作了《邺宫图》,以及现代戏《万象楼》。这几出戏在当时流传很广,起到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戏曲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佳作迭出,他涉足戏曲创作或者改编剧本,创作出许多影响深远的佳作。1956年当时的长治专区组织汇了演出团赴京,因所带节目并不令人满意,赵树理急了,就请了几个专家到团,对节目进行点评,结果专家们对《三关排宴》十分赞赏。赴京归来,经过多次加工,在省内3次会演中,《三关排宴》都博得了盛誉。于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将三关排宴搬上银幕,赵树理受邀到邀请,和十几位名编剧、名导演热烈地讨论了3天,改写了两次,最终使这一朵“太行山花”在银幕上与全国观众见面。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原名《忠孝节》,这三个字就是三个主题。这部戏与取材于《杨家将》故事的京剧《四郎探母》内容相似,都是以北宋和辽国战争为背景,讲述杨延辉在金沙滩一战被俘后,流落番邦被招为驸马,十多年后与母亲佘太君相见的故事。但上党梆子对故事结局做了实质性的改变,最后以四郎与桃花公主双双死亡为结局,看似有些惨烈,佘太君也有些绝情,但杨门忠烈,刚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佘太君,容不得儿孙辈中有杨四郎这样的无耻之徒,更不会缠绕在母子情长、骨肉难分的境遇中,由此也可见《三关排宴》将杨四郎置于死地,合情合理,合乎佘老太君的风格和气节。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戏,剧中还表现了母子情、夫妻情、主仆情、失节情、英雄末路情和敌我难分的世代恩仇记。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也让这部戏长演不衰。

《三关排宴》以爱国为主题思想,而《四郎探母》则以人性美为表现重点,使剧情更富有人情味。《三关排宴》与《四郎探母》经过历代名家名角的锤炼和打造,已成为梨园中的经典。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 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对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