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No.7
[题解]
本篇选自《诗经.卫风》,是春秋时期卫国(约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的一首民歌。篇名取
自首句诗的第一个字“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氓》,从表现方法说,是一首叙事诗;从其表现的内容说,则是
一首“弃妇诗”。
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了春秋时郑、卫等地的风俗和妇女在恋爱婚姻生
活中的不幸遭遇。诗歌以女主人公自我独白的方式,叙述了她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到受
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有力地谴责了“氓”背信弃义的丑恶行为,表达了她的侮、她的恨和
她的决绝。
[思想内容]
诗中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婚前恋爱、婚后忍辱负重却最终被拋弃的婚姻过程的回忆述
说抒发了自已对爱情的追求与执著,表现了自己对家庭的操劳与奉献,宣泄了对前夫的怨
恨与指责;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黑暗本质和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悲惨
命运,
[艺术特点]
1.形象性格鲜明。本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女主人公在
婚前,作为少女,她纯真、痴情、善良,对爱情执着专一;婚后,作为妻子,她辛苦操持、任劳任
怨;被弃后,作为弃妇,她刚强果决,自尊自重。
“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态度温和,主动追求女主人公;
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翻云覆雨,前后不一。
2.诗中多用比兴。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托物发端,又
是以物寓情。前者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和初婚的幸福,后者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和婚姻的
逐渐破裂。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
喻女子的愁思无尽而男子的心思不可捉摸。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更生动形象,而且
对渲染气氛烘托主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多用对比,效果强烈。有人物性格纵向的对比,如“氓”,起初是“言笑晏晏”“氓之蚩
蚩,抱布贸丝”;后来却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有人物性格横向的对比,如“女也不爽,士
贰其行”。有人物情态的对比,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有人与自
然间的对比,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