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2、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冀东抗战•南山、北寨、鱼子山抗日村

2023-02-10 09:38 作者:162318-bai  | 我要投稿

1、鱼子山抗战遗址 鱼子山村位于平谷区东北部一个曲折、狭长的峡谷中,周围皆是连绵的群山。抗日战争时期,鱼子山与盘山南北呼应,成为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中心区。 鱼子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平原向山地过渡带,背靠燕山山脉,与盘山遥相呼应。1938年6月,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扎根冀东时,便确定鱼子山为落脚点。经过几年的发展,鱼子山成为冀东一带的抗战堡垒。1940年9月,鱼子山建立了平谷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 当年鱼子山党支部成立的地点,就在距大峡谷不远处,位于桃棚村的一个小山洞里。山东庄镇桃棚村党支部书记符宝森,介绍了当年鱼子山党支部成立的过程。 1938年6月17日,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驻扎在这里后,一边帮老百姓干活,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鱼子山的老百姓也开始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三十余名青壮年迅速建立起了这一带的第一支民兵队伍。 当时,三十四大队最紧迫的任务是攻打平谷县城。六七月份正是汛期,7月19日黄昏,民兵带着三十四大队的战士们,冒雨从鱼子山出发,他们蹚着齐腰深的水,在峡谷中的急流中穿行,冒雨奔袭至20里外的平谷县城。民兵们扛着用干登城的梯子,带着铁镐、绳子等工具参加战斗。城内的日伪军做梦也没想到,八路军雨夜“天降”平谷城。日伪军溃不成军,天亮时,平谷县城便被解放。但是后来,因为敌强我弱,平谷县城再次失守。八路军也转入敌后作战,鱼子山抗日根据地进入壮大时期。 随后,中共蓟平密联合县西北办事处在鱼子山成立,地方党建工作随即展开。在此之前,蓟平密联合县只有零星的党员,还没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1940年9月下旬,在西北办事处区委书记江东的主持下,6名党员在桃棚的这个山洞里,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鱼子山党支部正式成立。当时支部的6名党员是:王世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锡元、符运广、王世发和谢凤宽,还有一名预备党员符连芳。符宝森说:“鱼子山和桃棚当时是一个行政村,所以叫鱼子山党支部,这是平谷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党员们以鱼子山为中心到平原区的杜辛庄、马各庄等村发展党员。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党员发展到120人;1941年底,共发展党员540余名,成立了54个支部。鱼子山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成立党支部之后,鱼子山根据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共同抗击日伪军。村民们或支援前线,或站岗放哨,靠看集体的力量,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迎来了胜利。 王宝成是十生十长的角子山人,他从小就对家乡的红色印迹非常了解。退休后,王宝成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鱼子山抗战的史料,对于军民鱼水情,他感触颇深,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百姓支援抗战的感人故事。 他说:后来,在鱼子山又建立平(谷)密(云)兴(隆)联合县,县委书记李子光,县长李光汉经常在鱼子山开展工作。八路军十三团在这里驻扎、整训,建立兵工厂、卫生所和供给处。同时也成为日军重点扫荡的地区,鱼子山村民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 鱼子山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作战。当地村民发明了“活电话”:在鱼子山上,长期有50多位村民,在东西山梁上站岗,布置11道岗哨。昼夜值班,如果敌人从南来,就口令传讯,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向村里传,从山口一直传到庄北;如果敌人从北来,就从北往南传。村民们听到报信,迅速上山隐蔽起来。 除了“活电话”,民兵还在进村路上设有关卡,两侧制高点设置流动哨。抗战初期,民兵先后多次发现大队日伪军绕道进山扫荡,民兵们向村内传出敌情后,利用地形伏击敌人,灵活和敌人周旋,为乡亲们以及部队转移赢得时间。 王宝成说,当年鱼子山分布着数千亩原始橡树林,几人粗、三五丈高的橡树比比皆是,因为敌人切断了鱼子山与外界的联系,兵工厂的生产原料供应极为困难。制造手榴弹和地雷需要大量焦炭,这些焦炭都是从唐山运来的。敌人封锁之后,焦炭运不过来,兵工厂面临停产。鱼子山军民发现,橡树木质坚硬,经过剥皮处理后,钉子钉不进,斧子砍不动,用它烧成的白炭,能顶焦炭用,可用于熔化铸造手榴弹和地雷外壳所需的生铁。就这样,为了保证兵工厂的生产,鱼子山老百姓毫无怨言,将成片的原始橡树林砍伐后用干烧炭。抗战的那几年,为了保证弹药的供应,一年四季,伐树工作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即便在寒冬腊月,寒风将伐木村民的手和耳朵都冻得流脓,他们仍然咬牙坚持。 有了兵工厂,就需要向外运输武器弹药,鱼子山的老百姓自发组建“运输队”向外运输武器弹药。由于敌人对鱼子山的封锁,村民们只能昼伏夜出,而且必须绕开敌人的据点和封锁线,翻山越岭,风雨兼程。1944年12月,年仅15岁的王希孔和几位村民,要向密云县白马关的八路军送3500多颗手榴弹,他们在通过铁路线时,为防止发出声响,用布把牲口的蹄子包裹起来,用手把着蹄子迈过铁轨,一路小心谨慎,最终按时将手榴弹送至部队。当时有一些老运输队员这样乐观总结运输队的生活:“去一次脱层皮,去两次胆壮心里有了底,去三次练出经验筋骨皮,支援抗战胜利,历经磨难人生有益。" 兵工厂遗址位于峡谷西侧的朝阳寺,原为兵工厂铸造车间。洞深10多米,高2米。峡谷东北山上有一寺庙双峰圣水洞,为装配车间。洞深15米,高3米余。便于隐蔽和防守。鱼子山根据地军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上山伐橡树烧炭,制造炸药。在铸造车间铸好手榴弹和地雷以后,再运到北洞的装配车间装填炸药,由民兵运到前线,崇光门;原为鱼子山寨门。门洞上建一间过道房。抗战期间,平(谷)密(云)兴(降)联合县委书记李子光笔经堂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当地群众马称其为“子光楼”,建筑经维修后现保存完好。 鱼子山抗战遗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建成鱼子山抗日战争纪令馆,并在鱼子山惨案遗址旁树立标志碑,供人们参观和凭吊。

2、南山村位于平谷区东南部,在崇山峻岭之间星罗棋布地分布着14个自然村。南山村南依盘山抗日根据地,是平谷地区最早开展抗日斗争的地区之一。在村北小门沟北坡山崖上有一个山洞,洞深近1米,高仅能一人蹲行,阴冷潮湿。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年代,南山村干部们坚持对敌斗争的村公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冀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经常在该村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和村政权,使这里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日伪军对南山村非常仇视,实行“三光”政策,推行“强化治安”运动,杀害百姓,将村里房屋全部烧毁,将庄稼和树木砍光。百姓生活难以为继。村干部研究决定,各家分别投亲靠友,只留下村干部坚持斗争。 北小沟门这个山洞成了村干部的居住处所。“山洞村公所”诞生了。他们在洞里坚持抗日斗争,负责掩护八路军的伤员和物资,传送情报,接待过往的抗日政府党政领导,破坏敌人交通线,抓汉奸,袭据点。在艰苦的环境下,以机智和勇敢,坚持了两年多时间。随着1943年斗争形式的好转,他们结束了山洞斗争生活。村干部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住了党的组织和政权,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北寨抗战遗址 北寨位于南独乐河镇一狭长的山谷中。 抗日战争时期,北寨为八路军坚壁着粮食、弹药、服装等大量抗口军用物资,隐藏着八路军伤病员。北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立武装民兵队,崔桂林为队长,保护抗日物资,保护子弟兵,保卫家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冀东西部地区一个著名的抗日堡垒村。 在日伪军施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疯狂扫荡的严峻形势下,1942年8月,冀东西部地分委曾在北寨召开会议,就如何坚持地区抗日斗争专门研究。这次会议对坚持和巩固翼东西部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1944年2日,在北寨所属的自然村福吉卧成立《救国报》滦西分社,出版《救国报》(滦西版)。这是中共冀热订特委第一地委(后改第十四地委)的机关报。每周2~3期,及时刊登宣传党的指示,揭露日军暴行,报道抗战消息,共出版发行200余期,分社共有30多人,1945年10月改名《群众报》,1946年5月停刊,其成员参加新华支社和冀东日报社。当年《救国报》所用过的装文稿的木箱,由崔桂林后人捐献给区文物管理所。现在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

4、白羊抗战遗迹与湖洞水“将军洞”遗迹 白羊村位于平谷北部山区,原分上、中、下三个村,在《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志》中记有:“……由下白羊、中白羊合并而成,村民58户,155人……地处平谷北部深山区,属高山深谷地带,西北偶有入口,地势东高西低,土地多为山坡台地和梯田…境域内有古长城一段,长约1.5公里,现基本保存完好,有望敌楼遗址两座。 现在,这里是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村北是一座死火山的火山口,据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建有伤病员医院、宣传印刷所、抗日战壕,是抗日最艰苦时期平密兴、平蓟密联合县委的驻地和办公地。 除此之外,附近还有一个将军洞,它位于平谷东北部湖洞水风景区峡谷内,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十三团卫生所曾安置在这里,1944年11月,1000多名日伪军围攻大段洼地区,妄图搜剿十三团卫生外和供给处物资。正在大段洼养伤的十三团连长贺明登来不及转移,最后被敌人围困于湖洞水,牺牲在这个山洞内。 贺明登,陕西省人。原在刘志丹部队工作,1938年随八路军第四纵队来冀东,战斗在平谷、密云,兴隆,蓟县等地区。他英勇善战,打过很多胜仗,使敌人闻风丧胆。 正是有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援,在敌人的强压之下,以鱼子山为中心的平谷抗日根据地坚如磐石,也因此留下了“铜南山,铁北寨,打不垮的鱼子山,攻不破的白羊山”的美誉。

32、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冀东抗战•南山、北寨、鱼子山抗日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