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而无需故事的未来 (上)
从“一起看”说起。
有的V会播放所偏好领域的剧集作为节目,其因“不生产内容”而受诟病,但观看人数还是往往高于所谓的杂谈。加上变量的有条理的重复内容,总要好于杂乱无章的重复碎片。
于是有几日,每天差不多时间,我都顺手点进首页一个看游戏王动画的V。手机摆旁边,剧集里杀马特大惊小怪地打着牌,角落里皮套大呼小叫地吐着槽。安心感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电子宠物的乐趣。
“基本符合意料而存在小意外的进程,只观察其发展就觉得有趣”,这是我对电子宠物的定义。因此,主打陪伴的主播,三天两头闹节奏的群体,大洋彼岸的作秀campaign,都属于其中。至于人为什么会喜欢电子宠物,天差地别的宠物类型,其爱好者又有多少共性。以后再思考罢。
回到触发此篇文章的事。那天,该V看到某部游戏王即将结局时,一条sc兴奋地提出“下一部看游戏王XX”的安利。V哭笑不得地回答说,上个看完的就是那部。然后数了数,发现还没一起看的集数已然不多。如果之后还要维持此热门环节,就只能开启新循环。
人有时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本就知道的事情,并感到惊讶。这或许是认识螺旋上升的心理表现。
那时我莫名惊讶于,游戏王的故事总共就那么长。一个依附于游戏王的V,若想服务困于该故事体系的受众,在打相关游戏之余,最好的节目形式,大概就是循环播放那几部动画。
实际上,许多“牌佬”UP主的视频,就是玩各种新旧卡牌游戏时,重复“我的回合,抽卡”,“魔法卡发动”之类模仿的玉音,最后bgm响起经典的“神之怒”等,一段高燃达成斩杀。有时会添加些听懂一半的经典对白,或城之内的表情作封面......企图复现些许 初次经历 视频元素所来自的故事时 的激动心情。
可重复就是重复。
我也曾诧异于,每个长过萝卜的坑,都有蚂蚁在生活。也就是,无论多么老旧浅薄的,对你,而且你认为对任何人都应该是昙花一现的故事,都可能维系着一个仍把它放置于生活正中心的群体。一个十几年前的普通电影,在贴吧也会有一个把持其名字的小团体,每天进行意义不明的盖楼打卡,年复一年地反驳持不同看法的“入侵者”。
就像进化树的每一个节点,并不会随着子节点的产生而自动消失;你认知变化的每一处最短的折线,都有人长久,如果不是永远,围困其中。
可重复就是重复。对大众来说,无实质发展或延伸的故事的生命力,只会随着重复而不断衰弱。
如果要和某V第二遍一起看某剧集,无疑少了“我看的是反应者与内容的组合,前者为新,故整体为新”的某种程度上自我欺骗的理由。
这不止一个纠结那么简单。无数的现象与问题就来自于此时与彼时念头的微小差别。比如,在传播领域较为成功的,往往不会厌恶重复,而把每一次表达都当成是面向从未接受过自己之前表达的群体。
像潘22老师每次讲日本,都会导向差不多的几点;波士顿圆脸,惯例先读读新闻,到了触发点就挥舞同样的几板斧。这样的好处是那些吸引人的论调,见闻,复用而不浪费。缺点是无法继续让 已充分了解到那些故事,论调而认识进入下一阶段的人 感到有趣。
竹鼠不是消耗品,人对竹鼠视频的兴趣才是。即便如此,曾经的好活也并非应该由于你的厌倦而被放弃。因为消耗是在个人层面的,总会有处于某一阶段的人感到有趣。如同游乐园并不需要你第二次去还觉得好玩。
二次元盛产的犬儒此时估计会出现,嫌弃人“势利”,不够“纯洁”。让表面上承载,最初也大多来自UP有感而发的创作,在被认可,有了流量和收益后,异化成满足人极其局限需求的精神商品。哪怕提供者早已厌倦,或走出了那片认识的田地,依然要以提供相同角度的精神按摩为业。让本应无限自由的创作,沦为庸俗的游乐园,多么“可悲”。
可信息世界依然符合同样的社会科学,二次元建成gczy更是完全的空想。异化是需求所致,那些成为特定精神服务提供者的人,很可能最开始并没有类似想法。举一个有趣现象:许多法律博主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性别打拳或反拳博主,隔段时间对一个大差不差的性别事件,发表大差不差的评论。因为人们有这样的情绪需求,尽管事实逻辑很浅显,但就是喜欢关注,还想听人再说一遍。一次两次反映在博主讲述法律事件的流量上,转变也就发生了。
仔细想想,商品式的规整,几乎是“故事”流行的必要条件。创作如此,V亦如此。
创作需要“规整”不必多说,或许可以看下发此篇专栏掉多少粉。而V具有一定欺骗性,其通过处理不同信息,如打游戏,评论新闻事件等,营造一种表面上的变化生动。但如果细究,也往往不过是售卖一种近乎固定的信息处理模式: 梓神“应当”对土味元素感到兴奋;李建秋老师“应当”对某个新闻列出数据,阐释相应的,你早已知道的,唯物的原理规律;山高“应当”对哪个事件表达“破防”......
理性也好,善良也好,“魔怔”也好,“小丑”也好,持续运营的V,几乎必然是实质上“循规蹈矩”的。对不被表面的无限所蒙蔽的人来说,当ta看到一个事件,几乎能完全预测出某V对其的处理结果时,对这个V的消费也就近乎结束了。
说这些并不是反对。对于异化的专业的创作或V,如今当然应该支持,甚至因为其稀缺,应该多加鼓励。
面包师的职业不够“自由而全面发展”,但在人们需要吃面包,且面包不完全被自动生产的时候,其存在当然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只表达新的故事,有意义的观点,那结果必然是长久沉寂。何况,通过重复让有需求的人单纯听个响,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以上,从“一起看”经历引发的联想告一段落,可谓神游八荒,和标题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阐释的如今这些纠结,矛盾和选择,都有一个共同前提——人对“好故事”的需求很高,存量却极为匮乏,且生产力极低。那么,一个无限“故事”的未来,又会是怎样图景?
如果“无限”电子面包早于“无限”面包到来,会让哪些如今的难题失去题干,又在如今的哪些现象里有迹可循?可以预告的是,这次转变必然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转变,甚至在一些趋势上方向相反。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