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合成室温常压超导体与中国男足
1. 2023年7月26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团队发表论文,声称已经合成了室温常压超导体。这个发现神奇到了我们不敢相信的程度。 1.1 超导现象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也是送给物理学家的谜题。 有些非常特殊的物质,在特别极端的条件下,电阻会突然变成零。意味着没有损耗的电力传输,意味着一些应用变成可能,或者从高不可攀变成容易。 所谓“特别极端的条件”是极低的温度及极高的压强: 一般也就比绝对零度(−273.15℃)高个几十度。你要想让温度再高,就得提供特别高的压强。比如此前实验室里超导体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大概是2015年德国马普研究所做出来的 -70℃,而其所需要的压强是150万个大气压。 所以实现常温常压下的超导,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以零下70摄氏度、150万个大气压的记录作为基准线。而这次韩国团队报告的结果,则堪称为神话。 1.2 韩国这种材料被命名为“LK-99”。它只需要我们日常的压强(一个大气压)。它临界温度是+105°C —— 只要低于这个温度,它就有一定的超导性质 —— 而在室温30°C 的情况下,它的电阻就变成了几乎是零,成了一个非常近似的超导体。 超导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排斥磁场,放到磁铁上会漂浮,叫《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LK-99表现出了这个效应,韩国团队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一块几毫米大小的样品在磁铁上几乎悬浮了起来。 因为这块样品的电阻还没有达到绝对的0,所以说“几乎、近似。”而且也没有完全悬浮起来,还有一小点是跟磁铁接触的。韩国团队的金贤德(Hyun-Tak Kim)教授,对此的解释是样品还不够完美。 且LK-99用的材料只是把几种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状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然后在高温下加热数小时,使得这些粉末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固体……具体的操作过程分三步且全都公开了。 所以,常温,常压,又便宜,又简单。无数科学家没解决,韩国人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1.3 韩国的超导进展,就好比说我昨天的认知还是中美两国正在准备登月,今早上突然新闻说三个意大利人刚刚登陆了火星。 现在时刻为止,有传言某实验室已经复现了,也有传言说能复现的只是LK-99的抗磁性,而不是超导性,包括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也发推特说应该只是个抗磁体而已。 如果我们用一点贝叶斯分析,考虑到这么容易得到超导体的先验概率如此之低,最合理的判断是韩国这个成果是被他们自己夸大了。 ---------------------------------------- 2. 科技新闻的常态。 2.1 正如娱乐新闻的情绪价值是吃瓜,时政新闻的情绪价值是天下要大乱,而科技新闻的情绪价值是“这个将改变世界”。现实是只有吃瓜是真的,天下不可能大乱,真正能改变世界的科技突破极为罕见。 新闻必须提供情绪价值,报道难免会有所夸大,且过分强调了研究成果的“意义” 。 2.2 科学家研究的是「科学上的可能性」。从科学上的可能性到「技术上的可行性」,再到「商业上的可盈利性」,中间还有无数个步骤。其中只要一环不成立或者是得不偿失的,从想法到改变世界的反应链条就断了。而科技新闻只是想让你知道那个链条的存在,但没有告诉你有多么脆弱。 2.3 这就使几乎所有激动人心的科技新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炒作。鉴于现在新闻媒体上充斥着过度的夸大和虚假的承诺,当前局面称为「后事实社会(post-factual society)」 ---------------------------------------- 3. 中国男子足球: 3.1 有一派人,有一个心理定位:虽然这一届国足不行,但是中国人这么多,总有一些潜力新星,他们会在未来让国足上档次。 开始是有人说95年出生的这一届有希望,后来95一届连亚青赛都打不好,又说97届里面有几个“妖星”。97届也不行,人们又说00年以后出生的足球人口才真正增多,会有希望出现“小妖”。 3.2 广州恒大队建立足球学校时,热烈地讨论了从皇马引进的训练方针。万达分批选拔年轻球员留洋的时候,我们仔细琢磨过每一届的名单。能在西班牙次级联赛的青年B队出场甚至打入一球,一定会在遥远的网络上欢呼。 其中有1999年出生的刘若钒,进球如麻,外号刘如麻。有1998年出生的胥栩,据说去巴萨试训,评价是巴萨青年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有2000年出生的李明,12岁在一场比赛中连过数人,被马德里竞技队相中,号称“青岛梅西”……我们盼望着这些球员长大,大杀四方。 现实是今年已经24岁的刘若钒仍然未能成为国家队主力,未来可能性也不大;今年23岁的李明似乎中超都未能立足;而胥栩则已经在2022年从中乙陕西长安竞技队退役。 3.3一个出众的青年球员要想成长为真正的球星,必须过包括身体发育、训练水平、比赛机遇、心态调整等等在内的很多个关,而且还得保证在此期间不受大伤才行 —— 这个反应链条,就如同从科技新闻到改变世界一样脆弱。 如果你寄希望于一个事物的“未来潜力”,你收获失望是大概率事件。 ---------------------------------------- 4. 真正的知识与见识 4.1 有识之士认为新闻根本不值得看:短期的波动没有意义。如果你想获得真见识,你应该多读书而不是多读新闻。你需要了解历经长期才能显现出来的、真正的趋势。 但我们还是很喜欢看新闻,而且很喜欢看关于某种未来潜力的新闻。事实上,相对于一个东西现在被证明有多厉害,我们更喜欢那些现在还没有被完全证明,但是在未来可能很厉害的东西。 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宾·汉森(Robin Hanson)有个说法,认为我们之所以关心流行事物的潜能,是因为我们想要从预测时尚中获取社会信用:就像评价电影"这个片得了奥斯卡是吧,去年它刚上映的时候我就看过,我早就跟你说过是好片!" 4.2 追逐时尚不是个值得推崇的行为,但也挺好。阅读新闻真正的价值是你可以参与:你可以谈论、争辩和预测。你为了获得说对的高光而宁可冒说错的风险,你把自己的荣辱甚至身份认同与一件公共事务的短期波动联系在了一起。 这非常愚蠢。但我们想参与。长期趋势固然好,写进书里的历史固然更正确,但是只有短期波动才是可参与的。真正的动作都在短期,正如关心本地新闻的人才是真正的本地人。多折腾才有意思:对与不对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