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首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7,歼7III失败了吗?

2020-12-08 13:04 作者:飞趣  | 我要投稿

如果有人问,歼7III到底属不属于歼7家族,这个问题很难界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无需深入探讨,因为是与不是都无可厚非,歼7III和其他的歼7“们”都源自于米格21家族,但从研制历程上来说,歼7III并非是早期歼7系列的改进型号,无论从立项到研制再到试飞,歼7III完全是一款“新”飞机的模样。而笔者也更倾向于把歼7III单独摘出来当做一种独立机型来探讨,作为歼7“大改”的歼7III或许就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最著名的“鸡肋”吧。


“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为了改善我国空军装备长期落后的局面,中央军委决定加速歼7系列的生产,并逐步取代老旧的歼6。(关于歼7的诞生,可以参考飞趣之前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但实际上,早期型号的歼7无论从性能还是可靠性上都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像“歼6万岁”这样的口号出现。当时前苏联的米格21MF由于其性能优异且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引起了空军领导的极大兴趣。


1978年三机部的有关负责同志访问罗马尼亚,并对罗马尼亚的米格21MF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毫不夸张的说,此次访问就是奔着米格21MF来的,而当时正值中罗关系“蜜月期”一切也就显得十分的顺理成章。在那段日子里,很多罗马尼亚优秀影视作品进入国内,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最后一颗子弹》。而立项初期,新机型也因此被命名为歼7“罗马型”。


为了让歼7大改加速上马,甚至不惜让歼8为该机型让路,而这也招来了航空工业内部很多反对的声音,毕竟歼8作为一款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高空高速机型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且技战术指标都要优于歼7,此时集中力量搞歼7大改,无异于浪费少之又少的资源,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歼7大改依旧顺利的向前推进。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米格21MF,科研人员又先后前往罗马尼亚和孟加拉对米格21MF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详细测绘。


米格21MF的综合性能和可靠性要优于歼7,但单方面的作战能力却不像歼7那样出彩。想要尽快完成歼7大改从设计到生产再到1000架年产能力的形成,对于经验不算丰富的成飞而言是一项挑战,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成飞继歼9之后成飞的首战,能不能打好这场仗,对于成飞来说至关重要。


歼7大改的原型机由埃及提供,而这架埃及米格21MF也是来之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航空工业内部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原本负责歼7III项目的歼7系统工程飞机设计室被撤销,所有有关歼7III的事项都并入成飞主管,一个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歼7III由此前的多家单位生产合作社模式,变为由成飞独立负责,领导体系更加垂直,效率不断提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宋文骢也就是后来歼10的总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歼7III项目的负责人。宋老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改变了成飞的面貌,更对日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歼7III立项初期,主要本着能仿则仿,秉持着尽量测绘仿制的原则,尽快研制一款国产版的米格21MF,但这样的想法过于不切实际。而宋老和成飞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完全照搬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实际情况,以手头现有的测绘资料,自行研制一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新研制的战机在主体性能上与米格21MF相当,但火力要有所提高,就这样歼7III的研制工作,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步入正轨。按照项目要求,歼7III应当在1985年前完成试飞和项目验收。


歼7III在外形和气动布局基本与米格21MF相当,采用机头进气、单发单座、大后掠角三角中单翼、全动水平尾翼和大后掠角单垂尾。动力采用一具国产涡喷-13发动机。涡喷-13发动机为我国仿制生产的P-13发动机的国产版本。P-13发动机为米格-21MF的配套发动机,同样源自于那架从埃及远道而来的米格21MF原型机。针对P-13的仿制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具有深远意义,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打下了基础。


歼7III配备了拥有对地对空自动搜索跟踪能力的JL-7雷达,同时还配备有HK-030瞄准具。机身和机翼共有五处挂点,可以挂在不同容量的副油箱提高作战半径。还可以挂载霹雳-5B空空导弹,以及多种空对空、空对地火箭弹和航空炸弹。机身下方还有一门23毫米口径航炮。


总的来说歼7III的火控和航电设备要优于前苏联米格21MF,歼7III配备有性能较为先进的全向雷达告警系统、敌我识别器和干扰投放器,并安装有自动驾驶仪。为了适应夜间飞行,歼7III也安装了红光照明系统。而歼7III的诞生也意味着歼7家族首次具备了全天候的作战能力,同时也是我国第一种配备自动驾驶仪的歼击机,改善了飞行环境。


在近170个起落架次的试飞过程中,歼7III的飞行高度达到17000米,飞行速度超过1100公里每小时,各项性能超出预期,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歼7III从顶峰跌入了低谷,最后无疾而终。

关于歼7III的没落,是意外也是必然。

就在歼7III首飞成功后的一个月,歼8II首飞成功,这款同样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出现,一下子使得还在襁褓之中的歼7III成为了鸡肋,坐上了冷板凳。原本年1000架的采购量被抛之脑后,歼7III因此陷入了僵局。


此外,此时的歼7III距离量产和装备部队还有一段距离,其配套的JL-7雷达以及涡喷-13发动机直到1987年才完成最后的定型工作。而1987年,空军基本上已经完全对歼7III失去了兴趣,不要说大量采购,批量列装,可能连一架都不想买。但最后为了意思一下,还是不情不愿的采购了17架便戛然而止。


最后就是决策上的失误,歼7III或许本就不该出现,没有经过深入考证就让歼7大改迅速上马,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同时当时自上而下还有一种声音是,能进口则进口,这主要是受当时中西方关系回暖影响,进口国外先进战机成为了可能,比如幻影2000、F-15、F-16以及配套的空空导弹等等,这就愈发的打击了歼7III的生存空间,但后来,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对西方资本主义抱有任何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和平珍珠”项目便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歼7III虽没能成功,但他留给我们的远远要比飞机本身来的实在。成飞也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歼10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不懈的奋斗与坚持,才有了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的崭新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歼7III并没有失败。


首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7,歼7III失败了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