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恩小惠笼络人心,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汉纪五
汉文帝前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
【原文】
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译文】
文帝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文帝还下令:“年龄八十岁以上者,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帛和絮。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给他们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解析】
汉文帝的历史评价是极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爱民如子,比如废除肉刑、减轻徭役等,他有很多举措为世人称道。乃至百年后,赤眉军攻占长安时,西汉皇陵都被破坏,唯独汉文帝的皇陵没被动过。
上面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汉文帝关于救济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的具体标准和执行措施。
所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指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他这些慰问有哪些特点呢?
1、将慰问做成常态化。
比如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重点在“月”这个字上。这个事情可不是说为了政治作秀或者头脑发热,搞一次或几次就完事了,而是每个月都要如此,要把这个事情弄成一个常态化的固定工作。
2、常态化后要定标准
仅仅把这项惠民政策常态化我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慰问标准做明确要求,因为如果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各地官府就会自行定标准,到时候各地方自己有自己的一套,甚至弄虚作假都有可能。本来是为弱势群体指定的政策,结果搞出幺蛾子,结果弄不好容易引起民间不满,毕竟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大家都一样,什么年龄段,给什么东西,给多少都有统一的标准。
3、政策是好的,但还需要抓落实。
“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现在数量有规定,那么质量如何保证呢?地方官员会不会钻这个政策的空子,在质量上以次充好赚取差价?
在中国官僚体系中玩这套真的有过之无不及,各种花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特别是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让县令等地方官员亲自检查慰问,可以杜绝在慰问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了。因为无论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县令是否检查,最后一旦出了问题,一定是亲自负责慰问的官员的问题,这倒是时候谁都跑不了。
所以让相关领导和事情责任挂钩,是避免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放在现在职场上,就是明明领导不需要签字,却让他签字,因为签字了他就有责任。为了不承担责任,他就必须要认真再检查一遍。
4、定期监督反馈
“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既然工作常态化、标准化,而且还要求相关官员在其中起亲自慰问的作用。但是这不代表事情就会真如要求的那样执行下去,如果没有监督,必然会有人照样乱来。所以派遣监督就成了必要的。
这样谁乱来,就收拾谁!
其实做任何事情,监管都是必须的。
哪怕你颁布再好、再惠民的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执行过程中变味是必然。所以也只有给予有利的监管,这项惠民政策才会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杜绝执行人在其中乱来。
在我国,尊老爱幼是传统,另外古代人人均寿命低,能活到80岁以上,可以说的人瑞一点都不为过。
汉文帝特意颁布政策慰问这些孤寡老人,说实话花不了国家多少钱,但是这里面的意义却极大。因为一般老人,在地方上肯定有极大的影响力,受人尊重,这项老人现在在物质上、身心上都得到了满足,自然可以作为朝廷在基层的代言人,对汉朝基层稳定提供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汉文帝利用国家的名义花了小钱,办了好事,同时背后会有巨大的好处。
【启发】
如何利用更少的资源,来收买人心?说白了就是如何用小恩小惠取得更好的效果?简单说出自己的感悟吧。
其一,锁定几个关键人物。没必要对所有人施以恩惠,给几个值得给的关键人物就够了。如果给所有人等于什么都没给,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二、树立个人形象。有私下给的给法,也有公开都给的给法,关键看你想要什么,如果是收这个人的人心,那么就私下给,突出差异待遇。如果是要通过这个人树立形象,那就要广而告之,高调一把。但是给的这个目标,却要有特殊性。
其三、要有合理的理由。比如你要给予小恩惠比如,必须要有站得住的理由和借口。或许是困难户,或许是考上重点大学,或许是生病。这个即是慰问理由,也是堵住别人的嘴。不然你没理由地给,那就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私下除外。
其四、自己要亲自参与。小恩小惠想要起到效果就要靠附加价值。而附加价值就是作为领导、老板自己亲自给。如果换了别人,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到时候花了钱结果办了别人的事情,比如大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命袁世凯训练水军,结果袁世凯每次给士兵发粮饷都是自己亲自给士兵发放,慢慢地把清家兵弄成了袁家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