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7.3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2)
我们假定有食品、纺织和机器制造等三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它们的资本周转速度和剩余价值率都相等,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因而利润率也不相同。如下表[1]:

这里,食品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最低,利润率却最高;而机器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最高,利润率却最低。这两个部门垫付的资本相等,但利润率却相差两倍。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制造业部门的资本家为了得到高利润率,便会将他们的资本转移到食品工业部门中去。随着资本的转移,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便逐渐增加,生产规模便逐渐扩大,而产量则逐渐增多;与此相反,机器制造业部门则是生产规模逐渐缩小,产量逐渐减少。由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这些商品的原有的供求平衡关系便被打破了[2]。食品因供过于求,价格便会下降;机器因求过于供,价格则会上涨。由于价格的这种变化,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食品工业部门的利润率比以前降低了,而机器制造业部门的利润率则比以前提高了。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能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如果投资100获得20的利润,投资1,000就会获得200的利润。这种按照平均利润率归资本家占有的利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就不一定恰好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要大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则要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构成即中位构成的部门,得到的利润才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相一致。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食品工业部门创造了30的剩余价值,但只得到20的利润;机器制造业部门创造了10的剩余价值,却获得20的利润;只有纺织工业部门所得的利润才恰好同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一样多。但是,这里一个部门所多得的,正是另一个部门所少得的,从所有的部门来看,利润量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仍然是相等的。
所以,从本质上说,平均利润率不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它乃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则是:

但是,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因为,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不仅取决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和利润率的高低,而且也取决于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社会总资本中,投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中的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便越高;反之,平均利润率便越低。依照前例,假定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为500,纺织工业部门的资本为300,机器制造业部门的资本为200,而其它条件不变,则平均利润率就会由此而发生如下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各部门的资本量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有了改变,平均利润率便由原来的20%提高到23%。而且,属于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纺织工业部门,它所得到的利润也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了差额。其实,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部门,只有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和较低的部门二者的资本总额相同时,它所得到的平均利润才会与剩余价值相一致。
以上,我们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工业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在说明时,我们曾假定各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是相等的。但事实上,不同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是不同的,而这种资本周转速度上的差别,也同样会引起利润率上的差别。因此,资本不但要向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而且也要向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转移。不过,一般说来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二者是一致的。在通常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愈高,资本的周转速度便愈慢。因此,资本向有机构成较低部门的转移,和资本向周转速度较快部门的转移,大体上是方向相同的。虽然也有一些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但资本周转速度较快,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些部门的利润率接近于一般利润率,因而可以不发生或少发生资本移出或移入的现象。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当我们说明平均利润的形成时,只要说清了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所引起的资本转移就可以了,对于由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所引起的资本转移,就用不着再单独进行分析。
注:
[1] 为了便于计算,这里假定固定资本一次周转完毕。
[2] 须知,商品所以能按价值出卖,就是以供求平衡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