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一)历法、节气篇


考点:高考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历法、节气与节日等相关的知识。
重点:相关知识点就行熟记。如二十四节气、典型的节日习俗等。
(一)历法
10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2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5.古代计时单位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例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A )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 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
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 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
【解析】五更计时法: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由此推算:一更天约在19:00时至21:00时;二更天约在21:00时至23:00时;三更天约在23:00时至次日1:00时;四更天约在1:00时至3:00时;五更天约在3:00时至5:00时。“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例2、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A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解析】我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牛:凌晨1-3时(即“丑时”),此时牛正在反刍。
虎:凌晨3-5时(即“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兔:清晨5-7(即“卯时”),此时月亮还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
龙:早晨7-9时(即“辰时”),此时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此时蛇开始活跃起来,还不会伤人。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此时阳气正盛,是天马行空时。
羊:下午1-3时(即“未时”),此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猴:下午3-5时(即“申时”),此时猴子活跃起来。
鸡:下午5-7时(即“酉时”),此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狗:晚上7-9时(即“戌时”),此时狗开始守夜。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例3、时节纪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月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称四时)或者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气和端月灯笼伴,位正元阳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开始为“正”之意,“菊月”就是用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称九月。下面对代表性的植物指称纪月正确的是:( A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三月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
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六月
D.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三月
【解析】
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
七月——巧月:妇女乞手巧;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例句】:
一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hóng《寒食》
二月: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三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四月: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子兰《长安早秋》
五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朱熹《题榴花》
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七月: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七夕》
七月不虚为巧月,今年赖得是丰年。——黄人杰《官舍苦雨》
八月: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九月: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
十月: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口
十一月:连冰上冬月,披雪拾园葵。——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至虚氏村作
蒹葭曙色苍苍远,蟋蟀秋声处处同。——皇甫冉《使往寿州淮路寄刘长卿》
十二月: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二)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例1、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B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