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国电商史,普通人还有机会吗?(一)
二零一九年伊始,中国进入直播电商元年。现如今淘宝的李佳琪、薇娅,快手的辛巴抖音的罗永浩如日中天,从去年到今天,直播电商g m v 同比增长百分之二百一十四,达到四千。四百亿元。本期视频就让我们回溯电商二十年,我将从经营者的角度带大家回看中国电商发展史,从历史总结规律并放眼未来,看,今天的直播电商又将如何发展。我们还能抓住哪些机会呢?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永远存在着信息差,有信息差就有问题和需求。有问题需求就会有商业机会。
一九九九年,美国电脑工业年鉴公司发布数据,全球网民约二点六亿,其中美国一点一。而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只有网民六百三十万,这时候全球各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差,互联网在国内正处于懵懂期。当时的中国因为电脑还不普及,所以大多数人对互联网都一无所知。此时网民数量增长极其缓慢,所以国内唯一能生存下来的商业模式就是低成本运营的纯平台类。这时候国内非常出名的两家互联网平台就是企业对企业的b to b 平台。
阿里巴巴和汇通网这个阶段的电商所有人都在摸索,属于从零到一,但也是企业和平台的人口红利初期。这时候商业社会的机会存在于用户需求庞大和国内供给不足之间的信息。此时只要有网站就会有人访问,只要有企业把商品挂上网站,就会有买家咨询,有订单成交,但是红利早晚会过去,没过几年。行业就变天了,巨大的利润吸引来更多的入局者。
一时间国内的电商平台数不胜数,各家平台的商家也开始由大家都赚钱,变成了少数人赚钱。但这时。国内的需求才刚刚开始爆发。两千零五年国内网民数量突破一亿,各家电商平台开始加码国内个人对个人的c to c 模式在国内被大量复制。淘宝网拍拍网已被收购的易趣网群雄竞争,但是国内网民的高速增长却没有让每一个平台的商家都赚钱。
互联网的扁平化带来的虹吸效应开始显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第一和第二几乎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各家平台依靠疯狂烧钱来获取流量,只为了抢夺更多的用户。烧钱大战持久不退,不久已被挺不住了,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c to c 模式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这里简单解释一下c to c 和b to c c to c 就是个人对个人b to c 就是企业,对个人淘宝就是c to c 模式,京东就是b to c 模式。由于c to c 模式下的。商家不归平台所有,也就是说淘宝的卖家们都是个人,所以就导致淘宝网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假货问题,有痛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机会。
所以两千零七年京东商城应运而生,主打保真低价电子产品,相比于淘宝网满足用户低价买多产品的需求,京东满足的则是用户低价买好产品的需求。靠着这样的战略,京东。在一年的时间迅速崛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三c 网购平台。
这个阶段,国内的电商平台开始从一走向一百,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但是国内用户开始追求起高品质生活。商业社会的机会是优质需求爆发与优质供给不足之间的信息差。好景不长,时间进入两千零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