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动态 | 青年科幻研究实验室第一次读书会纪实

2022-08-27 15:44 作者:高校科幻  | 我要投稿


近日,青年科幻研究实验室第一次读书会在线上举办。各成员探讨了近期关注的科幻研究议题,并分享了正在阅读的相关文献与书目。会议最后,方舟老师对大家的分享作了点评。

本次读书会从当日下午四点一直进行到了晚上八点,会议中产生了诸多有趣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本文将描摹与记录分享会中留下的丰富的对话痕迹。


观众对科幻电影中科学家形象的讨论


华威大学本科生周天行围绕她近期关注的“科幻创作与研究对提高女性在泛科学领域占比的作用”这一话题展开阅读,并分享了近期关注到的发表在SAGE journals期刊上名为《New Media Audiences’ Perceptions of Male and Female Scientists in Two Sci-Fi Movies》的文章。她介绍了该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架构、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该篇文章在开篇表明,过去的研究已经对科幻电影中女性科学家的形象建构等话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但较少关注观众之间的对话内容,以及这些对话是否与科幻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该研究运用自动化非参数情感分析软件,分析了推特平台上关于《雷神》与《猩球崛起》两部电影的相关讨论,并集中探讨了观众评价科幻电影中女性科学家的用语与评价同类电影中男性科学家的用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话语中有多少部分是用于“对身体外观的评论”和“对角色是科学家的怀疑”。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外表吸引力比男性科学家形象的外表吸引力被讨论得更多,但聚焦于外表吸引力的话语总体比例较少。此外,观众普遍认为,女性科学家的非典型描述相对于男性科学家的典型描述而言更可信。





关于科幻现实主义


新疆大学博士生刘凌君分享了近期正在阅读的《隐喻梦见了文字的睡眠吗?——关于再现的科幻理论》一书,本书作者是学者朱瑞瑛(Seo-young Chu)。刘凌君首先说明了分享本书的理由: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为学界普遍认为,科幻文学是认知疏离的、挑战现实的,但朱瑞瑛的研究对这种普遍的认知提出了挑战;此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书也给予较高评价,例如评论家jia tolentino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上发表的对此书的评价是“Fascinating and omnivorous”。朱瑞瑛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高浓度的现实主义”,能够表现非想象的物体,避开了更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模式。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传统的科幻小说的定义,以及部分学者对科幻小说的看法,接着通过比较科幻小说与抒情诗,发现科幻小说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展现现实。全书的内容更加偏向于语言学和修辞学。




“大写的人”


华侨大学硕士生包焌洁在分享中首先引入了“大写的人”这一概念。接着重点分享了近期正在阅读的两篇文献。第一篇是《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探析》,该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的组成及其进化逻辑,主要包括“生命本体”“内圣外王”“大写的人”三个小节,分别对应探讨了马克思意义世界的前提、生成方式与目的归宿。第二篇文献是《从“大写的人”到“人的消亡”——新时期“人性”话语的考察》,该文主要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谈论关于人、人性这两个概念,基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探讨其中关于人的意义的流变,全文主要围绕“人性复归”“大写的人”“人的终结”展开。最后,包焌洁同学分享了这两篇文献为她的科幻研究所带来的启发。





硬科幻小说的叙事特征与改编形态

复旦大学硕士生杨安楠谈到,无论是科幻研究文章还是科幻小说都为她的日常创作与研究带来了诸多灵感。她分享了近期关注的以科幻小说叙事为题的研究,其中一篇是关于“刘慈欣科幻小说叙事特征研究”的硕士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比刘慈欣最早期的作品与后来的作品,提出刘慈欣的作品虽然都具备硬科幻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叙事上的变化,例如人物形象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以及情节设计从小众化向大众化的过渡等。此外,杨安楠同学也推荐了阿西莫夫的《夜归》这部小说,她认为《夜归》的故事是将认知疏离进行美学呈现的一个范例。



科幻小说中的循环史观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马菁茹围绕美国科幻小说家小沃尔特·米勒的《莱博维茨的赞歌》这部作品进行分享。马菁茹同学首先介绍了本书的故事情节,接着分析了它的结构特征:其一是与人类真实历史的平行,其二是知识与人类发展间的周期循环。最后指出小说所反映的米勒的循环史观,而这一循环史观又与古典传统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结。马菁茹同学引用了美国历史学家W.Warren Wagar对本书的评价,指出这本小说通过对于历史的指涉与重构,进行了技术时代下对于搜书与存书的重写,使其获得了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文学性上或许更进了一步。



多元化的科幻研究对象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嘉诚推荐了发表于《Science Fiction Studies》期刊上的《Spectrum Orders: Digital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rrected Present》这篇文献。该篇文献的中文翻译版收录于即将出版的“新版图科幻丛书”,王嘉诚同学分享了自己在翻译文献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他分析道,该篇文献的研究对象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研究范畴,并对“科幻现实主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包括雪佛兰汽车的商业广告、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电影《她》、一系列艺术装置、《阿尔法战士》《触摸未来》《神探夏洛克》三部电视剧。该文作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认为雪佛兰的汽车商业广告《The New Independence》可以被列为科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因为广告中的情节实际上是将现实与“元宇宙”进行了无损转码。王嘉诚同学指出,现在一提到科幻更多是指科幻文学,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等,但他在翻译该文献中出现的“digital science fiction”这一概念时,没有将其直接翻译为科幻文学,而是选择了“数字化科幻”这一说法,即把科幻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以此囊括更多元的科幻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理论。





科幻史书写的可拓展性


准研究生高玮明整理了内地出版的科幻史类的研究著作清单,概述了各本著作的基本内容,并谈到阅读这些著作后所产生的关于研究中国科幻史的想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科幻文学史的生成问题、科幻文学史的搭建问题以及科幻文学史的叙述问题。最后,高玮明同学分析,对于正在走向腾飞的中国科幻而言,需要一部“当代史”乃至“现时史”来提供某种不可或缺的独特意义。与此同时,当下语境中的文化和文学,只有收获同代人的学术视野,才能获得足够有力的阐述和分析。他接着指出,青年研究者具备切身体验新世纪科幻“亲历者”的独特自觉,有机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科幻学术。



科幻文学史与其他文类之间的关系


浙江大学本科生夏子健与大家分享了《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一书,该书作者为武田雅哉与林久之。夏子健同学认为,本书的特殊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本书用非常大的篇幅讨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史之前的包括神话、神魔小说、唐代传奇等作品,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幻想元素,并且讨论了这些幻想元素会不会催生出清朝后期乃至清末这段时间里的中国科幻小说这一问题,同时也探讨了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影响;其二,本书描绘了90年代科幻文化的发展状态,涉及对科幻迷、港澳作家等的分析;其三,书中将科幻小说与其他相近的文类进行了对比;其四,书中梳理了较为详实作品年谱;其五,本书体现了日本学者的独特研究视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科幻小说中“智者”的存在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马皓哲围绕“自由意志”“语言学”“思维方式”等关键词展开对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这篇小说的文本解析。最后,马皓哲同学抛开文本,提出了比较研究性的一个思考。他认为,在吴岩教授《科幻文学论纲》一书中所提出的“女性、大男孩、边缘人、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者”这四类作家簇之外,或许可以增加“智者”作家簇,这一群体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思想层面的深邃”与“技术维度的严谨”。“思想层面的深邃”指从哲理的、人文的、情感的高度去思考时间、未来、自由意志等这样一些存在于理论当中的,相对严肃的,但是人类不得不去面对的话题,例如《你一生的故事》这篇小说。而“技术维度的严谨”指对科学理论与细节的严肃架构,更偏向于理性化,例如《2001太空漫游》。



科幻原型的概念


纽约大学本科生吴嘉懿为大家带来了《Science Fiction Prototyping:Designing the Future with Science Fiction》这本书的主题分享。吴嘉懿同学首先解释了“Science Fiction Prototyping”一词的概念:意为科幻原型,指用科幻来描述和探索未来技术的含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类似的术语有虚构设计、思辨设计、批判设计。接着,她分享了书中提出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如何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科幻原型”,书中将这一构建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选择某种科学或技术,并基于此建造一个世界;思考这一科学或技术进入所设定的世界后,世界会发生什么;这一科学或技术将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何种影响;思考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或适应科技,或改变科技;发散性思考世界的演变趋势。最后,吴嘉懿同学表示,本书有趣的点在于它从不同的作品类型如小说、电影等出发去探讨科幻原型以及它的发展,对于刚刚接触科幻创作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



阿西莫夫小说的叙事结构


兰州大学本科生雷海楠结合此前阅读阿西莫夫作品的一些感悟,探讨了《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中的核心内容。其一,在阿西莫夫眼中,奇幻小说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相当于是在一个平行宇宙之中;其二,阿西莫夫指出科幻小说的两种写作方式,一种就像平板玻璃,可以清晰呈现整个故事的框架结构,另一种像马赛克玻璃,让读者感受到堆砌了很多要素,却很难直接看清故事的内核。雷海楠同学认为,阿西莫夫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独特的“顺通感”,值得进一步探究这种叙事风格背后的结构与框架。




科幻影视中的人机之恋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朱金琪分享了黑镜第二季《Be Right Back》这一影视文本。朱金琪同学分析了剧情线的变化,并指出剧中所展现的核心主题:人如何面对失去。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想法,即面对亲近之人的离开,从机器人身上找寻情感归宿的行为在伦理方面究竟存在着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科幻场景与未来预测


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宋培城结合近期的阅读经验,分享了目前的研究计划。他希望通过研究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设定与能动主体的相互作用,结合对颠覆性事件的产生与结束过程的评估等,以此探究预测未来的可参考路径。在此过程中,可能还需要考虑场景设定的合理性、事件发展的合理性等问题。




微观权力学与规训空间


深圳大学本科生黄元分享了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这部小说,黄元同学首先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其次,她分析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并非直接展现冲突与抗争,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揭露人类对克隆人权利身份的剥夺。最后黄元同学结合福柯的微观权力学,对书中的黑尔舍姆学校所展现出的“规训空间”形态进行了解读,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其一,黑尔舍姆相当于看护教育克隆人,对其灌输捐献使命的一种文化权力空间;其二,克隆人在黑尔舍姆这一规训空间中是被“他者”化的。





《海伯利安》中的庞大宇宙


中国石油大学本科生都奕君为大家推荐《海伯利安》这部作品。她介绍该书是用六个故事展现出磅礴的宇宙景观,解构后可以发现故事展现的是从危机出现再到解决危机的过程。都奕君同学以书中的几个故事为例,评述与探讨了该小说对于科学性、幻想性、文学性的融合手法与表达方式,并对比了其他小说的阅读体验,分享了阅读《海伯利安》时的独特感受。





一部综合性科幻史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牛煜琛为大家分享了《交错的世界》这部综合性的科幻文学发展史。他首先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接着分析了本书回应的几类问题,其中包括何种作品属于科幻,以及科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等。同时,本书也对一些暂无定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科幻的起源是什么”这一问题。最后,牛煜琛同学对比了其他几部科幻研究著作,列举了推荐此书的理由:第一,本书将文学史与科技史进行结合考察,这种思路很符合科幻文学本身的学科交叉特性;第二,本书将科幻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整体进行考察,而不是当作一种孤立发展的类型文学,具体而言,就是将科幻视为一种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化,同时也视为现实科技进步、传播媒介变迁、读者审美意趣变化的一种表征,整部著作体现了科幻史研究的全面性。







会议最后,方舟老师肯定了各位同学在阅读文本、准备发言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认为本次分享会涉及了多样化议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态,充分体现了“青年科幻研究实验室”跨学科的特点。并鼓励大家进一步梳理阅读感悟,聚焦感兴趣的问题,继续深入探索与挖掘。


点击关注 Youth 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LAB




动态 | 青年科幻研究实验室第一次读书会纪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