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大学本科生周天行围绕她近期关注的“科幻创作与研究对提高女性在泛科学领域占比的作用”这一话题展开阅读,并分享了近期关注到的发表在SAGE journals期刊上名为《New Media Audiences’
Perceptions of Male and Female Scientists in Two Sci-Fi Movies》的文章。她介绍了该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架构、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该篇文章在开篇表明,过去的研究已经对科幻电影中女性科学家的形象建构等话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但较少关注观众之间的对话内容,以及这些对话是否与科幻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该研究运用自动化非参数情感分析软件,分析了推特平台上关于《雷神》与《猩球崛起》两部电影的相关讨论,并集中探讨了观众评价科幻电影中女性科学家的用语与评价同类电影中男性科学家的用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话语中有多少部分是用于“对身体外观的评论”和“对角色是科学家的怀疑”。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外表吸引力比男性科学家形象的外表吸引力被讨论得更多,但聚焦于外表吸引力的话语总体比例较少。此外,观众普遍认为,女性科学家的非典型描述相对于男性科学家的典型描述而言更可信。
关于科幻现实主义
新疆大学博士生刘凌君分享了近期正在阅读的《隐喻梦见了文字的睡眠吗?——关于再现的科幻理论》一书,本书作者是学者朱瑞瑛(Seo-young Chu)。刘凌君首先说明了分享本书的理由: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为学界普遍认为,科幻文学是认知疏离的、挑战现实的,但朱瑞瑛的研究对这种普遍的认知提出了挑战;此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书也给予较高评价,例如评论家jia tolentino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上发表的对此书的评价是“Fascinating and omnivorous”。朱瑞瑛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高浓度的现实主义”,能够表现非想象的物体,避开了更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模式。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传统的科幻小说的定义,以及部分学者对科幻小说的看法,接着通过比较科幻小说与抒情诗,发现科幻小说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展现现实。全书的内容更加偏向于语言学和修辞学。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嘉诚推荐了发表于《Science Fiction Studies》期刊上的《Spectrum Orders: Digital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rrected Present》这篇文献。该篇文献的中文翻译版收录于即将出版的“新版图科幻丛书”,王嘉诚同学分享了自己在翻译文献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他分析道,该篇文献的研究对象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研究范畴,并对“科幻现实主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包括雪佛兰汽车的商业广告、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电影《她》、一系列艺术装置、《阿尔法战士》《触摸未来》《神探夏洛克》三部电视剧。该文作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认为雪佛兰的汽车商业广告《The New Independence》可以被列为科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因为广告中的情节实际上是将现实与“元宇宙”进行了无损转码。王嘉诚同学指出,现在一提到科幻更多是指科幻文学,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等,但他在翻译该文献中出现的“digital science fiction”这一概念时,没有将其直接翻译为科幻文学,而是选择了“数字化科幻”这一说法,即把科幻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以此囊括更多元的科幻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理论。
纽约大学本科生吴嘉懿为大家带来了《Science Fiction Prototyping:Designing the Future with Science Fiction》这本书的主题分享。吴嘉懿同学首先解释了“Science Fiction Prototyping”一词的概念:意为科幻原型,指用科幻来描述和探索未来技术的含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类似的术语有虚构设计、思辨设计、批判设计。接着,她分享了书中提出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如何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科幻原型”,书中将这一构建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选择某种科学或技术,并基于此建造一个世界;思考这一科学或技术进入所设定的世界后,世界会发生什么;这一科学或技术将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何种影响;思考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或适应科技,或改变科技;发散性思考世界的演变趋势。最后,吴嘉懿同学表示,本书有趣的点在于它从不同的作品类型如小说、电影等出发去探讨科幻原型以及它的发展,对于刚刚接触科幻创作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