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年轻人的并不是抖音

引言:我们这代年轻人,似乎特别容易被“毁掉”。从上古时期的桌球馆、录像厅,到中生代的游戏机、喇叭裤,以至近来的外卖、手机、电视剧,无一不被说成洪水猛兽,尤以互联网产品最为严重。微博、微信、头条号……都曾定义为毒草,如今抖音兴起,也自然被戴上了“罪魁”的帽子。
割裂人群的互联网
我们常讲:“通过网络看世界。”互联网的发展,给生活各方面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可能性。但就人际关系而言,在完成“连接你我”的使命后,互联网的影响并不是积极正面的。网民趋向通过网络抱团取暖,因为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在是太容易了,大数据算法的加入更提升了便利。有因小众服装(lo装、汉服)形成的圈子,有为了追星组建的粉丝团,甚至看个电视也常有日剧粉、韩剧粉、美剧粉的口水大战。就算自诩精英、高素质群体的人,也多聚集在知乎、果壳等社区,这也是一种抱团。各种团体长期存在鄙视链,偶有相互攻伐,但多数时间还是在自己的地盘自娱自乐,相安无事。人是群居动物,当然愿意和“聊得来”的人待一起。互联网则推波助澜,通过数据分析,帮网民更快更准地找到自己寄生的地盘。
残酷的事实是:形成的群体是虚幻的,人群的割裂是实在的。这个世上,很难有方方面面都契合的人。许多团体成员在面基之初,倍感欣慰,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他方面的不合。有“只要你喜欢XX,我们就是兄弟”,自然就有“只要你不喜欢XX,我们就聊不下去。”各种互联网社交软件不是单纯地割裂人群,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割裂了每一个用户。健身课、游戏群、资源站,每个人都把自己打碎了,分布在各式各样的群体中。这种社交实在是太舒服了,都是“聊得来”的人。可真算起来,到了切实生活中,就变成了“我的朋友很少”。可以说,互联网连接了彼此,割裂了人群,打碎了自我,最终给每一个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自闭空间。
焦虑无助的丧文化
沉迷网络的年轻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在自闭吗?当然知道,再也没有比这群自嘲屌丝者更能认清自己的了。但要敞开心胸,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多数人却真真是“臣妾做不到”。不论是宅还是佛系,抑或三和大神,其实都是丧文化的拥护者。互联网实在是太便捷了,我们轻轻松松就看到“成功者”的光鲜生活;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也能时时刻刻知晓山村角落的悲惨世界。人心不得足,谁又会去想比下有余,多数人都是比上不足的货色。但大多数人就是凡人,没有资源,无法自律,缺少机遇;就算有这些,也未必能成功。湖南卫视以前的节目《变形记》就引起过争论:你让穷孩子看到都市繁华,品味这现代生活,然后又把他们打回山村,这实在是太残忍了。是啊,孩子何其无辜,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又何其无助,何其焦虑!
小到某某买房了,大到某公子又换女模了……年轻人是成年人了,大多也不好意思说“我好嫉妒呀”,但人家的生活一直在眼前晃,难免晃到心坎里。怎么办呢,好像也不能怎么办。就算心态良好,不与他人作比较,也难免要和生活、和自己较劲。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更是磨人心的事情。于是,互联网就成了避风港湾。在网上和同圈子的人扯淡吃瓜,攻击看不惯的,享受视听娱乐,越来越自闭。而当人越发焦虑、无助、丧气时,就需要更贴近本能、没有下限的软件出现。抖音合时宜地横空出世。可以说,是人们需要抖音,是人们成就了抖音。除了少数优质内容外,抖音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并不是谁都能长篇大论、口诛笔伐,太多人需要窥私,需要分享,不然那份被佛系、丧文化掩盖的焦虑,又向何处去发泄呢?且不只是抖音,其他社区软件在提供避风港湾方面也是一路货色。“围观美女跳舞”和“讨论水滴能不能砸死人”,后者也并不见得多高贵。笔者虽觉得后者有意思,但前者也可以一看。
热风难兴的少年狂
鲁迅在《热风》中讲:“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现在的各种语录虽不及其铿锵有力,但药效总是有的。“我说来不及,你就不干了吗”“我们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人,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的人”各种圈子时不时就来几句,惹些流量便石沉大海。抖音也时常有劝人积极向上的语句,诸如“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成功就会属于你”“有些事,哪怕知道可能会无能为力,但是依旧要努力争取”。
语录终究是语录,只能一时鼓舞。毕竟我们多已早忘了幼时课堂上那份信誓旦旦的理想,那点不知天高的少年狂。画家、明星、科学家,都成了混口饭吃。这样的现实面前,语录都是正确的废话。而且听废话、打鸡血有一个坏处,打得越多,阈值越高,越来越难被兴奋,到后来,甚至连一些正确意见也拒于耳外。互联网信息流太丰富了,焦虑的年轻人自小听的大道理虽然碎片化,但却比以往多得多,都厌倦了。那么年轻人需要什么?不是道,而是术!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当然,市面上有各种成功学,但大多也是废话。人与人的情境是不一样的,我毫不怀疑大佬们创业故事的真实性,但他是他,你是你,你在公园遇到的外国人,没准英语还没你好。而就算知道怎么做,大部分人也就一句“先这样吧”,因为“租期到了住哪”“下一顿吃什么”“家里怎么交代”等各种大山在肩,实在没得懈怠。实事求是讲,就算破釜沉舟,有如神助,成功的终究是少数人。多数人仍旧活在那份焦虑里,久了,再好的鸡汤也唤不回那远去的少年狂。
蜉蝣自在的一方天
再怎么判定焦虑的合理,最多不过给人丧气的借口,也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终不过“毒鸡汤”而已,将归入丧文化一类。而随意给予指点,又未免狂妄;各人境遇不同,有的人单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现实存在的焦虑与不安呢?
唯有“自在”而已。确认自己的存在,很多焦虑不安的症状就会减轻。这时就有人说了,难道我不存在么?还真别说,不管积极还是消极,忘我是普遍现象。庸碌者浑浑噩噩,不知年岁去哪了;奋进者忘我拼搏,亦有常陷入自我否定的。忘我终究只能作为一个形容词,而不能是一种生活规律。若不能明确自我,一味沉沦在事物变化的趋势中,不论消极与否,都是极其危险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真正缺少的是一发自问:“我在干什么?”不要在功成名就时,忘了自己在做什么;更不要在失意落魄时,抱怨几句“我究竟在干什么”。自问不仅需要常态化,更需要明确的答案。从“今天做了什么”开始,自问自答,明确自己的时间是如何过去的。这样就能明白,自己是怎样的存在。打游戏、刷抖音、追剧,抑或考证、看书、应酬,都行的;明白自己的存在就足够了。要注意,“自在”不是“自省”。自省是反省、检查,是有标准的,那以谁为标准呢?鲲鹏垂翅九千里,朝生夕死一蜉蝣,这标准委实难以确定,徒增烦恼。于人本身,知自在就足够;若有幸能知自己,得自觉,便能在一方天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