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德国各型坦克及歼击车辆汇总(一)一号坦克系列

2019-09-01 13:56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注:本文资料来源多方面,主体为百度百科,为尽量详细的资料汇总

本章主题:

一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I)

1c同人图

一号坦克:二战德国装甲兵发家之始

                  一号坦克简史

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式战斗车辆),是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初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第101号特殊用途车辆”(SdKfz 101)。一号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生产,原先仅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战术时所使用的训练用车辆,但后来将其投入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也有使用。一号坦克在西班牙累积了战斗使用经验,而且还帮助德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击败了波兰与法国。1941年后,一号坦克的底盘被用于制造更新型的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并通过升级改装来延长其服役寿命。在西班牙军队中一号坦克一直服役到了1954年。

  • 中文名称    1号坦克
  • 德文名称    Panzerkampfwagen 1
  • 前型/级      无
  • 次型/级      2号坦克
  • 研制时间   1931年
  • 服役时间   1936年
  • 定型时间   1933年
  • 国家           德国      

                     雏形:LKB

样车

德国坦克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进行了初期的技术发展,但是因为一战的失败而失去了继续发展坦克的资格。但德国人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坦克研制的限制,秘密恢复了坦克研发工作,利用假坦克来演练坦克的各种运用战术。在1920年—1926年期间,冯·西克特将军强调成立快速突击部队以便实现机械化战争思想。 而1922年德军的古德里安上校开始以汽车兵为对象,研究摩托化部队战略、战术,逐步形成了发展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思想。同时运用坦克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提高部队行进速度,最终发展为闪电战理论。

样车建造

1933年,德国军械署要求亨舍尔、曼、莱茵麦塔、克虏伯、戴姆勒-奔驰五家公司分别制造三辆样车,官方设计书所列出的名称为“Kleintraktor”(轻型拖拉机),以掩盖本次研制的真正目标。其中克虏伯公司秘密制造了一辆只有6吨重的LK A1 样车,它可称得上是一号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车体上每侧有4个平衡悬挂式大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后置,炮塔上装有2挺机枪。

初步改型

随后LK A1发展成为LK B1样车,也称为LaS-Krupp(克虏伯农业拖拉机),诱导轮后置而且接地,托带轮增至3个,单人炮塔上装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机枪。采用克虏伯生产的风冷式柴油机。LK B1 实际上就是一号A型坦克的原型车。
克虏伯公司同时以“指挥车”的名义制造了一辆LK B2 样车,它的车体较长每侧装有5个负重轮,但诱导轮是前置式。这个设计最初没有被采用,后来在生产一号B型坦克时部分参考了LK B2 的构造。
克虏伯还以“运兵车”的名义制造了LK B3 样车,基本上是没有炮塔的LK B1 底盘。它同样只是一种参考结构而已。

              初期生产:一号A型

Las Krupp/Pz.kpfw.I(MG)

一号坦克A型(Las Krupp/Pz.kpfw.Ⅰ(MG)(Sd.kfz101)Ausf.A)是一号坦克的初期生产型。

参与了西班牙内战、比起西班牙共和国军装备的T-26明显居于劣势,为了对付相较而言性能更为优秀的T-26,因此一部分换装了意大利制20毫米机炮。

从1934到1936年停产为止生产了818辆。

  • 中文名称    一号坦克A型
  • 德文名称    Las  Krupp/Pz.kpfw.Ⅰ(MG)(Sd.kfz101)Ausf.A
  • 次型/级      一号坦克B型
  • 研制时间    1933年
  • 服役时间    1934年
  • 定型时间    1934年
  • 国家            德国

基本介绍:

一号坦克A型为轻型双人座坦克,底盘训练车,只有上部结构,无炮塔。车身装甲极为薄弱,且有许多明显的开口、缝隙以及缝合处,以致这些坦克实际上并不太耐打,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连坦克的标准也配不上,而引擎的马力也相当小。齿轮箱为标准的商用撞击式(crash type),共有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车档。车身乘载系统外部有大型的横杠,自外部链接每个路轮的轮轴直到惰轮为止。履带的驱动轮位于前方,以致坦克底板下方有跟传动轴从引擎经由驾驶的脚旁连接到驱动轮。两名成员共用同一间战斗舱,驾驶从车旁的舱门进入,而车长则由炮塔上方进入。在舱盖完全闭合的情况下,车内成员的视野极为不佳,实际上车长大多冒出炮塔以求更佳的视野。炮塔是借由手来转动,由车长负责操控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共携有1525发弹药。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虏伯、亨舍尔、曼、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格鲁松(Krupp-Gruson)

底盘编号:9001-10477

武备: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

乘员:2人               引擎:Krupp M305

重量:5.4吨            变速箱:6档(5进1退)

长度:4.02米          速度:37km/h

宽度:2.06米          行程:145km

高度:1.72米          电台:FuG 2

装甲:

       正面(mm/°)    侧面     后部      顶部    

炮塔13/10°             13/22°  13/10°  8/82°-90°

车体13/22°             13/22°  13/17°  8/82°-90°
车身13/27°             13/0°    13/15°  8/90°
武器面板13/圆弧状

在中国战场的服役经历

除德国基本步兵装备外,1936年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16辆(一说17辆)1号A型坦克,这批坦克都是从德军部队中直接调拨的现役坦克,1937年开始装备国军,用于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当时1号坦克是非常先进的武器,比当时侵华日军所使用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辆性能都要优越的多。一号坦克非常的袖珍,全重仅仅5.4吨,长4.02米,宽2.06米,高1.72米乘员仅两人,装甲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异常薄弱,主要武器为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但是,在当时的远东地区还算是非常先进的装甲车辆。

这些坦克交付时仍漆着德军的深灰色,抵达中国后在车体右后侧,炮塔下方漆上了南京国民政府旗徽,但仍保留着原德军的战术符号。这些坦克随即装备给战车第3连,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这十余辆I号坦克由于战损和渡轮沉没等原因损失殆尽。(注:有一种说法中国还购买过PzKpfwI/B型坦克,但暂时没有图片或资料可以考证)

1936年6月,中国政府派遣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及海军部长程绍宽赴德洽商军火货物交换及聘用德国军事人员等事宜。中国从从德国订购的海陆空军装备及军火物资种类繁多,大到飞机潜艇,小到手枪子弹,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就包括一号坦克A型15辆以及一号指挥坦克2辆,Sdkfz222轮式装甲侦察车和Sdfkz221轮式装甲侦察车各12辆。其中15辆一号坦克A型和2辆一号坦克指挥坦克配备给了坦克团三连,1937年12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从技术上讲,坦克团第三连装备的一号坦克A型比当时还是一战水品的日军枪炮坦克领先一代。一号坦克A型的两挺7.92毫米机枪,对付日军那种不算是坦克的坦克来说简直是反坦克武器。发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时,完全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日军的94式轻装甲车,或者从侧面击穿日本*******。一号坦克A型装甲厚度15毫米,防护力与日本的*******相近,远超日本94式。94式的6.05毫米小口径机枪从任何方向都不可能击穿德制一号坦克。南京陷落后才到达的日军98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短管57毫米火炮,炮弹初速太低,实战中容易跳弹穿甲厚度为零,也不能击穿德制一号坦克。也就是说,当时南京地区的所有日军两种坦克都难以击穿一号坦克A型。

1937年12月5日,在抗战爆发半年后,装备一号坦克的装甲兵团第三连被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南京附近方山的战斗中守军一个排5辆一号坦克攻击日军,当日军遇到从未见过的中国坦克时,立即被杀伤多人,后调来山炮才将一号坦克重伤2辆(也有人认为是敌机击毁),车上4名装甲兵牺牲,另外又轻伤1辆。

日军缴获的1a坦克

图片中为日军缴获的其中一辆,车体正前方被日军安装金属制的五角星,车体后部车灯位置被安装一个黑色车牌,车牌左边为一个白色五角星图案,中间竖写着“技本”两字,车牌最右边是编号“0”。车体后部弹孔清晰看见。炮塔上左后方位置的观察窗已经损坏缺失,车体上的武器和部分工具也已经遗失。正如这辆坦克一样,最后所有的一号坦克A型结局无非就是击毁,被俘。

(中国部分来源于网易,另一部分源于百度文库的资料)

                发展:一号B型

B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于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迈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军团。

详细资料:

1B坦克

具体参数:

生产商:魏格曼、亨舍尔、曼、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格松森
底盘编号:10478-16500
武备: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NL38TR
重量:5.8吨     变速箱:6档(5进1退)
长度:4.42米   速度:40km/h
宽度:2.06米   行程:170km
高度:1.72米   电台:FuG 2


装甲:
            正面         侧面       后部         顶部
炮塔    13/10°      13/22°    13/22°     8/82°-90°
车体    13/22°      13/22°    13/0°       6/83°-90°
车身    13/27°      13/0°      13/19°     6/90°
武器面板
1b坦克

一号坦克B型(Las MY/pz.kpfw.Ⅰ(MG)(ss.kfz.101)Ausf.B)车体延长,因此路轮从A型的四组增为五组。一号坦克只装载了1.3MM厚度的钢板。车厢内只能容下一个指挥官/炮手以及一个司机。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不同变体的战车型号,其中一种是加装了一层的工程坦克车。

1940年,这些改良的坦克及时的分配到 西欧的装甲师工兵营。这个变体就是在坦克车的后面加装了一个可以装载/抵挡50KG炸药负荷装甲板,也可以在野外作为爆炸前的防御工具。

  • 中文名称  一号坦克B型
  • 德文名称  Las MY/pz.kpfw.Ⅰ  (MG)(ss.kfz.101)Ausf.B
  • 前型/级   一号坦克A型
  • 次型/级   一号坦克C型
  • 研制时间 1933年
  • 服役时间 1935年
  • 定型时间 1935年
  • 国家        纳粹德国
  • 服役事件

  • 1辆量产的一号坦克B型被改装为安装柴油引擎的试验性样车,但是它只能提供45马力的功率,所以使用柴油引擎的方案是被否决了。
  • 在西班牙内战其间,部份被敌军缴获的一号坦克B型被改装后安装上了法国的1934/1937型的霍希斯25毫米反坦克炮重新投入使用。同时[1] ,部份参战一号坦克B型实验性的改动炮塔,换上了意大利生产的1935年型20毫米布雷达轻型高射炮以改善其战斗性能。
  • 一号坦克B型的热带改进型 ,供非洲集团军使用。

           脱离主战:一号坦克C型

1c坦克

C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C)

作为装甲部队问路石的一号坦克A、B型在参加过波兰战役后就已过时,它被改造成各种变型车。未经改造的车辆在1943年完全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车。

但德国军械署仍希望对一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而使其成为全新的侦察坦克。基于这一宗旨,1939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开发出重8吨的VK601样车,它最后定型为一号C型坦克。
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并使用现代化的扭杆式悬挂。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EW141机关炮一门和MG34机枪1挺,EW 141并没有使用20mm弹药也没有使用13mm弹药,而是采用了来自Pzb38/39反坦克步枪上的7.92×94 mm弹药(看起来和二号坦克布局相似,所以大部分人误解EW141为20mm)

EW 141的开火模式为半自动,虽然有人称它为机枪,但是它无法进行全自动模式的射击。所以射速约100发每分钟左右。穿深:500m距离大约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质钢装甲,30度夹角。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2辆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战场配属于第一装甲师,其余38辆被送往西线在盟军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全部损失。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底盘编号:150101-150140
武备:一挺EW141 MG机枪;一挺7.92mm MG34机枪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HL45P
重量:8吨       变速箱:10档(8进2退)
长度:4.19米  速度:79km/h
宽度:1.92米  行程:300km
高度:1.94米  电台:FuG Spr Ger‘a’

装甲:

                正面        侧面       后部        顶部
炮塔         30/13°    20/24°    20/61°    10/80°-90°
车体         30/10°    20/0°      20/15°    10/82°-90°
车身         30/20°    20/0°      20/30°    10/90°
武器面板  30/圆弧状

            新生:VK1801 (D/F两型)

德国军械署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越野性能,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F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F)
1F坦克

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其中八辆于1943年夏天被送往库尔斯克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底盘编号:150301-150330

武备:两挺7.92mm MG34机枪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HL45P
重量:21吨     变速箱:5档(4进1退)
长度:4.38米  速度:25km/h
宽度:2.64米  行程:150km
高度:2.05米  电台:FuG 5

装甲:
               正面      侧面       后部       顶部及底部
炮塔        80/0°    50/10°   50/10°     25/90°
车体        80/10°  50/0°     50/10°     25/90°
车身        80/20°  50/0°     50/14°     25/90°
武器面板 80/圆弧状

                      其他改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50mm slG33Sf步兵炮

slG33Sf步兵炮,注意底盘为一号坦克的

1940年2月德军用一号底盘改装出了40台该型步兵炮,这种步兵炮使用150mm slG 33 L/11.4火炮。成员总共为三人,但是因为这种步兵炮的重量太大,而且装甲防护非常薄弱,所以德军只进行了少量的这种火炮的改装。因为德军也知道这种火炮除了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之外,并不拥有优秀的打击能力。甚至因为一号坦克的车体过小的原因,只能携带极其有限的个位数炮弹,在炮弹被打空之后,只能使用补给车上面的弹药。这种坦克参加过法国、巴尔干和苏联战场的战斗。这是当时第一种自行火炮,可以说开创了自行火炮的先河。

详细资料:

Ⅰ号150毫米自行重步兵炮(或Ⅰ号自行榴弹炮)又被称作“野牛”自行火炮。1940年德军在部分Ⅰ号B型底盘上架起三面式的高大防护板,里面直接摆放1门SIG 33型12倍口径150毫米重步兵炮。火炮连同轮子一起放入所以能随时拆卸。它参加过1940年法国战役。

15公分sIG 33装甲战斗车辆一号B型(15 cm sIG 33 (Sf) auf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B)是广泛被德军炮兵单位使用的自行重步兵炮,以Ⅰ号战车的底盘为基础、配搭sIG33 150mm榴弹炮作为主炮改装而成。曾参加过1940年对法国的入侵作战。其最大特色在于可拆卸的火炮设计,既可以固定在底盘作为标准的自行火炮来使用,又可以拆卸下来作为普通的榴弹炮用于阵地战。它尽管被广泛称为“野牛”自行火炮,实际是盟军的误解,在德军中从未有过这个名字。

为了给战斗中的机械化步兵提供最直接的火力支持,德军开发出了将slG33型150毫米步兵炮装载到I号B型坦克上而制成的自行重步兵炮。该自行重步兵炮将I号坦克车身上部包括炮塔部分完全拆除,然后在坦克上部和后部焊接了13毫米厚的装甲板,形成个开放的箱形防盾,然后再安装拆了车轮的slG33型火炮。SlG33型150毫米火炮是1927年开始在德军服役的火炮,最大射程4700米。由于要操作该炮,乘员提高到了4人,整车重量也达到了8.5吨。

其最大特色在于可拆卸的火炮设计,既可以固定在底盘作为标准的自行火炮来使用,又可以拆卸下来作为普通的榴弹炮用于阵地战。

1940年2月,德军改造了38辆I号B型坦克,并将改造后的重型步兵炮全部配备给了装甲师的重型步兵炮连。在1940年5月到6月间的比利时、荷兰、

法国战役中,这些重型步兵炮被分配给6个装甲师,并发挥了极大作用。不过到了1943年中期,就只有东部战线上的第5装甲师还剩下几辆了。

“野牛II”自行火炮—“野牛”自行火炮的改进型,采用二号战车的底盘改装而成。

(该部分资料来源于新浪网用户“一直不变的真心是你”6月30日的文章)

                   1号指挥坦克

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博文顿坦克博物馆所展出的1号指挥坦克

德制PzBefwg.I Ausf.A指挥型轻型坦克

PzBefwg.I Ausf.A指挥型轻型坦克为PzKpfw 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的一种变型车,是为装甲部队在作战时进行指挥和联络而研制的,其中配有一部高频电台。其基本性能与PzKpfw 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相同。

为更好地协调装甲部队,德军在1935年将部分一号坦克底盘改造成为指挥坦克。去除了炮塔,装有突起的上层指挥结构和固定的四角型指挥塔,出入口开在指挥结构两侧。它装有FuG2和FuG6电台,多出的天线架在右侧翼子板上。苏德战争爆发后又加装了更强的FuG8和FuG10电台而成为后期型,框形天线环绕车体。

1935年至1937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共改造了184辆指挥坦克,另有6辆是用A型改造。

详细资料:(来源于360个人图书馆)

kleiner Panzerbefehlswagen ——轻型坦克指挥车,也有资料将其翻译为“一号指挥坦克”其编号为Sd.Kfz. 265,按照德国特种应用车辆的编号规律来看,该型车辆并不属于进攻型武器,因此,尽管顶着坦克的名号,但实际上应该归类于侦察车,装甲车,装甲运兵车一类的装甲机动车辆。

伴随着纳粹德国对外扩张野心的膨胀,德国的军官团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一群极富远见军官的努力之下,德国无论是在坦克在战争中的运用上,还是在装甲部队的建设上,都远远走在了世界前列,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将坦克作为步兵作战附属品的时候,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实践大集群装甲作战理念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之中,德国人发现当装甲部队规模变大了之后,指挥协调就会出现困难。为了更好的在战场上协同作战,这些装甲作战单元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携带额外的设备和人员,并能够在战场上与其他坦克步调一致的装甲车辆,但现役的1号坦克由于缺少发报机,导致了指挥官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脆弱的的车辆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德国人开始以A型一号坦克的底盘为基础,来开发设计适应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指挥坦克,最初的实验并不成功,德国设计师们发现要实现预想中的功能,必须要对A型1号坦克底盘进行大规模改进。

B型一号指挥坦克

为了给指挥人员、无线电操作员、无线电发射器腾出空间,坦克的炮塔和武器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大的固定结构,同时为了给该车辆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持,该型装甲车辆配备了一挺MG34或者MG18机枪以及900发子弹,尽管设计师们已经极尽所能的拓展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一线的指挥官们似乎更愿意将机枪和弹药箱清理掉,来获得更多的空间。当德国的军工设计人员在设计上感到山穷水尽之时,B型一号坦克底盘的开发成功,让一号指挥坦克的研发柳暗花明了,长度更长的底盘为改装提供了更多可发挥的空间。1935年至1937年,德国一共生产了184辆B型1号指挥坦克,加上之前生产的6辆A型1号指挥坦克,德国一共生产了190辆1号指挥坦克。而德国在历史上,一共才生产了1695辆作战用1号坦克,以及445辆训练用1号坦克,这也就意味着在整个1号坦克的生产比例之中,1号指挥的坦克占比约为8%。

在实际的应用上,1号指挥坦克是1935年至1940年之间,德国装甲部队师级编制之中的标准配置,按照德国人的设计,每个装甲师下辖16个装甲连,每4个装甲连组成1个装甲营,每两个装甲营组成一个装甲团,加上更高一级的指挥机构,每个装甲师一共由4个级别23个司令部组成,也就是每个装甲师配备有23辆1号指挥坦克。到了1940年,德国的突击炮团的观测营,也开始配备有了1号指挥坦克。

1号指挥坦克在实际战斗中,主要出现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役中,但是到了1940年德国入侵低地国家和法国的时候,这些指挥坦克大多被改造成为了战地医疗救护车,只有96辆仍用作战斗指挥。有资料显示1号指挥坦克参加过北非战役和入侵巴尔干的行动,但是到了1942年,除了一些高级司令部和训练岗位之外,大部分的1号指挥坦克都被其他型号的指挥坦克替换掉了,但仍有极少的一部分1号指挥坦克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号指挥坦克除了在德国的装甲部队配备之外,还有少量出口到了匈牙利。

                  一号防空坦克

应为1号防空坦克

一号防空坦克 ( Flakpanzer I Ausf A )

规格
乘员          5人
武装          20毫米 Flak 38 L/112.5 防空炮 x 1

战斗重量   5800kg

在1941年以前,德国的防空坦克都是以半履带车底盘为基础,尽管半履带车机动性能良好,但是薄弱的装甲,若遇到敌人反装甲武器便十分危险。共改装24辆。
1940年的末期,德军为了提高防空坦克越野性能以及装甲防护性,提出以全履带车辆底盘为基础的防空坦克,此时,老旧的1号坦克已经于战场退至后方担任训练坦克,德国工程师们遂利用1号坦克底盘来改装成为防空坦克,并于1941年初由柏林的阿尔卡特公司完成24辆1号防空坦克,装备了第614防空营的三个连(每连8辆)。:改装完成的1号防空坦克,防护性能简陋,仅在火炮前方装设人员防盾,导致火力以及装甲防护力都嫌不足。1号防空坦克配属于614防空营,广泛使用于德苏战场,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战,这些1号防空坦克全部被摧毁,而部队也灰飞烟灭了。
1943年东线战场上曾缴获过一些一号防空坦克被改装上15mm MG 151/15型重机枪。

              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这是一号坦克最著名的变型车。1939年在一号B型底盘上改装了半装甲后部开放式战斗室,装有43倍口径的47毫米捷克制反坦克炮,称为一号自行反坦克炮(Panzer Jager I)。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它参加过1940年法国战役和初期北非战役、巴巴罗萨战役,一直使用到1943年。

详细资料

北非战役 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基于Pz-I坦克底盘德国开发了二战期间第一种自行反坦克车辆。它安装的是捷克[1]制造的47mm Pak(t) 36 L/43.4(Skoda 47mm A-5 P.U.V vz.36 gun)型炮,Pzjager-I很快便基本在德国现役部队中消失了,因为它弱小的火力,不过直至1943年仍有一些在役。Pzjager I被编组成坦克歼击营投入西线、北非以及苏联战场(比如第521和第643坦克歼击营,1940年,法国)。

  • 中文名称   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 英文名称   4.7cm(t)auf  Pzkpfw.Ⅰ  Ausf.B
  • 研制时间   1939年
  • 服役时间   1939年
  • 定型时间   1939年
  • 国家          纳粹德国
  • 乘员与载员: 3人
  • 战斗全重: 5,800千克
  • 最大速度: 40公里/小时
  • 最大行程: 160公里

底盘采用了PzKpfw I B型坦克的底盘,乘员三人。乘员的防护仅仅是依靠简单的火炮防盾,其顶部和后部都是开放式的。火炮的左右转角为各15度,可以携带86发炮弹。

       一号炸药搬运车/工程爆破车

直落式一号炸药搬运车/工程爆破车

这是为工兵部队配发的特种车辆,在一号B型坦后部加装特殊设备,可以将75公斤炸药箱运到指定地点后再离开。共有2个型号:“滑落式”是将炸药从固定的滑轨放下,而“直落式”则是利用线操纵摇臂将炸药吊落。

滑落式一号炸药搬运车/工程爆破车

另外还开发了遥控搬运车,称为Fe Lad Tr,可用伸缩式摇臂运载68公斤炸药,但仅停留在样车阶段。

                  一号喷火坦克

这不是制式车辆而是前线临时改造而成,只需拆除一号A、B型的右机枪换上步兵用火焰喷射器即可。

德军最初尝试使用喷火坦克是在西班牙内战之中,由于当时参战德军部队装备的Pz.Kpfw.I轻型坦克的机枪火力太弱,难以对付共和军的火力点。因此,德军车组乘员只得为其临时安装了单兵背负式火焰喷射器。根据1939年3月30日西班牙内战时德军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对Pz.Kpfw.I的战地改装相当简易。仅仅是拆除炮塔右侧的1挺7.92毫米MG-34型机枪,取而代之以1具Flammenwerfer 35型单兵背负式火焰喷射器,燃料罐置于炮塔内右侧,喷管从原先的机枪射口伸出。这种临时改进的喷火坦克存在不少弊端,主要是单兵火焰喷射器的有效喷火距离太短,仅25到30米,而且燃料携带量有限,喷射次数太少。

  • 中文名         一号喷火坦克
  • 初次使用     西班牙内战
  • 型号            Pz.Kpfw.I轻型坦克
  • 时间            1941年

在后来的北非战场上,看到意大利友军装备的CV-33型喷火坦克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德军非洲军团第5轻装甲师将少量Pz.Kpfw.I轻型坦克按照类似西班牙内战时的方式,改装上工兵部队使用的Flammenwerfer 40型单兵背负式火焰喷射器。在1941年进攻托布鲁克的战斗中,这种由Pz.Kpfw.I改进的喷火坦克利用烈焰的威慑,将不少英军从坚固的混凝土防御工事中逐出,被德军俘获。

                 一号弹药搬运车

第561坦克驱逐大队的一号弹药搬运车,1943年东部战线

这是拆除一号A、B型炮塔后加上护板的运输车,用于运送弹药,多在战争中后期使用。

                一号B型训练坦克

1号B型训练坦克

早在战前德军就已开始用一号坦克训练坦克驾驶员。这种训练坦克是没有上层结构的一号B型坦克底盘,四周加装护栏以免颠簸时学员被甩出车外。从1936年至1938年11月共改造出164辆训练坦克。

                      其他改型

Munitionsschlepper I Ausf A (Sd.Kfz.111) - light ammunition carrier,特种车辆编号SdKfz111。基于一号坦克A型底盘的轻型弹药输送车,无炮塔。


Sanitatskraftwagen I (Sd.Kfz.265) - armoured ambulance,特种车辆编号SdKfz265,装甲救护车。


Pionier-Kampfwagen I - engineer tank, 工程车。


Panzerjager I - 37mm Pak gun carrier,自走反坦克炮,装备37mm反坦克炮。

Leichte Bergepanzer I - light recovery vehicle,轻型回收车。


Instandsetzungstrupp I - troop carrier / recovery vehicle, 运输/回收车。


Fahreschulewagen / Schulfahrzeuge I - training tank, 训练车。


Minenraumer I Ausf B - mine clearing vehicle 1938年生产50辆 一号坦克B型改装扫雷车。


Brueckenleger I Ausf A - light bridging vehicle 1939年产生2辆, 一号坦克A型改装架桥车。

请评价一下文章

二战德国各型坦克及歼击车辆汇总(一)一号坦克系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