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见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鎏金铜蚕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二层的西汉时期展厅内,有一件汉代鎏金铜蚕,跟其他珍贵文物相比,它曾经显得很不起眼。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提到这件鎏金铜蚕。从此以后,作为“丝绸之路”的见证,鎏金铜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984年12月,在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民在河道淘金时,发现这件鎏金铜蚕。当时,伴有西汉时期五铢钱,结合鎏金的制作工艺,判断这件鎏金铜蚕为西汉时期的文物。
1985年,发现者谭福全将鎏金铜蚕无偿捐献给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铜蚕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量0.01千克。蚕身有九段腹节,胸足、腹足、尾足清晰可辨,头部昂起,做吐丝状。
过去,在展厅的角落里,这件鎏金铜蚕和陶马、陶骆驼、丝绸残片等西汉时期的文物一起摆放于展柜之中。平时,很少有游客注意这件小小的鎏金铜蚕,讲解员也很少向游客介绍这件没有特点的文物。
2017年5月14日,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说道: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话音刚落,这件鎏金铜蚕瞬间成为“明星文物”,甚至被誉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随后,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摆放了一个独立展柜,专门展示这件鎏金铜蚕。最近,在展柜内,为鎏金铜蚕量身定制了一个精美的展架,外形好像三足支撑的圆形箩筐,正中间放着一片透明的桑树叶,蚕卧其中,自然和谐。
如今,每一位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这件小巧可爱的鎏金铜蚕,每一名讲解员都会花大量时间向游客介绍这件鎏金铜蚕背后传奇的故事。
西汉时期,陕西地区的养蚕活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丝绸产业兴盛和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体现。鎏金铜蚕可能是陪葬品,象征墓主人死后获得重生;也可能作为蚕种代表,鼓励蚕桑生产的奖品。
转眼之间,五年过去,大家对鎏金铜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8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丝绸之路文物》邮票,第一枚邮票的图案就是汉代鎏金铜蚕。如今,在发现鎏金铜蚕的地方,修建起金蚕广场和展览馆,并且努力打造“金蚕小镇”。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不断推进发展,这件汉代鎏金铜蚕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