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客观化(壹)
就我看来,公考中各位备考时间分配多是行测,行测中又以数量关系和逻辑推理的时间占比最重,申论往往被大家以小学初中就学过的阅读和作文来理解了,但最终成绩下来后才发现,行测中大家会的往往都会,不会的也难以保证正确率,又因为官方不会公布标准答案,甚至有些题多个机构的老师给出的解析也大不一样,这种题往往集中在逻辑部分中,毕竟言语题还可能通过文献追索找出原文、数量和资料分析虽有一定难度,但多翻翻小学345年纪的奥数也多能找出相似题目,或者说都是有公式的,常识部分也没啥好说的,天文地理法律时政,拼的就是一个博览群书,因为大家读的都是那几个机构的书,所以总体来看,知识点大家的储备都差不多,拼的就是一个理解和记忆,比如逻辑的前推后还是后推前,数量里的空瓶换酒、鸡兔同笼公式,这些你能不能做到记住,然后理解,最终灵活运用?当然我也见过不少同学做不到灵活运用,牛吃草公式只有在题目里出现了牛或者羊和草才行,那么这道题呢?2020年072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55题,火车站售票窗口一开始有若干乘客排队购票,且之后每分钟增加排队购票的乘客人数相同。从开始办理购票手续到没有乘客排队,若开放3个窗口,需耗时90分钟,若开放5个窗口,则需耗时45分钟。问如果开放6个窗口,需耗时多少分钟?这道题没有牛只有人,怎么办?你需要的是弄清楚牛吃草问题的本质,牛吃草问题本质体现的是生产与消耗的对等过程,同样的还可以体现在一个池子一边放水一边抽水的解法。所以很多同学在学习行测时很容易得到快乐感,为什么,行测的教材是怎么编写的?打个比方,第一章,数量关系,第一节尾数法,老师讲完了后面的题都是用尾数法秒杀的,你做完了并且做对了,你兴高采烈的感觉自己完美GET这个知识点了,等你做题时才发觉,怎么没有这个题啊,其实是你没有融会贯通,尾数法是基于行测中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对精度要求不高时的一种速算技巧,而非针对某一类题型,第二节,鸡兔同笼,老师叭叭叭的讲完了,下面的题目全是鸡和兔子、鸭子和狗,你又完美的做完了,等考试时,换了,没有鸡了,成瓶子了,有大小两种瓶,大瓶可以装水5千克,小瓶可以装水1千克,现在有100千克水共装了52瓶。问大瓶和小瓶相差多少瓶?你又不会做了,甚至考完后在网上发个帖子某某老师押题错的一塌糊涂,过几天再看某机构发的,老师完美押中,你又懵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你没有掌握鸡兔同笼的本质,鸡兔同笼的本质跟核心是盈亏问题,即多退少补的思想,所以只要你弄明白了本质,即使考场上换成了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支钢笔多少钱,你花了多少钱一共买了多少铅笔多少钢笔时你也可以用鸡兔同笼法来解决。
说完了行测,现在说说申论,当然在此先声明,我对于所有的申论老师都是无比的尊敬的,我也必须坦诚,我所讲所写所分享无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有些教材上说,申论一词来源于孔子《论语》的“申而论之”,这句话及其来源对不对我不好说,但是我买了好几个出版社的《论语》,还没看到这句话,说到这我插一句,《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作者并非孔子,所以如果你在书店发现有《论语》的作者时孔子,那么小心是盗版书,当然如果你发现有的书写的是南怀瑾著,也请小心了,应当是南怀瑾著述。
其次,申论需不需要好的文笔呢?在我看来不太需要,虽然大作文部分讲究个凤头猪肚豹尾,但是阅卷老师读一份卷子就那么点时间,没有人会像捧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样一个词一个词的品味,你更需要的是在用醒目的方式写出你的观点,只要老师发现了你的观点没有偏题,就行了。我读书时曾经有幸拜会过一些参与阅卷的大学老师,也曾得到过指点,得到的评价是,绝大多数写的还是语文卷最后一题作文的水平,甚至有些可能因为紧张也罢,急于献言献策也罢,离题千里,不知所云。
申论是不是主观题?这个我需要说明,申论现在来看,不是主观题,小题部分答案几乎都在材料里面了,大作文也很明确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以“某某某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论点论据材料都有了,你需要发挥的部分也不是太多了,所以我的理解是,申论仍是85%的客观加15%的主观。
申论能不能临时抱佛脚?不建议,虽然申论是客观的,答案几乎都隐藏于材料中,但绝对不是傻乎乎的给你,而是需要你去寻找、提炼、加工的,这个敏锐度仍然是需要训练的。所以申论仍然需要学习,但需要的时间不会太多。
最后,申论需不需要储备时政、读某某谈一类的书?我的看法是,时政你为做行测的常识储备就行了,申论没必要单独储备,至于某某谈一类的书,等你上岸了必须读,甚至还要结合着钟君老师的万能八条等等去理解,因为那时候文笔可能决定你的仕途,但还没上岸时,先稳妥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