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 ——第19章玛雅的建筑
本篇所指美洲,主要是中美和南美。时间规定在16世纪初西班牙人大规模入侵之前。印第安人,是西班牙人对美洲土著的称呼。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候,所谓印第安人有1000多个部族,每个部族人数不多,在500 ~ 3000 人左右,最多的可达10000人,它们结合为部落或者更大的部落联盟。他们还处在农耕时代,土地是公有的,公配给氏族,再由氏族分配给家庭。工具还是以石器为主,只有少数青铜器。不过,阶级分化已经产生,君主、贵族和僧侣祭司统治着整个社会。不仅以战俘为奴隶,也有本民族的成员沦为奴隶。这时期,印第安人信仰非常复杂的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原始宗教,祭仪极其残酷。
已经出现了有数万人口的城市。最大的中心城市估计有20万人,规模可与当时欧洲的最大城巿相当,甚至超过。这些城市经过大致的规划,有大量的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府邸和广场。有些还造了一种特别的球场。它们体量巨大,装饰华丽,占据着城市中心的广阔范围。宗教性的金字塔高耸数十米。平民的住宅匍匐在它们的脚下,很简陋。
印第安文明有三大代表:墨西哥中南部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秘鲁及其附近的印加人,他们都形成部落联盟,其中以印加的文明最为发达,已经使用了青铜器。他们互有交流或传承,都创造过很壮观的城市和雄伟的纪念性建筑。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也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技术十分惊人。但是,16世纪初,西班牙人怀着天主教愚昧的偏见和殖民主义贪婪的疯狂,大肆杀戮掠夺和破坏,彻底毁灭了印第安文明。以致富庶繁荣的城市和辉煌的建筑竟在短短时期内就完全消失,甚至没有留下记忆,以致到现在考古学家还在一点点挖掘残存的遗址,全面地了解当年印第安的社会和文化还要待以时日。
第19章玛雅的建筑
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代文化之一。
玛雅人生活在现在的墨西哥南部与尤卡坦半岛以及伯利兹、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一带,活动范围总面积大约12.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大约1000 ~2000万。玛雅文化起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而盛期则在公元292年到900年之间,也称为它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的文化中心主要在陶蒂瓦坎城,位于今墨西哥城东北约53千米。10世纪初,陶蒂瓦坎可能被多尔台克人毁成废墟,玛雅文化中心北迁至尤卡坦半岛一带,这以后直到1527年西班牙人入侵,叫后古典时期,与北面的阿兹特克文化并存。
玛雅人曾经建造过800多座城镇,有200多座比较大,大约有20座超过5万人口。其中最壮丽的是蒂卡尔、陶蒂瓦坎、帕伦克和科潘等。所有的城市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民区,一部分是庙宇、宫殿、府邸、浴场、球场等的统治阶级生活和礼神的地区。
早期的住宅或许没有台基,后来,渐渐习惯于先用石块砌一个台基,以防虫蛇,并利于通风排水,上面造面积大约为25 ~30平方米的横条形房屋,都是木构的,以细木条和藤条编墙壁,棕榈叶盖顶。房屋内部地面夯实,用素土或掺白灰。常见的是3幢或4幢这样的房子成为一组,围成不规则的场院。大约每幢房屋为一个核心家庭的住宅,一个场院容纳一个三代人的大家庭。场院中央造一座小型的公共建筑,可能是宗祠,旁有始祖的坟墓。这些场院连续成片,就是家族的聚居地。
有些房屋的台基越来越高,甚至有高达2米的,可能是贵族府邸和政府性建筑。相应的,建筑群里的公共性和崇祀性建筑的台阶渐渐发展成多层的金字塔,顶上一个小平台,造两座或三座庙宇殿堂。起初殿堂仍是木构的,后来用石砌,顶部叠涩,跨度不大,所以内部空间呈横向的狭长形,大概只能容下一两个祭司,参加仪典的贵族和平民们都在外面,在塔下。塔的砌法是面层为石材,外涂灰泥,上色;里面为乱石和杂土。帕伦克的帕卡儿陵所用的石块每块重达12~15屯;通常在正面有一道或两道台阶通上塔顶;台阶陡峭,攀登艰险。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使攀登者小心翼翼,以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走向庙宇殿堂。同时,便于在殿堂门前将活人做牺牲,砍头剖胸取心之后,把尸体一推,从台阶滚下。有些庙宇的金字塔兼做君主的陵墓。墓室在下部,从顶上有通道可以下到墓室里。通道宽敲,以致-一-些比较小的陵墓金字塔仿佛是空心的。
殿堂,有时连金字塔一起,富有雕饰。在水平的石板带上连排大致相同的人面具和图案之类。面具不但是高浮雕,且常常用成型的石块镶嵌上去,如鼻子、牙齿和舌头。乌斯马尔的“总督府”,台基长96米,宽11米。华美的装饰带长97.6米,有150个雨神头像,一模一样,用了2700块石料。也有的用浮雕的象形文字做装饰。科潘有一座庙的金字塔,高高台阶每一步都雕象形文字,后人取名为象形文字塔(或铭文塔)。有小型的庙宇正面整个做成一个面具。
蒂卡尔蒂卡尔城位于现今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之中,曾是玛雅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也是祭祀太阳神的圣城,玛雅最大的城市,面积大约64平方千米,人口4万左右。
在蒂卡尔城的中心出土了3000多座建筑和200多座纪念碑,它们的中心又是一个长方形的大草地广场,称为“心脏”。广场和周围的建筑物都朝正方位。广场东侧是考古家排名为“一号”的金字塔,因为雄伟挺拔,精神奕奕,像一匹蹲踞着的豹子,所以也被叫做“美洲豹”金字塔,建于公元810年。它分9级,塔底面积36米 x32米,总高达52米,顶端有座小庙。升顶的台阶狭小,只容一足,极难登临。顶上小庙有2~3间殿堂,每间大约20平方米。和“美洲豹”金字塔相对,在草地广场的西侧,是46米高的“二号”金字塔,建成于736年。它顶部刻着一个巨大的脸面,可能是君主的形象。塔底有3个大厅,厅内墙上刻着玛雅人生活、劳动的大幅浮雕。广场的东南角立着“五号”金字塔,是太阳神金字塔,底部方217米 x217米,一共6层,57米高。它的西面,广场的南侧,有一组房屋,是王公贵族的办事处和住处,叫“中卫城”。有6个院落,占地1.62平方千米。宫殿台基35米 x 10米。宫殿为单层,一列9间,面向北。后来加建第二层,却面向南,墙面覆满浮雕。“中卫城”之西有7座庙,墙上刻着骷髅和骨架。骷髅代表死神,死神是玛雅重要的神灵之一。广场北侧一组贵族住宅叫“北卫城”。“北卫城”里有金字塔群。草地广场里矗立着一些纪事的石柱,它们后面展开宽阔的大台阶,升到最高处设祭坛。
离“二号塔”大约500米处,耸立着75米高的“四号”金字塔,它是蒂卡尔最高的塔。塔顶殿堂为木构,梁柱和门楣均用硬木、雕刻精美。
这些高塔外表抹白灰、再涂上红、黄、蓝、绿各种颜色,鲜艳夺目。
蒂卡尔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现在密封在雨林里,例如建成于公元771年的一对孪生金字塔,共立在一个高台上,四面都有宽阔的石阶直通塔顶,塔顶是个正方形平台。
公元900年左右,蒂卡尔突然衰落了,玛雅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尤加丹的奇清·伊乍去了。
陶蒂瓦坎 陶蒂瓦坎曾是玛雅文化的中心之一,公元500年时几乎是整个中美洲的统治中心,但也有研究者把它归入阿兹特克文化或多尔台克文化。“陶蒂瓦坎”是13世纪才来到此地的阿兹特克人给它起的名字,意思是“众神之都”,他们相信它是太阳和月亮的诞生之地。在陶蒂瓦坎的废墟里发现了2200多幢建筑,估计在鼎盛时期曾有20万以上的居民。它占地大约20.5平方千米,被一条宽约40米,长约2.4千米的笔直大路(或被叫做“死亡之路")分为两半,这条大路走向为北偏东——南偏西。大路两侧神殿和祭坛林立,吸引中美洲各地的人来朝拜。而神殿中最恢宏壮观,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尤其以太阳金字塔为最高大。太阳是众神之神,造物主的化身,是白昼和黑夜的主宰者,文字和书籍的创造者。它也是祭司的保护神。也有人考证它并不是太阳塔,其实是“时间塔”,标志着时间开始的地方,又可能是一位君主的陵墓。月亮既是太阳的妹妹,又是太阳的妻子。
月亮金字塔在“死亡之路”的北端,正面向南,对着大道。塔下有一个广场,是祭祀仪式时群众聚集的地方,四面都有小小方锥台式的祭坛。广场是大道的起点。月亮金字塔向南大约600多米,大道东侧便是太阳金字塔。太阳金字塔底为正方形,边长 226米左右(图19-7)。向上分为五级,高近62米。太阳金字塔塔身是土石筑成的,真像一座山。塔顶上原来有太阳神庙,金字塔连庙总高75米。这是玛雅文明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据初来的西班牙人记载,庙宇金碧辉煌,神像面向东,初升的太阳可以一直照射到神像的脸上,光明灿烂,使人肃然起敬而生崇拜之忱。
从太阳金字塔再向南1000余米,大道左右各有一个建筑群。东侧是羽蛇庙,庙前有个广场,“羽蛇”庙屹立在东端,正面朝西。金字塔式台基已经坍塌,从残存的部分可以看出,是土台而贴以石面的。石面上水平地排列着羽蛇的雕像,蛇头而有长满鸟类羽毛的颈部,还有些则雕成玉米棒,这是雨神的象征。羽蛇神是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化都很崇拜的神,它的雕像在许多地方可能见到,也有专为它而造的金字塔庙宇。
大道西侧的建筑群是个贵族住宅区,范围很明确而且整齐。
这条“死亡之路”大道和它的崇祀性建筑外围,是大面积的住宅区。近一点的是上层社会的住宅,都是内向的院落式平房,外墙没有窗子,院内很安静。白昼和夜间都很凉爽,天冷时又可保温。天井里设祭坛,可能是崇祀祖先的。檐下、墙脚都有排水沟。居民大多为耕作的农户,也有许多手工业者,从事制陶、加工玉石、纺织、皮革和木材加工等等。小巷狭窄而曲折,白天有各地商人来贸易,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住宅里常有壁画,题材大多描写现实的世俗生活。月亮金字塔前小广场的西南角上是一座最高统治者的宫殿。它也是内院式的,天井四周的房间和厅堂十分高爽。室内石柱从上到下装饰着精美的浮雕,色彩缤纷。墙面布满华丽的壁画。当地气候炎热,宫殿里清凉安静,宜于日常生活。
奇清~伊乍 大概的可能,是多尔台克人在11世纪初打败了玛雅人,毁灭了他们的城市,逼迫他们退缩到尤卡丹半岛去。多尔台克文化和玛雅文化从此交融在一起发展,流行在尤卡丹地区。它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分布在这地区西部边缘的奇清—伊乍,建筑规模大而精致。
这时期的建筑,比之前一时期,更注重整体比例的和谐,繁简的搭配,雕刻与建筑的综合,也比较开朗。开朗的取得,在于有类似外廊式的做法,即在一个内外界面墙上开一系列的洞口,洞口之间是一段不大的实墙体。这种开了洞口的墙可以承重,所以也被用在庙宇内部,把并列的两条横向长方形空间连通起来,扩大了内部空间。这是建筑上的重要进步。这些洞口上的过梁用硬木,上面布满浮雕,多为英雄人物的事迹。纪念性建筑的外墙面上通常有几条水平的装饰带,都刻满了浮雕,多的甚至有6条水平带。奇查坎纳有一座庙,正面是一个兽面,大门是它的嘴,门洞边缘用石制的“毒牙”做装饰,进门就是被怪兽吞噬,进了它的胃。
奇清~伊乍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螺旋塔”,塔是圆筒形的,台基是方的,所以被人戏称为一个“放在方盒子上的蛋糕”。它的比例和谐,塔身之上是个圆锥形的顶子,顶子底部在塔身上形成一圈挑檐,挑檐由五圈水平装饰带叠成。
奇清~伊乍另一座最重要的建筑是“战士庙”,造于公元900年之后。它位于礼仪区以北,延伸了礼仪区。庙宇下部为3层长方形台基,底部42米见方,高11米,顶上建一座殿堂,规模大于过去的庙堂,总高23米。台阶在正面,台阶前有石质的“羽蛇方柱”行列。庙的西面和南面现在遗存着几层长长的柱列,本来是广场的围廊,顶子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