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哪有什么鸡鱼鸭肉,婆家是条不归路

2021-05-20 15:04 作者: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 我要投稿


1、天赐良缘嫁得如意郎君,郑三姑娘好欢喜

郑三姑娘一直觉得,她能与匡超人结为夫妻,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妙缘分。

虽然不过是抚院小吏的女儿,但郑三姑娘生得端庄漂亮、温柔娴静,父亲郑老爹一心想给女儿找个好人家。这一日,他的朋友潘三来说亲,说是一个名叫匡超人的年轻人,虽然家境贫寒,但聪明能干,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未来前途无量。并且,他也愿意入赘郑家,是一门好亲事。

郑老爹很信任潘三,当即一口答应。

不久,在潘三的一力帮助下,匡超人下了定礼,换了新衣服,坐上轿子入赘到了郑家——翁婿第一次见面才发现,他们竟然是旧相识。

原来一年前,郑老爹奉命去温州公干,遇到一个搭船的年轻人。这年轻人很有礼貌眼色,在船上“不拿强拿,不动强动”,对郑老爹无比恭敬,给郑老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一路郑老爹吃饭也带着他,“饭钱一个也不问他要”。那时候没有问姓名,此刻才知道,这人正是匡超人,如今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结亲,如此,谁能说这不是上天安排好的姻缘呢?

匡超人长得不错,人也温文尔雅,对妻子体贴周到,又有这份天赐良缘,郑三姑娘无比欢喜庆幸。

因为郑家房屋狭小,新婚满月后,匡超人就在潘三的帮助下,在书店附近典了四间房子,买了各种家具桌椅,小夫妻搬出来,过上了悠游自在的二人生活。


此后一年多,匡超人一边在书店里选书编文,一边帮潘三办事,生活温暖平凡。郑三姑娘“生了一个女儿,夫妻相得。”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这一日,匡超人无事,正站在家门口闲看。忽然来了一个青衣大帽之人,问他是否是乐清匡超人?原来这人是此前赏识他的县官李本瑛派来的。李本瑛已经升任京官,却依旧念着这个学生,邀请他进京一叙。

匡超人无比开心,当即写了回信,说自己“不日整理行装,即来趋教……这人走后不久,匡超人又接到兄长匡大托人带来的信,要他去参加贡生考试。匡超人便决定先去考试——结果一举考得一等第一名,拔为贡生。

这真是双喜临门,匡超人太高兴了。他回到杭州后,准备衣锦还乡,好好庆贺一番。特意“到织锦店里织了三件补服,自己一件,母亲一件,妻子一件。”

成亲刚刚一年,相公就如此出息,郑三姑娘真是太开心骄傲了。捧着漂亮优雅的补服,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丈夫,可爱的女儿,她满心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为攀龙附凤停妻再娶,匡超人竟是忘恩负义

谁料,就在匡超人打点行装进京的前几天,忽然改变了主意,他对妻子说:

“我如今贡了,要到京里去做官。你独自在这里住着不便,只好把你送到乐清家里去。你在我母亲跟前,我便往京里去做官。做的兴头,再来接你上任。”

毫无思想准备的郑三姑娘蒙了,她当即反对说,你走你的,我将我妈接来帮我带孩子看家。我从小在杭州长大,哪里能住得惯乡下?我不去!


无奈匡超人一反常态,态度强硬,非要妻子回婆家不可。刚开始他还有点耐心,说你娘家房屋狭窄,你要当诰命夫人了,住着不体面;继而又哄骗妻子说,你父亲家里也不宽裕,你回到我家,

“那里东西又贱,鸡鱼鸭肉,日日有的,有什么不快活?”

匡超人家一贫如洗,父亲去世,哥哥是个挑担的货郎,勉强糊口。后来一场火连房子都烧没有了,哪有什么“鸡鱼鸭肉”?他根本就是在哄骗妻子。

郑三姑娘虽然不知道实情,但却什么也不愿回婆家,“哭喊吵闹了几次。”

然而匡超人更狠,他干脆直接将房子卖了出去,然后带着卖房子的银子回来,请岳父岳母来劝妻子。岳母站在女儿这面,也反对她回婆家。无奈岳父郑老爹却很看好这个女婿,如今又见这匡超人搭上了京城高官,眼看也要做官,未来还想沾点光,所以他坚决支持女婿,训斥女儿“不知好歹”,让她听话回婆家。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父亲和丈夫站在了一起,郑三姑娘无力抗拒,只得哭哭啼啼地抱着女儿,登上了回乡下婆家的船。

这一去,她再也没有回来。

匡超人为何如此一反常态?原来就在不久前,他一直仰仗的潘三被抓。在潘三的犯罪款单中,有好几件都涉及到匡超人。匡超人被吓坏了,所以急于卖房子离开杭州,想彻底撇清与潘三的关系。


送走妻子后,匡超人来到京城投奔李本瑛。李本瑛很喜欢匡超人,问他是否娶亲,他觉得郑老爹是抚院的差役,给自己丢脸,便说不曾娶妻。结果李本瑛将外甥女辛小姐许配给她,匡超人只犹豫了一下,便说服了自己,再娶辛小姐——他觉得辛小姐长得比郑三姑娘漂亮多了,嫁妆又丰厚,实在是心满意足,早就忘记了郑氏和他们的女儿。

几个月后,按照李本瑛的安排,匡超人准备考取教习的职位,却需要回到本省办个手续。匡超人只好再回杭州,没想到他一进郑老爹的家门,就看到郑老爹两眼哭的通红,郑太太更是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哥哥匡大前来报丧,他的前妻郑三姑娘去世了。

3、花季少妇的死亡真相,前妻是条不归路

郑三姑娘出嫁不过一年,正值花样年华,。走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不过几个月的光景,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对于郑三姑娘如何死的,作者没有正面描写记述。在郑老爹家,当着人家父母的面,匡大是这么对弟弟匡超人说的:

“弟妇到了家里,为人最好,母亲也甚欢喜。那想他省里人,过不惯我们乡下的日子。况且你嫂子们在乡下做的事,弟妇是一样也做不来;又没个白白坐着,反叫婆婆和嫂子服侍他的道理,因此心里着急,吐气血来。靠大娘的身子还好,倒反照顾他,他更不过意。一日两,两日三,乡里又没个好医生,病了不到一百天,就不在了。”

不得不说,虽然匡大只是一个乡下人,但这一番话说的很有水平,也很有玄机。


他首先肯定郑三姑娘“为人最好,母亲也甚欢喜。”这是对郑家人的交代。随即他将郑氏生病的原因都归咎于“城市姑娘过不惯乡下日子”的缘由上。然后说了三个理由:

一是她不会干活儿,所以着急生病;

二是生病后让嫂子服侍他,所以更加上火,加重病情;

三是乡下没有好医生,她得不到良好治疗,所以去世。

抱着年幼的女儿,来到完全陌生的婆家,郑三姑娘的孤独寂寞可想而知。匡大说得对,她是杭州人,家境小康,肯定过不惯农村清寒人家的生活。而匡大和妻子都更是节俭小气的夫妇,便是匡超人有钱带回,他们也必定是能省就省,郑三姑娘和女儿的日子必然过得压抑委屈。她什么活也不会干,婆婆和嫂子自然会嫌弃她怠慢她,她更加着急上火。后来生病了,她们不得不照顾她,必然也不会有太好的脸色;别说乡下没有好医生,便是有,他们大概也舍不得钱去请吧?一任这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姑娘一天天病重。

就在匡超人在京城停妻再娶、享受新婚燕尔的幸福时光中,郑三姑娘便在日复一日地孤独、冷漠、怠慢中,渐渐枯萎,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了。

曾经,她的丈夫给她规划了未来的美好图景:他做了官,她将成为诰命夫人;她回到乡下婆家,可以过上每天吃“鸡鱼鸭肉”的快乐生活。

可惜,她什么都没有享受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得知郑氏去世,匡超人也流下了几滴眼泪。与此同时他也是如释重负、安生欢喜吧?不必再担心有人说他“停妻再娶”了,人生真是太完美了!随即,匡超人给了匡大一些银子,让他帮自己给妻子的坟上多加厚两层砖——他不爱她了,但他真的感谢她啊,感谢她死得恰当其时……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哪有什么鸡鱼鸭肉,婆家是条不归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