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视 | 【“光影交通·洞见山城”特别企划】扎根山城,和轨道一起生长


NO.02
扎根山城
和轨道一起生长
Narrated by 琉禾禾禾
光影交通·洞见山城

About. 琉禾禾禾
站立在城市群峰之上,
俯身在山河田野之间。
溜鹤是奔跑着的青年摄影师。
他在山城轨道伸展的每一处角落,
和这座城市一起生长。
他满载收获,满载欢笑,
和所有伙伴一起,
用镜头捕捉光影间的列车穿梭。
活跃在无尽延伸的轨道旁。
#01
关于我的回忆
每天人来人往,伴随我们每天一起走过熟悉风景的重庆轨道,如今竟也走入了第18个年头。和重庆一起生长的轨道交通,和我们一起生长的轨道交通。很难把它只当作交通工具,我们在重庆生活的每一天,它都在亲密地陪伴你我。它真的很像一位朋友,更或说一位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同学,无时无刻陪伴,无时无刻变好。


对于像我一样的00后,关于轨道交通的认识主要开始在“老四线”时代(1、2、3、6号线)。尽管 2 号线在2005年开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并不生活在2号线沿线。那时候的记忆,仅存在于想坐,但坐不了——只有在要去动物园玩的时候可以央求一下家人能不能绕远路去坐2号线。



或许还是要感谢小时候自己比较野吧(哈哈哈),到处一个人乱跑,因此从在大概小学高年级(2013年)的时候就会坐轨道到处走。然后一直到初中高中,直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把3号线坐到底,一直坐到机场,中途遇到有趣的站会下去走走。那一次就把很多有特色的站点打卡了一遍,狮子坪、童家院子、金渝、碧津……狮子坪和金渝有很小的转弯半径,童家院子是全线唯一的地面车站,碧津有全国唯一的单轨平移型道岔。这些都非常有趣。特别是在碧津,还遇到了正在试运行的空港线列车,这会让人特别兴奋!


#02
我和它一起成长
有关摄影创作的创作,好像也是和轨道一起成长的。先说说设备吧,小的时候没有相机,我也像现在很多朋友一样就拿手机拍。当时是用一个酷派的手机,好像买成7、800多,就一天走了到处乱拍。小的时候没钱但有闲,像是小龙坎、烈士墓等等特色车站(墙壁和天花板有大面积主题涂鸦)。感觉从那个时候就养成了随手拍拍的习惯,即使是手机,我也尽量用合理的构图去拍摄照片。我记得一个有趣的事,初中有一位同学和我一样也喜欢拍照。一天他过来问我,说他家里要给他买设备,选相机好还是无人机好。我忘记了当时的回答,但我明白了世界的参差(哈哈哈哈哈)。总之,从小培养起来的拍照意识,直到今天仍然让我受益很多。



我和轨道线网一起生长。进入高二的时候,接触到自己第一台相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出去到处拍拍,这也大概刚好是重庆轨道二轮规划开始逐步建成的时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和大家一起见证轨道带给我们的改变和发展。轨道出现的地方,可以说是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例如曹家湾,这是已经被拿起来说烂的例子。但还有很多地方,长河、璧山、中央公园西等等,数不完的例子。这些都是轨道上集聚起来的人流,最后推动了在地社区的发展。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自己的年龄在长大,轨道的辐射也在生长。而且在今天、明天、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过程不会停止,他会始终陪着我们一起变好。



第一台相机是一台08年发布的老机子。但是当时很高兴。终于能有专门的机子做专业的事了。也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在网络上分享有关轨道的新鲜事。流程很简单,拍了发,发了拍。然后想着拍得不好看,那去学着修图吧,然后一直不断去点亮新的技能点。事实上当时没有想说,要做出怎样怎样的成绩,初心其实是出于本能的分享感。虽然经验不多,但好在腿跑得快,也吸引了不少小伙伴关注,非常感谢大家。我觉得生产内容和轨道的建设运营一样,都离不开“人”。拍摄的时候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人,像是在地居民,关心建设的网友,等等。这时刻提醒我不能离开大家。现在,我们有更好的图片、更新的消息、更多的平台,但也脱离不了最终服务读者和市民。这也是一种坚持的动力。



#03
今天过后的每一个明天
在这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重庆轨道交通的越来越好。尽管规模更大了,车站更多了,管理更难了,但轨道服务从未因此止步。近年来,4号线、9号线、江跳线等线路相继上新开通。年内,还有5号线中段、18号线一期和我们见面;轨道规模越做越大,轨道服务越来越好:扫码过闸全网覆盖、交通联合卡本地适配、列车互联互通、2号线8编组上线、列车强弱冷功能上线、3号线南北段8编组上线……将来,轨道线网加速织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随着城市钢轨不断延伸,我们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远。




很多人难以记得人生的某一个重大节点,在岁月的磨砺中,时间轴被时间的流逝而涂抹成灰色。那,为何不和我们一起,与城市共进,与轨道携手,在我们生长的地方,去见证城市的发展。



特别高兴一路走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越来越多的同好。在轨道线上,像溪流一样汇聚。今年是重庆直辖26周年,轨道集团成立31周年。轨道的事业前景光明,未来无量。愿我们一起保持初心,继续奔走在轨道线上。



编辑 | EDITOR
胡耀 田金松 包雨欣
————
重庆直辖26周年特别企划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