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4.4.5.2 由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由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
在了解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可能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研究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现实中包含着可能,可能转化为新的现实,新的现实又包含着更新的可能,等等,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总的大致的图景。
那么,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由可能向现实转化,最基本的因素是根据(内因),即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不同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代表着不同的可能。哪一对矛盾或矛盾的哪一方面在斗争中取得支配地位,它所代表的那种可能就转化为现实。究竟何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矛盾斗争的结果如何。例如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规定了它既有前进到共产主义的可能,也有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可能。究竟哪一种可能变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对矛盾斗争的结果。如果工人阶级最终战胜了资产阶级(这意味着彻底消灭阶级),前进到共产主义的可能就变为现实;如果资产阶级暂时地战胜了工人阶级,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可能就变为现实。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理解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时,必须坚持这个原理。
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或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进行的。因此,在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中,根据(内因)固然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条件(外因)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二位的原因。在某些情况下,条件甚至可以起决定作用(当然,这仍然需要通过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要使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变成现实,首先当然取决于国内的阶级斗争,即把“兴无灭资”的斗争进行到底。但是,只有在全世界消灭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以后,共产主义才会变为现实。没有这样的条件,要想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实现共产主义,是办不到的。因此,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必须在国内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以外,还必须大力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变成现实。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就社会现象来说,人们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运动的主体就是人本身,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构成根据的东西。社会过程的不同的可能性正是由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集团的斗争所决定的。显然,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所谓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例如,尽管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如果没有革命阶级的正确行动,革命胜利的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同敌人作战,客观因素具备着胜利的可能,但要使胜利变成现实,还“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1]就自然现象来说,运动的主体虽然是物而不是人,但只要是人力所能干预的自然过程,主观能动性都是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重要条件。例如,农作物的生长是一种自然过程,但主观能动作用对于提高产量、改进品种却可以起巨大的作用。原子内部潜藏着的巨大能量具有释放出来的可能,但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原子内部的运动规律,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时,这种可能才转化为现实。
具体地说来,主观能动性在由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作用表现在如下两种情形中。
第一、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不同的可能之间进行选择。
客观上存在着的不同的可能,对于各个阶级或集团的利害关系是不同的。任何阶级或集团都不会坐视有利的可能的丧失和不利的可能的实现,必然要选择对它有利的可能,并为之实现而奋斗。于是各为其有利的可能的实现而斗争就成了主观能力的竞赛。最后究竟哪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除了取决于客观条件之外,还要看主观能力竞赛的结果如何,即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如何。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客观上存在着好坏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巩固和扩大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一种可能是分裂抗日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受到挫折。党和毛泽东同志客观地估计了这两种可能,实行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结果就壮大了抗日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作为一个革命者,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那些有利于人民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好的可能变为现实。遇到两种都是好的可能性而又只容许选择其中的一种的时候,应该争取其中较好的可能性;遇到两种坏的可能性而又不可避免地要作出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最坏的可能性。总之,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民的利益。
为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必须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同时估计到好坏两种可能,而又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应付最坏的可能上面,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出努力。实际上,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正是为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的一个条件。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作准备,一旦发生突然的严重的事变,就会束手无策,把好的可能丢掉了。只有准备两种可能,并且把基点放在应付坏的可能上,我们才能有备无患,应付裕如,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经过多次革命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例如,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有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一是在全国人民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反对卖国、争取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出现国内和平的局面;一是由蒋介石挑动全面内战。当时我们党同时承认了这两种可能。一方面争取最好的可能,即实现国内的和平;同时准备应付最坏的可能,即准备应付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并把全部工作的基点放在壮大自己的理论,应付最坏的可能性上面。历史证明,正是因为党和毛泽东同志采取这种英明的方针,我们才能够在蒋介石背信弃义地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确有把握地予以还击,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推翻了蒋家王朝,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第二、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加速或延缓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
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快慢,对于各个阶级的利益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的劳动群众说来,不但要力争实现好的可能,避免坏的可能,而且要以最高的速度实现好的可能。例如我们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仅要力争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的成果,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且要使革命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到多快好省,而不是少慢差费。在这里,同在选择不同的可能的问题上一样,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在同样的客观因素的“舞台”上,如果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一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计划,就能够大大加速使好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反之,就会延缓这个过程。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大寨大队本来是一个很穷的队。在合作化刚刚完成的时候穷的面貌还没有什么改变,那时大寨人所面对的现实就是穷。今后的前途怎样呢?有两种相反的可能:一种是安于现状,继续穷下去;一种是奋发图强,逐渐富起来。大寨的英雄选择了后一种可能,并使这种可能以最高的速度变成了现实。他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以顽强的精神和正确的方法同穷山恶水英勇奋战,克服了由于劳力不足、工具缺乏、自然条件恶劣、阶级敌人破坏和富裕中农动摇等等原因而造成的无数困难,只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就使大地换装,山河变样,用双手送走了贫困,用两肩担来了幸福。今天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无数动人的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主观能动性在加速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中的伟大作用。
注:
[1]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54-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