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事情的难度

粗糙的地面上有一个大木箱,普通人都推不动,只有力量达到500牛的时候才能推动,但一旦推动,后续只需要以400牛的力量维持它推动就行。
生活中,我们便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事情会存在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但跨过门槛之后,一切都变得容易了很多。
而一般人都会认为,门槛后面的高度,和门槛一致,这是一种通常的惯性思维。
然而实际上,与人们认知的不同,门槛过后,所需的付出和努力,并没有门槛那么高。
这便是门槛效应,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万事开头难。
一件事情的难度,其实当下已经具备去执行的能力,然而从有能力到真正落实,存在着的差距,便是门槛。
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被虚高的门槛给吓住,从而认为跨过门槛之后的道路将会更加曲折,对能力的要求更高。
殊不知,所谓门槛,只是通往康庄大道的一道坎。
当跨过去之后,后面的路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困难。
当能量进行跃迁时,低层的能量必须获得高出高层的能量,才能使最终稳定时能量跃迁到高层。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各种现象,他们都是门槛效应的很好例子。
跨过门槛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当积累了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质变。
可为什么质变所需要的量变,会高出质所需的量一截?
那多出来的一段门槛,又是遵循着什么原理,它最后又到了哪里去?

我认为,门槛的作用,应当是向自然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负责在类似于生死簿的地方进行登记,从而确定每个人的层次。
那么,这道门槛,便成了发送信号所需要的能量。
那么,这个信号又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与自然界进行传递的?
从推箱子这个过程着手,我们会发现,一旦力量越过门槛之后,后续只需要用更小的力量就能推动。
我们会发现,前后详细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推动之前,箱子处于静止的惯性,而推动之后,箱子处于匀速运动的惯性。
我们可以认为,门槛向自然界传递的信号,便是切换惯性的信号。
这个事件中,消耗了门槛,改变了惯性。
而用在人身上,当我们第一次尝试一件事时,我们消耗了门槛,改变了自身惯性,便实现了阶层的跃阶。
而当事情被推动之后,后续所需的发力不变,这固定所需的力量,才是事情本身固有的属性,也就是达成这件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以,当一个人已经达成一件事所需具备的能力之后,便已经可以去实现它。
所需要的,只是临时爆发出突破门槛的力量罢了。

然而,往往也便是因为这一旦稍微有些高的门槛,卡住了大多数的人。
而借力,便是借助更高能量的能力,实现门槛突破。
因而在理论上,只要一个人具备事情所需的固有能力,便可以去做一件事。
不管是自行突破门槛,或者是通过借力的方式,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