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安全感的提供者:依恋和内部工作模型||文献阅读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
尤瑾,郭永玉.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98-104.
由于干货满满,且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想要记录下来~

内部工作模型是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早期亲子互动的经验中个体发展出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内在表征。在早期的互动中,根据依恋对象(如母亲)的可亲近性和反应的敏感性等因素,孩子会发展出对他人普遍的信念和预期,比如孩子在一个有高可亲近性(能够在身边的)且对孩子需求高敏感的母亲的养育下,便会形成“他人(依恋对象)是安全可靠”的预期。由于不安全依恋中的儿童的消极情感没有办法引起依恋对象有效的反应,所以他们学会了压抑或夸大情感反应,从而导致病态的情绪表达和对他人的消极反应。在依恋研究中可知,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当是持续不变的,而不能撤销对子女的爱。但不少父母喜欢用“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我们就不爱你了”来对爱施加条件,这极有可能让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恋。
当工作模型形成,个体遇到新的关系或关系发生变化时,会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发展和演化。有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其实会越来越接近内部工作模型。Cassidy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期经验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情感加工过程(注意、记忆、预期、归因),从而使我们对他人做出特定的行为反应,进而导致他人做出相应的反应,反过来影响到我们的内部工作模型。例如,早期经验中形成了对依恋对象的“不安全、不可靠”的印象,则在新的恋爱关系中,持有对伴侣“终归是不可靠”的预期,注意到更多伴侣“不可靠”的事件(选择性注意),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情解释为伴侣“不喜欢自己(要离开自己)”(偏向性归因),进而可能表现出怀疑对方、查看手机之类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给伴侣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可能会让伴侣真的厌烦自己……可见,内部工作模型是个体理解、预测环境,做出生存适应反应,建立和维持心理安全感的基础。
内部工作模型中包括关于自己的表征(自我意象,image of self),即心里关于“我是否是能够引起依恋对象做出有效反应的人”的表征(认识);包括他人的表征(他人意象,image of other),即“依恋的对象是不是在我需要支持和保护时会及时做出反应的人”的表征。社会认知立场的研究者认为,内部工作模型其实是各种人际预期,是自我和他人互动的脚本。


依恋风格是依恋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先天依恋行为系统与特殊依恋经验相互作用形成的预期、需要、情感、情感调解策略和社会行为的系统模式。在依恋风格中,恐惧-回避型个体的回避主要是为了避免对方的伤害或拒绝(对他人持有消极的看法);忽视-回避型个体则是为了保持自我信赖感和独立感(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和较高的自我价值);焦虑-矛盾型个体自我价值、社交信心都偏低,觉得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人是复杂且难以理解的。从情感调节的角度看,依恋焦虑是对他人的拒绝或抛弃的担忧,回避是对他人亲近或亲密接触的回避。
不难发现,内部工作模型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可接近性和反应敏感性的普遍预期,并影响个体对人际信息的选择、知觉和记忆,让人倾向于知觉到与原有模型一致的信息。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更好地回忆积极的体验,对模糊行为有更高的容忍度且更可能做出积极的归因;回避型个体更难想起自己积极的依恋经验,倾向于将积极的经验排除在记忆之外,难以接受新的信息;专注(迷恋)型个体容易将自己看做是对方行为的起源,对事情做出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信赖感的解释。
内部工作模型还会对我们的情感反应产生影响。专注型个体有更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更高的焦虑和孤独感)、更频繁的情绪波动、更多的情绪表达;忽视-回避型个体有更低落的情绪状态,更少表达情绪和孤独,善于压抑自己的情感。

依恋理论中,依恋系统的存在是为了给人提供生理和心理安全感。最为理想的安全依恋中成长的个体,会通过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形成其“安全基底”——寻求支持、参与工具性问题解决、承认并表达悲伤。安全依恋的人对自我、他人和外在的威胁都有积极的预期,虽然在提取痛苦记忆时也会有痛苦体验,但不会激活其他消极情感的记忆、不会过度沉浸在消极体验中。当安全依恋个体遇到威胁时,会毫不犹豫地向依恋对象寻求接触和支持;遇到压力或问题时,会综合自己和对方的立场,开放地讨论问题、解决冲突。
而不安全依恋主要会用过度激活和去激活的方式调节情感。比如专注型个体扩大外在威胁,过度唤起消极情感难以摆脱心理痛苦,过度警觉或关注自己与依恋对象的关系,尝试通过各种反应引起依恋对象甚至是非依恋对象的爱和支持。回避型依恋个体倾向于压抑令人痛苦的记忆和想法,将保持自我独立看作是安全感的实现,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最大化,不喜欢身体接触。恐惧型个体既感受到外在威胁,又不乐意于依赖他人,两个目标彼此矛盾(如性单恋)。
一个小的点:当个体意识到依恋对象无法接近或无法与之再次接触时,悲伤会导致个体的退缩行为(比如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