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四十)孔令辉手握双冠 徐寅生更进一步
不知不觉就四十章了,写了也有二十万字了,感谢大家给我的支持,这应该算是我写的最长的一篇作品了。
本章的部分内容有点涉及权谋内幕和人事斗争,还是那句话,您要是觉得太过阴暗,那就当我没说;太过扯淡,那就当个笑话。
————————————————————————————————————————
世锦赛三个月后国乒主力兵发亚特兰大,参加为了测试奥运会效果而在当年8月中旬举办的第四届亚特兰大世界杯团体赛。
不过就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闹出的各种幺蛾子来看,这比赛基本算是白打了。
由于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女子团体取消了双打,为了实验,国际乒联在女团上加了一个名额,允许各国多带一个人。
中国女团能竞争这个名额的有六个人,王晨邬娜首先排除,虽然世界杯团体赛说大不大,可说小也不小,但是两个人1994年世界杯的表现实在是太吓人了,再加上张燮林考虑到自己以往赌博十赌九输,而且这次很有可能是自己职业生涯最后一次以主教练的身份带兵出战,怎么地也要把冠军带回来。
王辉和李菊随后落选,前者是削球手自然不必多说;后者虽然经验丰富,两度征战世乒赛单打,但是表现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去年把施特鲁泽放进了十六强,让对手成为仅有一位击败中国运动员进军十六强的外国本土选手。
最后王楠和杨影的竞争之中,杨颖凭借着教练组对于直板正胶的希望以及蔡振华江苏老乡的身份,蹭上了团体赛的末班车。
不是我造蔡振华的谣,除了这两个因素我是真不明白王楠比杨影差在哪儿了,身为世乒赛女单八强,中国公开赛女单冠军的王楠怎么说也该拿到一个名额,但是名额最终还是归了杨影。
再加上当时国乒的教练大多都是南方人出身,偏向出身江苏的杨影也算正常。
相较于女队谨慎考虑,男队就比较好折腾了,马文革出国打球了,林志刚因为和邓亚萍谈恋爱被发回原籍了,小辈里就带上了熊柯。
对于天津世乒赛包揽七冠的国乒来说,亚特兰大世界杯的目标自然是包揽冠军。
可没想到,全新一代国乒的第一步是个坑。
女团没啥好讲的,香港仔宝依旧没来,井浚泓、何智丽和陈静还不到参赛年限,女队顺利带回了女团奖杯。
男团却闹了个大新闻,坐拥世乒赛男单四强的中国队2:3出人意料地不敌金择洙、刘南奎、李哲承、姜熙灿和秋教成组成的韩国队,最终只收获了第五名。

和中国队相爱相杀的瑞典队也没好到哪里去,老将阿佩伊伦和林德退役之后,瑞典提拔了一位卡迪里的黑人选手,这位战绩如何我是不知道的,不过结果倒是没啥争议,瑞典同样爆冷无缘四强。
中国瑞典两个大哥一倒,剩下有力竞争者的就是一个超一流挂帅的韩国队和一堆一流的德国队了。
最终韩国队决赛战胜了逐渐崛起的罗斯科夫领衔的德国队夺冠,日本队和美国队并列获得铜牌。当时日本队有今枝一郎、松下浩二(有不死的削球手之说)、田崎俊雄(差点爆冷王涛的那位)和游泽亮;美国队的阵容里有巴特勒尔、成应华(就是被吴敬平接班的那位,有中国的克兰帕尔之称)和庄永祥。

对于孔令辉而言,他下一次登上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的舞台已经是整整十二年之后,而那时候的他已经换了一个身份。
不过团体失意,单打得意,两个月后的单打世界杯,进决赛的就变成了孔令辉。
不过这两个月间有个事儿值得提一下。
全锦赛来了。
不过这次全锦赛和以往不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冠军们。
一个身高马大的上海小伙子一路抡着弧圈打进决赛,虽然因为经验问题没能战胜丁松,但是大家一致认为他未来可期,未来的成就不会低于萨姆索洛夫。
他们太保守了,萨姆索洛夫不过三个世界杯男单冠军,而这位手握三个世乒赛男单冠军,这位便是有着世乒赛之王美誉的世乒赛双全满贯得主——王励勤。

当然,男双赛场上那对来自广东的亚军组合也确实有些亮眼,而这对组合两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李静高礼泽。

对了顺道说几句,在当届的全锦赛上女队有一位略显内向的姑娘打进了女单八强从而升入了国家队,这个姑娘不会想到她未来的乒乓球生涯足够传奇。
当然,也足够波折。
而此时还在男队的陆元盛更想不到,十年之后的韩国济州,他过于大胆布置新人的决策,将让这个姑娘走上自己乒乓球生涯的又一个巅峰。
十年后的事儿十年后再说,现在在国乒面前的是尼姆的单打世界杯。
尼姆世界杯虽然可以说是高手如云,但是国乒就去了四个人。
一个教练,惠均;三个球员:王涛,孔令辉和刘国梁。
没办法,那年头财政紧张,再加上世界杯又不是什么集体赛事,去那么多人也没用。
世界杯大家压力没那么大,欧洲高手们明显打得更开。
打得开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容易超常发挥,坏处是容易放飞自我。
所以大家可以明显发现,外国高手打世界杯,发挥爆表的时候团灭国乒轻松愉快,发挥不好的时候小组赛一场不赢都很常见。
显然瑞典的三位,普里莫拉茨和黄文冠是放飞自我有点过,小组赛就纷纷折戟沉沙了。
卫冕冠军盖亭主场作战,没那么放飞自我,1/4决赛击败了王涛。
不过由于本届比赛翻车的高手太多,王涛仍然超越了当年的双冠王孔令辉成为了世界第一。
至于老金基本是八强赛前除了老瓦秒天秒地,八强赛就有点跑不动了,对付刘国梁老金虽然不像打老瓦那么一溃千里,却也不占优势,依旧是吃发球严重,最后惜败;同样倒在八强的还有塞弗和希拉。
半决赛,双子星大战欧洲。
孔令辉顶住了压力半决赛战胜了盖亭,而刘国梁则是半决赛负于德国人罗斯科夫。
孔令辉赢盖亭我不算意外,毕竟孔令辉的基本功太扎实了,而盖亭1994年之后球速和旋转开始下降,要通过放高球放死孔令辉……我个人认为这个和孔令辉输给削球手一样魔幻。
至于刘国梁和罗斯科夫那场我没找到视频,但我个人以为如果罗斯科夫没有吃死刘国梁的发球且刘国梁前三板搞不定罗斯科夫,我觉得罗斯科夫并非没有可能赢球,以罗斯科夫反手的暴力,一旦双方进入退台拉弧圈的状态,我丝毫不怀疑刘国梁会输。
举个例子,波尔和马琳对抗,一旦波尔不吃马琳的套路,马琳打起来是要多艰难有多艰难。
决赛孔令辉对阵罗斯科夫,德国人第一次来到了男子单打世界杯决赛的舞台之上。
说来惭愧,作为闻名世界的体育强国,德国人在乒乓球上的表现虽然没有中国和德国足球差距那么大,但也有点磕碜,尤其是男子乒乓球一个冠军都没有(女子有俩团体和俩双打,第一个世界女子团体冠军就是德国)单打上只有舒勒(60年代中后期的欧洲第一削球手)进过世界大赛单打决赛。

而罗斯科夫这次,也只不过是德国乒乓球历史上第二次有人进军世界大赛男子单打决赛。
孔令辉和罗斯科夫的决赛,可以说是一场高水平的弧圈大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双方前三板控制得都较为严密(所以刘国梁输得不冤),回合中的来回球不多,前两局战罢,双方各胜1局。
在最关键的第三局,孔令辉14:20落后,罗斯科夫开始打得有点保守,根本不上反手前冲弧圈,但孔令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一局,而是以顽强的意志,一分一分地拼命地追。
据后来孔令辉复盘说,在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能多拿一分,对第四局会有好处。
结果在孔令辉的坚持下奇迹出现了,罗期科夫心态出现问题,孔令辉连续追分,最终反败为胜,赢了第三局。
对于德国选手的心态问题我真不想吐槽啥,不说波尔这个一言难尽的奥运会世乒赛战绩,就说奥恰洛夫这个恐龙症我就看得我十分无语。
也正是这一局的胜利,彻底打乱了罗斯科夫的方寸。
第四局罗斯科夫虽然很努力地想挽回败局,但孔令辉已经打出了信心,一鼓作气拿下了3:1夺冠。
孔令辉决赛战胜罗斯科夫夺冠,含金量可谓超高,并继夺得天津世乒赛男单冠军后同年夺得世界杯单打冠军,上升态势迅猛。

1995年各项大赛顺利结束,国乒收获了除男子团体世界杯之外的所有大赛锦标,教练和球员阵容就此稳定,开始冲击亚特兰大奥运会。
不过有功就得赏,乒乓球队的领导层展开调整。
首先,许绍发张燮林不再担任乒乓球队总教练副总教练这两个虚衔。
许绍发1983年接替高升的李富荣执掌男队,后来又兼了可以管女队的总教练,但是因为张燮林是自己老前辈,许绍发也从来不掺和女队事务,除了何智丽事件中仗义力挺张燮林以外,在女队队员和教练心中也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1989年男乒兵败多特蒙德,许绍发交出了男乒帅印,1973年世乒赛男单冠军,直板反胶之祖郗恩庭执掌男队,他这个总教练就成了光杆司令,只负责给手下遮风挡雨背黑锅。
郗恩庭失败以后,他推荐了蔡振华并且亲自说服蔡振华回国跳火坑,蔡振华站稳脚跟以后,许绍发就离开球队下海经商。
虽然不去球队了,但他名义上还是乒乓球队的一把手,重大比赛还是要露面的。
前面就说过天津世乒赛上,他在人员不够用的情况下还客串教练,临场指导过孔令辉3:2击败卫冕冠军盖亭,而且有说法何智丽不来天津,和许绍发回国时途径日本游说也有关系。
许绍发从此活得潇潇洒洒,之后的日子里忙于乒乓球商业化,推动举办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商业比赛,堪称乒超联赛之父。

许绍发掺和完最后一届世乒赛跑去干商业了;
张燮林主管完最后一届世乒赛调去搞行政了。
1995年天津世乒赛是张燮林执教的最后一次世乒赛,执掌女队十六年后退休。
其实张大帅年纪不算大,天津世乒赛的时候也就五十五岁,以他的位置来说正是大展宏图的年纪,再干五年都没问题,他本人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自己愿意再干下去”。
可惜条件不允许,第一个原因是领导不让他干了。
前文说过张燮林人事方面是个弱势教练,女队虽然这些年成绩斐然,但是管理多多少少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结果就是闹出了让宣传体育系统尴尬的幺蛾子,都得老张背锅。
此外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队输球的频率高了些,而且输的都是政治影响大,不该输的比赛。
千叶世乒赛,人家韩朝联合组队,国际政治上闹个大新闻,你偏偏输给了人家。
哥德堡世乒赛,邓亚萍乔红输给了海外兵团,又是个关于民族主义改革开放的敏感话题。
新德里亚锦赛,新兵上阵又输给香港仔宝,这又沾染上了香港回归。
广岛亚运会,输给何智丽,不但牵扯到民族感情中日关系,还让“让球”的毒瘤再次被高调曝光。
总之给全国人民添麻烦了,你张大帅就别在一线了,坐办公室去吧。
不过跟陆元盛后来的黯然下野比,张燮林算是光荣离职,升任国乒领队兼任乒羽中心副主任。
接替他位子的是丁松的主管教练——陆元盛。
其实大家很容易发现前几代的女乒主教练大多削球手出身,毕竟女孩子特殊一点,削球手有耐心教,不至于动不动就开训。
第二个原因就是徐寅生高升了。
虽然这是个喜事儿,但这个喜事儿的原因是却是个丧事。
瑞典乒乓球的奠基者,国际乒联第四任主席哈马隆德先生因患胃癌医治无效,于1994年10月14日晚病逝。

十一个月内,连着两位国际乒联主席去世,对国际乒联来说可谓是一段动荡日子了。
但国不可一日无主,组织不能一日无老大,选一个新的主席成为了国际乒联的首要任务。
然而随着日本和欧洲两大巨头(荻村伊智朗先生和哈马隆德先生)的先后离世,国际乒联能拿得出手的大牌人物已经不多了。
虽然第二任主席埃文斯还健在,不过大家当然不会又去把这位86岁的前辈请出来的(这位确实高寿,八十九岁高龄方才离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另一位来自既非欧洲、也非日本的国际乒联副主席。
这位就是徐寅生。

从资历、能力和岁数来说徐寅生确实是最好的人选,不过因为国乒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中国人一直屈居主席位置之下,并不上位,这样也算一种变相的平衡,徐寅生本人虽然是国际乒联的第一副主席,但也无太多这方面意思。
不过连续两年两届国际乒联主席先后去世则让他别无选择,因为当时乒坛威望、资历、年龄都合适的候选人已经没了(准确来说能让各方都满意的没有了),于是徐寅生顺理成章地被推选为了第五任国际乒联主席。
徐寅生这么一走虽然还在乒羽中心挂职,但是基本也是不干活,与此相同的还有前国乒领队姚振绪,他虽然也是乒羽中心副主任但也在国际乒联的技术委员会任主席,如此一来,也必须调个人手来。
大家伙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唯有计划中的蔡振华升任总教练出了意外。
上级领导发现,小蔡你居然还不是党员?于是任命暂时搁浅。
这次挫折让蔡振华彻底明白了,在天朝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哥只是喜欢乒乓不喜欢权谋,你们也别拿哥当政治白痴。
于是摇身一变,积极向组织靠拢,两年后加入组织,十年后进入部堂一级,升任主教练后,一步步整顿队务,操纵人事,调离异己,在坐上了体育总局副局长兼乒羽中心主任的位置的同时,让自己的爱徒刘国梁和孔令辉分别执掌男队女队。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谈什么聊斋。
四九城里,老人们搅动风云;黄石基地,小孩们抢着出头。
一个留着短头发,打法有点像何智丽的姑娘进入了国乒教练组的视野,大家一致认为这位就是大家伙一直要找模仿何智丽的陪练。
14岁的张怡宁就这样进入了国家队,等待着她的或许是连她自己都想不到的传奇历程。

—————————————————————————————————————————
各位实在是不好意思,周末晚上要陪爸妈打牌,所以更新会比较晚,给大家道歉了。
另外这一章之后就是1996年奥运会了,为了完善文稿,同时屯一下稿件,下周的更新可能会推迟,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