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例——二级运算放大器设计(下)

2022-04-18 14:19 作者:ic初学者  | 我要投稿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 里仁篇》

[解释] 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己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


本文将介绍二级运算放大器电路的仿真、优化和性能总结。


放大器电路的仿真

文章【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例——二级运算放大器设计(上)】对如图1所示二级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参数进行了基本计算,得到了电路的一套基本设计参数,但结果并不精确。以此为起点,基于更为精确的电路SPICE模型,采用工艺厂家提供MOS器件模型,开展详细的电路的仿真,得到电路的精确性能结果。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电路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便得到想要的电路性能。

图1 二级运算放大器实例


根据图1和计算结果,采用virtuoso电路编辑软件在lab1中创建opamp_2stage单元,电路图如图2。注意M6的尺寸W/L采用3×16=48,即W=3μm×16叉指,L=1μm;M7为3×8=24,即W=3μm×8叉指,L=1μm。这样可以与M4以及M5保证精确的比例关系。

图2 设计的放大器电路图

创建如图3的仿真电路图。

(a) 伪差分输入

 (b) 差分输入

图3 放大器开环仿真电路的电路图

启动ADE,设置好仿真数据存放路径以及工艺库,并且设置仿真电路中的变量,vpower=3.3,vbias=1.65,va=0.1m,f0=100K,Iref=30u。对放大器进行直流、交流、瞬态以及噪声的仿真,仿真设置如图4。

(a)瞬态仿真分析

(b) 直流仿真分析

(c) 交流仿真分析

 (d) 噪声仿真分析

图4 放大器的瞬态、DC、AC以及Noise仿真设置

运行直流仿真的OP仿真后,可以获知电路的工作点信息。如图5。通过工作点分析,要验证所有MOS晶体管是否处于其饱和区。不包括电流基准电路部分的电流情况下的放大器功耗为

包括放大器所有支路电流的功耗为

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放大器的工作点仿真,可以得知放大器输入共模范围(ICMR)为

其中OP仿真得到的饱和电压vdsat就是MOS晶体管的过驱动电压VOD。这里注意到M1和M2由于存在衬偏效应,造成其阈值电压0.8826V要大于估计值0.7V。由于在设计的过程中,VOD5留出了较多的余量,因此总体上ICMR下限接近满足设计指标,可以通过增加M1、M2或者M5的尺寸来减小VOD从而降低ICMR下限值。ICMR上限是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3.3V –0.5V=2.8V。

通过工作点的分析还可以得知输出允许的范围。M6的|VOD|为434.9mV,M7的VOD为309.9mV,即下限为309.9mV,上限VDD – 434.9mV,可见满足设计要求输出摆幅范围(下限0.5V,上限VDD – 0.5V)。

通过工作点的分析,考察第一级增益级的gm和第二级增益级gm的情况,gm1=85.7μs而gm6=855.2μs,基本满足gm6=10gm1的关系,但gm1和gm6均小于设计值的94.25μs和942.5μs。

图5 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运行AC仿真后,可以获知电路的交流小信号性能结果。AC的结果打印出如图6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相位裕度PM已经接近60°,满足45°的设计要求。直流增益为4893倍(约为73.8dB)满足设计要求,与设计结果5036倍(约为74.04dB)也较为接近。只是增益带宽积没有达到预期指标,但差距不大。在OP分析中可知M1、M2的gm没有达到预期值,这样导致增益带宽积下降。下一步优化电路时可以适当增加M1、M2的宽长比或者偏置电流来提高gm,但要注意的是,这会使VOD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输入共模范围。

图6 放大器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

在vpower=3.3、vbias=1.65、Iref=30u偏置下,施加的瞬态输入激励是幅度为0.1mV、频率为f0=100KHz的正弦信号,运行TRAN仿真后,可以得放大器的瞬态响应,如图7,可见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差,输出信号幅度与输入信号幅度的比值为80.92/0.2=404.6(约为52dB),即100KHz输入正弦信号时的增益为52dB,可见和交流仿真得到的幅频特性结果是一致的。

图7 输入为正弦信号的瞬态响应

运行noise仿真后,可以掌握电路的噪声情况。噪声特性曲线如图8的输出噪声和输入噪声特性图。

图8 放大器的噪声特性图

图9 放大器的转换速率的仿真电路

为了进行放大器的转换速率slew rate的仿真,创建如图9的仿真电路图,采用单位增益闭环形式。其中电流源同样采用电流镜复制的形式实现,放大器驱动1pF负载,电源电压为vpower=3.3,输入偏置电流源Iref=30u。同相输入端施加偏置为2.15V、高低电平分别为±650mV的方波信号以便模拟1.5V到2.8V的大信号阶跃输入。运行tran仿真后,得到如图10的瞬态结果波形图,从中可见正负转换速率分别为96V/µs和89.4V/µs,均满足设计要求。

(a) 正转换速率结果

(b) 负转换速率结果

图10 放大器的转换速率的仿真结果

到此为止,通过电路仿真得到了设计的放大器电路的初步仿真结果,各主要性能指标如表1。可见除了增益带宽积和输入共模范围的下限没有达到预期指标,其他主要指标满足设计指标。增益带宽积以及输入共模范围可以通过调整M1、M2以及M5的宽长比或者偏置电流来优化电路。

表1 放大器的初步仿真结果

放大器电路的优化

下面针对没有到达预期设计指标的GBW和ICMR下限开展优化设计。通过提高M1、M2的gm可以提高增益带宽积,如果不改变偏置电流,增加M1、M2的宽长比,则可以提高其gm。

由此得到,优化后的M1、M2的宽长比为

取优化后的M1、M2的宽长比为(W/L)opt=3,可知M1、M2的过驱动电压的改变量为

这样同时也降低了ICMR的下限值,使其更加满足预期的设计指标。

为了满足gm6≥10gm1的关系,M6和M7的尺寸也做相同比例的增加,gm1增加约为原来的1.225倍,为了计算方便并且留有余量,这里M6和M7的尺寸增加为原来的3/2,即M6的尺寸W/L采用3×24=72,即W=3μm×24叉指,L=1μm;M7为3×12=36,即W=3μm×12叉指,L=1μm。这样可以与M4以及M5保证精确的比例关系。使得M6、M7直流的电流增加为原来的3/2倍,同时M6尺寸也增加为原来的3/2倍,这样gm6也提高为原来的3/2倍。

根据优化后M1、M2的尺寸结果,修改lab1中的opamp_2stage单元,电路图如图11。修改M1的尺寸W=3μm,L=1μm;M6的尺寸W=3μm×24叉指,L=1μm;M7的尺寸W=3μm×12叉指,L=1μm,其他不变。采用相同的仿真条件重新开展直流工作点(dc中的op)、交流(ac)、瞬态(tran)以及噪声(noise)仿真。


图11 优化的放大器电路图

通过工作点分析,验证所有MOS晶体管也都处于其饱和区,如图12,不包括电流基准电路部分的电流情况下的放大器功耗为

包括放大器所有支路电流的功耗为


满足设计要求。放大器输入共模范围(ICMR)为

其中饱和电压就是MOS晶体管的过驱动电压VOD。可见ICMR下限已满足设计指标。ICMR上限是也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3.3V–0.5V=2.8V。

对于输出允许的范围,M6的|VOD|为435.84mV,M7的VOD为310.06mV,即下限为310.06mV,上限VDD–435.84mV,可见仍满足设计要求输出摆幅范围(下限0.5V,上限VDD–0.5V)。

通过工作点的分析,电路优化后,第一级增益级的gm1=107.321μS,大于设计值的94.25μS。第二级增益级gm6=1.2829ms,符合优化电路的预期gm6=855.2μs×3/2=1.2828ms,大于设计值942.5μs,并且满足gm6≥10gm1的关系。

图13 优化后放大器的相频幅频特性

针对优化后的放大器运算AC仿真后,将AC的结果打印出如图13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可见增益带宽积已经达到52.175MHz,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50MHz,仿真结果与设计预期比较接近。相位裕度PM同样接近60°,满足45°的设计要求。直流增益为5997倍(约为75.6dB),满足设计要求。

在同样的条件vpower=3.3、vbias=1.65、Iref=30u下,施加的瞬态输入激励是幅度为0.1mV、频率为f0=100KHz的正弦信号,运行TRAN仿真后,优化后放大器的瞬态响应如图14,由于优化后的放大器的带宽增加了,这样造成在同样的100KHz正弦输入下,输出的相位和增益与优化前是有一些差别的。输出信号幅度与输入信号幅度的比值为99.53/0.2=497.65(约为54dB),即100KHz输入正弦信号时的增益为54dB,这和交流仿真得到的幅频特性结果也是一致的。

图14 同样正弦输入条件下的优化放大器瞬态响应

优化后放大器的噪声仿真输出等效噪声和输入等效噪声如图15。从中可见输入等效噪声均比优化前有所降低,这是因为闪烁噪声与器件尺寸成反比所致。

图15 优化后放大器的噪声特性图

采用和图9一样的仿真环境和条件,运行tran仿真后,得到如图16的瞬态结果波形图,从中可见优化后放大器的正负转换速率分别为96.5V/µs和88.6V/µs,均满足设计要求。

(a) 正转换速率结果

(b) 负转换速率结果

图16优化后放大器的转换速率的仿真结果


放大器电路的性能总结

结合电路仿真对放大器进行了设计优化,仿真后得到的各主要性能指标如表2,可见均满足预期的设计指标,并且优于设计指标要求。

表2 优化后的放大器的仿真结果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例——二级运算放大器设计(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