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系统课(全国通用)——霍克

言语理解与表达
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
01 片段阅读
第一节 中心理解题
题型辨别:主要、主旨、主题、观点、意在、想要说明、
关键词、主题词
解题思路:寻找中心句
有中心句——同义替换 或 适度推演
无中心句——全面概括
解题技巧:1、表达方式(议论、说明、记叙)

2、重点词语(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
3、行文脉络(中心句、分述句)
例题1:主旨,主题词,中心句

高频考点一:递进关系——程度词
解题要点:起到强调作用,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标志词: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
最(核心、突出)等、
而且(注意与“并且”区分)
例题2:

高频考点二:转折关系——逆向思维
解题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
标志词:
①典型的:但是、课室、然而、不过、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②非典型:殊不知、截然相反、截然不同、相对而言、一种误读、
一个全新的研究
干扰选项:转折之前
注:若转折后的内容不好判断,可运用逆向思维辅助解题
文段特征:“很多人都认为”、“传统观点认为”+转折表述
理论依据: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解题思路:把转折之前别人的观点反过来
错误选项特征:
1、只描述转折前的内容 2、背景.....
3、无中生有 4、绝对表述 5、与文意相勃
例题1:

例题2:看清楚强调的主体

例题3:逆向思维——把转折之前别人的观点反过来

高频考点三(1):因果关系
解题要点:结论是重点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干扰选项特征:结论之前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所以、因此、由此、因而、故而、正因如此等
例题1:因此后面的内容为重点

高频考点三(2):因果关系
文段特征:尾句出现结论词,大部分情况下是对前文的总结,尾句
通常为文段的中心句。
“因此”句在开头/中间
①后为解释说明,“因此”句为重点
②后有因果,结合行文脉络把握最终结论
③后有转折,转折后是重点
④后有并列,需全面概括
例题1:全面概括

高频考点四:必要条件关系
典型格式:只有......才......
理论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
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干扰选项:“才”后面的内容
△知识链接:对策常考,很重要
对策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需、亟待+做法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
4、前提、基础、保障、关键
对策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策+正反论证/原因分析/解释说明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效果
例题1:“应该”后面为重点主旨

例题2:本身是对策、优选对策

例题3:找准文段中的对策

△知识链接:
当文段中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例子: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频临灭绝,据统计某文化遗产仅剩下5件......
例题1:题干只有提出和分析问题,答案是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反面论证
例:你好好刷题吧,这样.....
如果你不好好刷题,......
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1:

高频考点五:并列关系
解题要点:概括全面完整
文段特征:
1、包含并列关联词,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2、句式相同或相近
3、无其他关联标志词
正确选项特征:
1、两方面:和、及、与、同
2、多方面:许多、一些、不同、多种、一系列
干扰选项特征:表述片面
例题1:A的亲情教育题目没有提到

△知识链接:
分局表达意思相同——提取共性
例题1:找到共性——数学规律

高频考点六:主题词
解题要点:正确选项中需包含主题词
特征:
1、文段围绕其展开
2、一般高频出现
3、多为名词
4、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例题1:

高频考点七:行文脉络(句子与句子的关系)
1、总——分 2、分——总 3、总——分——总
4、分——总——分 5、分——分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中心句特征:观点(对策、结论、评价)
分述句特征: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
3、正反论证
4、原因解释
5、并列分述
知识链接:总—分(观点+解释说明)
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干扰选项:分述句内容
例题1:

知识链接:分—总
1、结论、对策
2、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
常考标志词:对此、有鉴于此、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等
典型标志:文段最后出现换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等标志词
解题要点:标志词之后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
例题1:

第二节 标题填入题
提问方式: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理论要点:
1、标题特征:契合中心、短小精悍、吸引读者
文段类型:
1、议论性文段:突显论点、尤其是对策。
2、说明性文段:明确说明“对象”及属性等
3、记叙性文段:注重“结局”及给人的启示,有正能量就更好了
4、新闻文段:概括事件,关注题干首句(内容>意义)
例题1:议论性文段

第三节 细节判断题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没有提到/未提及......
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一、错误选项类型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
3、偷换时态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4、偷换语气
知识链接:并列偷换
文段:A同时/加上B
干扰选项一:A导致/反应/影响 B
干扰选项二:以A为主、B是核心
知识链接:无关对比
标志词:A比B更..... A高于/优于B 利大于弊
例题1:

二、典型细节题
相对绝对法(细节题选项验证顺序):
1、选是题
优先验证表述温和的选项(含:可能、之一等)
2、选非题
优先验证表述绝对的选项(含:任何、所有、最、全面取代等)
第四节 语句理解题
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中“......”指的/含义/意思是......
理论要点:
1、词句出现在文段首尾,需整体把握文段内容
2、词句出现在文段中间,联系前后文语境把握词语含义
3、代词指代:重点关注代词前的内容,如纠结再看其后的内容
修辞: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2、拟人 3、排比 4、反问
例题1:

02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语句填空、结语推断
第一节 语句排序题
提问方式: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解题思路:
1、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2、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3、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
一、确定首句
(一)定义引入:A是B,其中A、B均为名词
(二)提出观点:有人说、人们普遍认为、......认为
(三)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四)非首句特征:
1、关联词后半部分:然而、因此等
2、指代词单独出现,没有指代对象
3、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
4、指示代词:这/那/此/该/其
二、确定捆绑集团
(一)指代词捆绑
典型指代词:这、那、他、该(如“该生”)、其
(二)关联词捆绑
①配套出现确定捆绑(只有...才...、无论...都...等)
②单个出现分析句义:重点关注转折、递进
(三)重复词捆绑
①N+1
②......A,A......
三、确定顺序
(一)时间顺序:年份、朝代、时间提示词(过去、现在、未来)
(二)空间顺序: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多见于说明性文段、描述性文段)
(三)逻辑顺序
(1)观点+解释说明
(2)A和B
四、确定尾句
结论、对策
1、因此、所以
2、可以说、看来、于是、这
3、应该、需要
例1:

总结:

第二节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填入横线部门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论要点:
横线在段尾:
1、完整语句:总结前文/提出对策
2、尾句中的分句:考虑与前后分句的衔接,保证前后话题一致
横线在段首:
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横线在段中:
1、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2、把握好主题词,保证与文段话题一致
第三节 接语推断题
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理论要点: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干扰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例1:文段最后出现新概念,后面一般介绍该概念

03 逻辑填空
第一节 题干逻辑
一、关联关系
(一)递进关系
标志词:而且、更、甚至、乃至、遑论等
理论要点: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词语积累:
鞭打快牛:赏罚不公、不明
门可罗雀:门指的是院落;冷清
漠视 的程度比 无视 的程度轻
鱼目混珠:用鱼的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的冒充真的。
鱼龙混杂/龙蛇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修饰人的),
在......行业/领域尤为鱼龙混杂
滥竽充数:没有本领冒充有本领,不好的货物冒充好的货物
(形容人或物)
稗官野史:不是负面的词
逸闻轶事:没有写进正史的故事,名不见经传的故事(不是消极词)
(二)转折关系
标志词:但是、可是、然而、却、其实、实际上等
理论要点:前后语义相近
词语积累:
万人空巷:表达人很多,非常热闹、喜庆的场面
张弛有道:要劳逸结合;也可以指管理手段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非常清晰或是非分明,态度、立场鲜明
相向而行:指的是你走向我、我走向你
坦言:指的是说真心话
惹人注目:指的是表面(外貌)受到关注
引人入胜:山水景观、作品吸引人
出神入化:比喻文学作品非常高超、厉害
沾沾自喜:比喻误以为自己了不起而得意的样子
妄自菲薄:比喻刻意的贬低自己、否定自己(改词后面不接自己)
刚愎自用:愎指的是任性,比喻只相信自己,别人的意见、想法一点
都听不进去,自以为是
(三)并列关系
标志词:
1、同义并列:顿号(、)、逗号(,)
2、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或等
标志句式:句式相同或相近
理论要点:根据标志判断语义相近或相反
词语积累:
如火如荼:形容一些活动或场面非常热烈、激烈
不绝如缕:指代声音非常微弱、也形容形式、局势非常危急。
守望相助:重点强调(重大困难)互相帮助
和而不同:指的是和睦相处
(四)解释关系
题干特点:分句、——、分句
标志词:即、就是、可以说、无异于、比如、例如等
标点:冒号(:)、破折号(——)
无标志:通过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理论要点:所填词语与解释说明的语句形成语义对应
词语积累:
削足适履:不合理的迁就、生搬硬套之意
指鹿为马:出自于赵高的故事,有颠倒黑白的意思
踌躇满志:因为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后比较得意(褒义词)
指点江山:评论一下国家大事
纸上谈兵:理论很出色,但实际解决不了问题(赵括)
画饼充饥:用空想或虚拟的东西去安慰别人,指代承诺了并没有兑现
(曹叡)
望梅止渴:承诺了并没有兑现(曹操)
讳疾忌医:隐瞒病情,比喻害怕别人批评你,而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
一叶障目:容易被一些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受到一定的蒙蔽误导
青黄不接:指代人才流失、没有了
良莠不齐:指代好的人、坏的人混在一起(坏的人指代品行不好),
该词不用于指代成绩、排名
例1:

(五)重点词句对应
重点词:主题词、因果类、形象表达
重点句:完整语句
(1)主题词
标志:主题词(核心话题)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词语积累:
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外表或本领非常的出众(褒义词)
(2)因果类
标志:横线前后出现表因果关系的词,如所以、因此、只有等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前后内推形成对应
词语积累:
味同嚼蜡:比喻枯燥无味
左支右绌:指代应付了这方面,另一方面又出现问题,强调无法兼顾
相形见绌:形容一比较就暴露出了问题
(3)形象表达
标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
词语积累:
踟蹰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优柔寡断:犹犹豫豫、缺乏一定判断力,指代人的性格
(4)完整语句
文段中的完整语句可作为解题的提示
词语积累:
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情按照线索去进行,比较死板(多为贬义)
分庭抗礼:地位平等、平起平坐
投闲置散:比喻不被重用
第二节 词的辨析
一、看词义(词义重点不同)
辨析方法:
1、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2、整体进行搭配组词
二、看词色(感情色彩不同)
1、成果—结果—后果:
2、趋之若鹜(贬义)—争先恐后:
3、不胜枚举(中性)—馨竹难书(贬义):
理论要点:
1、褒义、贬义、中性
2、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三、看词度(程度轻重不同)
1、缺陷—缺点—瑕疵
2、截然相反—大相径庭
理论要点:所填词语的程度轻重与文段意思的保持一致
例1:

四、看词用(固定搭配不同)
1、常用词搭配、热点词搭配
常用词搭配:爱护/爱戴(人:地位高的人/长辈) 稀少/稀缺
热点词搭配:全面___小康社会(建设/建成)
京津冀___发展(协调/共同/协同)
2、找准搭配对象
固定搭配:奉为圭臬、修葺房屋、加大力度、加快速度
3、理论要点:
横线所填词语搭配由“和、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所填词语需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举个例子:__C.包容__好和坏 A.赞扬 B.批评 C.包容
词语积累:
望其项背:只用于否定句,追得上(无法望其项背=望尘莫及)
相提并论:一般用于否定句
同日而语:只用于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