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蝙蝠侠》:做得再好也是个不够努力的富二代


2012年,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在中国上映,票房3.38亿。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虽未在内地上映,但依然是许多DC迷、影迷心中的TOP之作。
疫情之下,《新蝙蝠侠》上映20天,票房成绩1.34亿,似乎也不算差了。但对于DC迷来说,票房并不能说明这部电影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对于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好像也算不上破圈之作。
此篇作者茶壶道长,既是漫画爱好者,也是影迷。在他看来,《新蝙蝠侠》的这种尴尬似乎是种必然。
——聲視Voisual
主编:栗子
排版:佳雯
在阔别十年后,我们迎来了蝙蝠侠的正传作品。虽然译名里有个“新”,但其实华纳给的命名就是《THE BATMAN》(《蝙蝠侠》),支持其正统性,华纳的命名可以说是确信无疑。
但是中译的“新”,又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另一种意思:诺兰的《蝙蝠侠》并未从观众心中远去,以至于要用“新”来标识这部作品。
而这个“新”也可以说是种委屈。当一个贵族子弟被冠名用上“Jr”基本就意味着,他必须做出超越父辈的成绩才能脱颖而出,否则“ Junior”原意的“年少者”或者说在家族中“某某二世”的看法就会如影随形,摆脱不了父辈的阴影。
《新蝙蝠侠》戏里戏外,时时刻刻体现着父与子的较量。
我们先看下《新蝙蝠侠》的造型特点:
导演马特·里夫斯首先采用了远远比1966年蝙蝠侠电视剧集和1989年《蝙蝠侠》更为古早的风格塑造故事的整体氛围。
如果说1989年蒂姆·伯顿版的《蝙蝠侠归来》和1992年《蝙蝠侠与罗宾》是情节上仿制白银时代美漫风格,而视觉上走伯顿擅长的暗黑系,那后来的诺兰版就干脆采用了新时代的美漫风格。蝙蝠侠相关漫画《第一年》《致命玩笑》《猫头鹰法庭》等,甚至还能看出一丢丢《罪恶都市》的影子。




而《新蝙蝠侠》镜头语言则现代与复古并存,但采用的侦探片的开场以及黑色电影的风格,着实让人想起蝙蝠侠在1939年首次登场于侦探漫画中那阴郁的风格。那时的蝙蝠侠还需要通过凶杀、案情推理和对吸血鬼德古拉传说的情色联想来刺激读者购买,形象远没有后来布鲁斯·韦恩这个忧郁坚韧富二代正面。
但不得不说,导演马特·里夫斯新瓶装旧酒(都可以说考古酒了)的形式,带领千禧一代进行了一次美学考古教育。
镜头语言和美式风格上还复古了黑色电影。导演也承认自己借鉴了《教父》《唐人街》《总统班底》《出租车司机》。对黑色电影概念不熟悉的影迷朋友,我举几个视觉元素的例子说明黑色电影,看看你们还能想到啥。
大雨中的城市
大量夜景戏份
明暗对比强烈的灯光
有性吸引力,但神秘而不被控制的女性
阴郁而自我折磨的主角
寻求真相的侦探










黑色电影不像科幻或者喜剧这样类型清晰,甚至不像政治讽喻电影那样论点明确,但他的视觉风格就是那么突出,甚至你能从很多国产片中找到他的影响:《暴雪将至》《白日焰火》。当然在西方这种风格比较突出的精神继承者应该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和大卫·芬奇的《七宗罪》。
我们锚定了《新蝙蝠侠》的复古美学风格之后,再看他的场景和人物。
《新蝙蝠侠》的场景不像之前的蝙蝠侠作品追求一种写意。1989年的蝙蝠侠完全是棚拍漫画式置景。诺兰版的《蝙蝠侠》虽然采用了实景拍摄,但你看不出那个哥谭是现实中的某个城市,诺兰不会给出明确的地标。而《新蝙蝠侠》则用了类似纽约时代广场和布鲁克林大桥,甚至纽约城铁高架金属支撑柱这样地标来指引观众将这个故事代入到自己的真实生活。
这种真实感和连环高智商犯罪以及惩戒世人的意味结合,虽然导演不承认,但老影迷多少都会想到《七宗罪》。虽然《七宗罪》比诺兰的《蝙蝠侠》要早上映13年,但在好莱坞商业片语境中,《七宗罪》的全民罪恶论调和低饱和度拍摄,都要现代太多先锋太多。
《新蝙蝠侠》采用侦探片和黑色电影这种在黑白片时代就有的叙事风格,是复古怀旧,或者说文艺复兴。但他相对于诺兰的蝙蝠侠却又很新很前卫。
我只能说时尚是一个环,又流行回来了。或者换一种更中国自信的表达:
欧美的电影叙事已经陷入自我复制和循环,难以自拔。期待中国影视的发挥和拓展,我们必须摆脱好莱坞电影语言的影响,发展自己的电影语言。
-父子关系-
回到父子这个话题。
《新蝙蝠侠》这个翻译名,我比喻就像“Jr”对于一个贵族子弟的诅咒。导演有意、华纳支持做出一部跟诺兰不一样的电影,就像儿子总得要尝试超越父亲。
在电影中,很多关系也是运用了父子的话题。
比如布鲁斯发现父亲的隐秘过去;
比如他通过观察和救市长的儿子(这个孩子丧父且目睹父亲尸体,与蝙蝠侠目睹父母被杀的背景故事对应)完成自我救赎;
布鲁斯与阿尔弗莱德在类父子关系上的互动;
猫女与罪犯父亲的互相残杀。
甚至剧情明示了猫女的父亲不仅被布鲁斯的父亲救过,还暗示了两人可能一起做过一些为了选票的肮脏勾当,活脱脱把布鲁斯的父亲按照双面人哈维·登特表现了。
这种种的父子局和父辈阴谋交织的故事构建方式,在黑色电影的风格里,确实合适。底层没有希望,永远得被布鲁斯家族这样经济、权力一把控制的大家族左右的感觉。这种社会阶层的窒息感,到底来自于导演自己对美国社会的观点,还是黑色电影固有的气质,就不好说了。
但马特导演钩织这庞杂的父子关系,我看完的感受是:核心影迷可以阅读到,但是情节和叙事上没啥大用处。貌似精心实则没起到什么相互促进的作用。反而是导演对于美国阶级固化、族群刻板印象的描写,还挺让人印象深刻的。不过也可能他就是有意地运用这种固有印象去包装故事,降低这部文艺气质作品的阅读门槛。
黑人好警察戈登,黑人好市长(还是个女的,发型还得是时尚的而非副总统哈里斯式的职业妆),开场的拉丁裔小混混带着玛雅人式的涂面,企鹅人那口黑手党式的英语,幕后黑帮隐隐地意大利味儿,谜语人是一个严肃的童年扭曲的白人连环杀人狂……所有这些不都充满了一种刻板印象、种族偏见吗?导演很巧妙地暗示,但不直说,让你抓不到把柄,但是又充分符合你想象中美国族裔形象的每一种固有印象。
-关于结尾的无端联想-
有漫画大V指出《新蝙蝠侠》结尾大洪水来自于漫画《蝙蝠侠:零年》,但我个人更愿意去联想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这场超级飓风当年造成近千亿美元损失,直接间接杀死近两千人,横扫了美国四个州以及古巴和巴哈马两国。然而在飓风后,美国的国民警卫队进驻受灾区域,以军事装备震慑百姓避免抢劫等恶性事件发生。这样的画面,更让我印象深刻。
我在此不去分析美国民间拥枪以及个人自由大过集体利益的文化或者文明倾向对事态的影响。但就从国民警卫队与普通人之间关系而言,《新蝙蝠侠》最后一闪而过的国民警卫队在蝙蝠侠的领导下救助灾民的画面,让我着实有种跳戏的感觉。
这是不是一种伟光正?是不是一种道德宣传或者政治正确?如果没有蝙蝠侠这样虚构的精神领袖、想象的共同体符号,美国国民警卫队的行动还是可信的吗?
所以,要清醒理解文化宣传的力量和手法。希望有志于去参与影视创作的读者们,好好通过这些去思考并得出自己结论,不要总被短视频洗脑和热血,自己去思考。思考让人去传承文化、接受文明的同时发展和补足。毕竟我们将要面对未来还是一个需要中华文明去宣传自我、影响世界的时代。
文明、道德保证了人类的上线,法律、制度仅仅能保证社会的下限。我记得罗翔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避免不了拉斯维加斯楼顶枪击案,给《新蝙蝠侠》创作最后的这场枪击戏提供素材。
另外稍微过度解读一下:在黑暗中,蝙蝠侠举着红色燃烧棒引领众人走出困境,那燃烧棒就跟火炬一样。这真的不会让左翼人士解读为:红色革命才能引领美国人民走出困境吗?我很想知道导演政治倾向,他会不会把选票投给美共的总统候选人桑德斯老爷子。
Ps:我推荐大家看看DC的漫画《红色之子》。提示:动画版是辣鸡,看漫画。

-蝙蝠车是永远的福利-
我一直都认为蝙蝠车是非常具有符号性的。1989年的蝙蝠车是科幻而新奇的,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前卫、让人仰视的;诺兰版的蝙蝠车则实用而像一台军用战车,彼时美国也正在对外用兵;而《新蝙蝠侠》的蝙蝠车,则变成了一台改装的大功率肌肉车,这种车产自70年代,至今在很多改装玩家手里都是极品。
那么这种西部硬汉式的怀旧的,蓝领味儿十足但已经完全不是蓝领工人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代表什么?美国蓝领工人愤怒于现实,但却仍然只能依靠特朗普式的代理人来伸张正义,是在象征这个吗?这是我的解读,读者可以有你们自己的。



其实电影里出场最多的是蝙蝠侠和猫女的摩托车。不过导演没着重去表现这车的细节,而是给了一场最有人情味的车戏,就是尾声中蝙蝠侠送猫女离开哥谭。
很多人都会讲解最终两人分别驶向不同的方向,而蝙蝠侠通过后视镜回望驶入阳光的猫女。但我更喜欢的反而是两人在正式分开前,两台摩托并行行驶,一会儿蝙蝠侠超前,然后猫女又超上去。
这宛如探戈的互动,仅仅是一对儿倔强的情侣爱在心里口难开。此时他们所背负的家族历史、社会责任、甚至什么屏幕外观众给他们附加的美国精英意义、女权象征,一切政治正确都去到九霄云外。他俩就是他俩,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几个远景镜头如此纯净,我甚至想到了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希望导演以后的创作仍会有这种神来之笔,配得起盛赞。
-未来华纳还是可能搞砸-
最后我提一点担心:小丑。
在漫画中这个反派作为蝙蝠侠的阴暗面,甚至搞出了狂笑蝙蝠这种怪诞的混合体。影视创作中,小丑一定要与蝙蝠侠保持距离!而我看到一丝隐忧,让人担忧华纳是不是又在作妖。
杰昆·菲尼克斯演的《小丑》完全是实景,于是《新蝙蝠侠》也要这个风格。甚至出现这样的细节,直接坐实我的担心。这个细节出现在蝙蝠侠调查到自己的母亲来自于另一个哥谭市的创始家族阿卡姆家族,并且因为精神问题住过精神病院。这就直接关联上了《小丑》,小丑的母亲也是精神有问题,还声称自己被布鲁斯的父亲包养过……
真就要把小丑和蝙蝠侠联系起来,然后搞个不分彼此吗?这种没有界限感的的情节,可能在一两部影片里会是爆猛料的好材料,但是长久来说就是破坏性的,会消解蝙蝠侠也会消解掉小丑。
好的主角和反派,应该是镜像,但不会是没有界限的。不然就一定会出现“狂笑蝙蝠”这种你也不知道喜欢他还是同情他还是害怕的怪胎,而且你打算用这样的怪胎做主角吗?警惕华纳没下限,为了博眼球啥都做。警惕华纳!警惕资本作妖!
好啦,我想说的都在这里。下次再聊!
什么?问我为啥不聊罗伯特·帕丁森的演技?拜托他在演蝙蝠侠,他演成这样是应该的。我们会讨论007演员的演技吗?接受了这个大众角色,就必然走向“Jr”的命运,必须接受苛刻地审视。
做得再好也是个不够努力的富二代。
就这样!白了个白。

作 者

十年影视策划
二十年影视边缘从业者
三十年游戏宅
爱家人,爱祖国,爱不完美的自己

聲視Voisual 专注于文艺作品评论,关心文娱行业生态。经典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新作让我们看到正走向何处。“voice+visual”,记录闪现的弧光时刻。
合作、投稿请联系:voisual@163.com©️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