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要点概述 B.1.V

2023-09-04 20:20 作者:邕儁  | 我要投稿

IV.Two Hegelian jokes

1.有一个著名的黑格尔式的笑话,完美地展示了真理是如何源自误认的,通往真理的道路是如何与真理本身相契合的:

 

       在20世纪之初,一个波兰人和一个犹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车上,面面相觑。波兰人紧张地晃动着身子,一直盯着犹太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激怒了他,最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地破口而出:“告诉我,你们犹太人是怎样成功地从人们身上榨取了最后一个硬币,使自己腰缠万贯的?”犹太人回答说:“好吧,我告诉你,但不能分文不取,你先付我5个兹罗提(波兰币)。”

       收到钱后,犹太人开始讲了:“首先,你拿一条死鱼,割下它的头来,将其内脏装在一杯水中。然后,大约午夜时分,月圆之时,你一定要把这个杯子埋进墓地……?”

       “那么,”波兰人贪婪地打断了他,“如果照你说的做,我会成为有钱人吗?”“不要操之过急,”犹太人回答说,“这不是你要做的全部;如果你想听下去,你必须再付5个兹罗提。”再次收下钱后,犹太人继续讲他的故事。不久,他又伸手要钱,没完没了

       最后波兰人怒不可遏:“你这个肮脏的无赖,你真的认为我没有注意到你想干什么?这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你只是从我身上榨取最后一个硬币!”犹太人平静而温顺地回答他说:“好吧,现在你已经明白,我们这些犹太人是如何……”

 

2.从一开始,这位波兰人就陷入了移情关系之中:对他而言,犹太人是“想必知道的主体”的化身,他知道如何从别人那里榨取金钱的秘密。

 

2-1.犹太人没有欺骗波兰人:他信守承诺,把如何从别人那里榨取金钱的诀窍和盘托出。

<只不过是用实践的方式,真的把波兰人给骗了而已。>

 

3.这里至关重要的是结局的“双向运动”:在波兰人勃然大怒的那一时刻与犹太人最后回答之间,存在着距离。

 

3-1.当波兰人脱口而出:“这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你只是从我身上榨取最后一个硬币!”时,他已经自己道出了实情,但却对此一无所知。

 

3-2.他在犹太人对他的诱导中,看到了简单的欺诈。他没有看到的是,正是通过这一欺诈,犹太人信守了承诺,把他购买的东西(犹太人如何榨取金钱的秘密)交付于他。

 

3-3.波兰人的失误仅仅在于他的视角:

       (1)他渴望犹太人最后揭示“秘密”;

       (2)他把犹太人的叙事当成了最终揭示“秘密”的通途;

       (3)但真正的“秘密”在于叙事活动本身(而不在叙事的内容):在于犹太人以他的叙事捕获波兰人的欲望的方式,在于波兰人全神贯注于犹太人的叙事,并准备为此不断付钱。

 

4.犹太人的秘密在于我们(波兰人)的欲望,犹太人知道如何摆布我们的欲望。

 

5.故事的最终转折和“双向运动”,与精神分析治疗的最终时刻——“消解移情”“穿越幻象”相契合:

       波兰人勃然大怒时,他已经消解了移情,但没有穿越幻象。他只有在意识到犹太人如何通过欺诈兑现了承诺后,才真正穿越了幻象。

 

6.驱使我们聆听犹太人叙事的那个醉人的“秘密”,就是拉康所谓的小客体(客体小a),即虚无缥缈的幻象客体、我们欲望的“客体—成因”。(A.X.5-1)

 

6-1.与此同时,它又是我们的欲望回溯性地提出来的(这是它的悖论之处)。在“穿越幻象”时,我们体验到,这个“幻象—客体”只是使我们欲望的空洞物质化了而已。

 

7.另一个著名笑话具有与此完全相同的结构,就是卡夫卡《审判》第9章中关于“法律的大门”的笑话:

       那个垂死的乡下人问门卫:

       “人人都竭尽全力想要得到法律,可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谁都不能获准进入此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门卫觉得这人大势已去,听力也下降了,于是对着他的耳朵吼道:“除了你,谁也不能获准进入此门,因为这个门只为你一个人而设置。可我现在就要把它关上了。”

 

7-1.这个充满曲折的结局,类似于波兰人和犹太人故事的结局:

       (1)乡下人意识到,他(他的欲望)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这扇大门只为他设置;

       (2)犹太人叙事的目的只是捕获波兰人的欲望。

 

       我们甚至可以为卡夫卡的小说设计另外一种结局,以便使它更接近上面波兰人和犹太人的笑话:经过长久的等待,乡下人勃然大怒,开始对门卫大喊大叫:“你这个肮脏的无赖,为什么你要装模作样地守卫着那扇大门,就好像里面藏着多少秘密似的,你很清楚,大门里面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这个大门也仅仅是为我一人建造,意在俘获我的欲望!”那个门卫(如果他是一位精神分析师的话)会平静地答道:“你看,现在你发现了真正的秘密:大门里边所有的,只是由你的欲望引入的东西……

 

7-1-1.在上述两种情形下,最后充满曲折的结局的性质,遵循的是黑格尔超越、消灭“恶的无限性”的逻辑。

 

7-1-2.在上述两种情形下,起点是一样的:

       (1)乡下人面对着某个实体性真理,即把他排除在外、永远躲避他的秘密:隔着无数道门的、难以接近的律令之心;

       (2)波兰人一直都在犹太人的叙事中等待着(这叙述可以永远进行下去)、却又无法获得的最后秘密(它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犹太人是如何从我们这里榨取金钱的。

 

7-1-3.在这两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方案完全一致:

       (1)游戏一开始,乡下人就必须明白,隐藏着秘密的大门只为他一人而设;

       (2)隐藏在犹太人叙事结局中的真正秘密只是波兰人的欲望。

 

8.主体必须明白,他的外在于大他者的位置(他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大他者的秘密之外)是内在于大他者的。

 

8-1.我们在此遇到的是某种无法化约为哲学反思的“反射性”似乎要把主体从大他者中排除出去的某个特征(他想洞察大他者的秘密——法律的秘密、犹太人赚钱的秘密等),早已是大他者的“反射性决断”。

 

8-2.作为被排除在大他者之外的人,我们早已是大他者游戏的一部分。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要点概述 B.1.V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