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2 礼治

2023-03-27 11:0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礼治


  先秦儒家提出的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政治路线。它要求按周礼进行统治,与法家的“法治”路线相对立,后来为封建社会尊儒反法的地主阶级保守派所继承。

  最初,殷朝奴隶主祭上帝和祖先时,用两块玉放在一个器皿里作供奉,表示尊敬,就叫做“豐”[1]。后来“礼”与“政”结合起来,发展为区别君臣、父子、上下、亲疏、尊卑的规范,用来规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地位,成为奴隶主统治奴隶、“治政安君”的典章制度。

  “礼”在周朝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极严格极繁琐的规章制度。周礼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等级,并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数量不等的土地和奴隶,叫做“大封之礼”。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可以世袭。为了维护各级奴隶主的特权,周朝统治者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到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制订了一套礼节仪式,凡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要遵循这套礼仪,不得违反。这就是孔鼓吹的“礼治”。

  “礼治”决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而是极残酷的奴隶主阶级专政。“礼治”本身就包含了刑罚。“礼者君之大柄也”,奴隶主阶级用他们的“礼”作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唯一标准,谁敢于“越礼”,就是大逆不道,就要被镇压。他们特别规定了“乱民之刑”,以“纠万民”,使奴隶们和新兴地主阶级不敢“犯上作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礼治”的一个原则。历来主张“礼治”的儒家,都打着“仁慈”的幌子,给“礼治”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实际上他们sha人最多。周礼所规定的人殉和人牲制度[2],就是对奴隶的非常残暴的镇压和迫害。

  春秋末年,奴隶主急剧崩溃,封建制日益兴起,孔逆历史潮流而动,鼓吹“克己复礼”,妄图推翻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复辟周朝的奴隶制度,是一条倒退复辟的反动政治路线。后来,凡是维护和复辟旧制度,开历史倒车的一切反动派,都打着“礼治”的旗号,只是它的阶级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打起孔“克己复礼”的黑旗,就是要复辟资产阶级专政,把我国重新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世界中去。但是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3]儒家鼓吹的所谓“礼治”是违反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归于失败。


注:

[1] 即“礼”。

[2] 杀人祭祀。

[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061页。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2 礼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