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判定好死或不好死
我们曾经把身体的好死或不好死,做过一些说明。其实站在心智的立场,两者的分别,更为显著。
凡是死时心安理得,心智认为圆满愉快的,便是好死。若是死时心不安理不得,俗称死不瞑目,那就是不得好死。
不管哪一种方式的死亡,心智都要像卡带或碟片那样,把这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地倒过来放映一次,丝毫都不能跳越。哪怕身体已经毁坏,脑部照常要做这样的倒带。
这一生的过程当中,骂人的话,掉过头来用同样的语句,同等的气势,骂自己一次。打人几次,每一次都按照当时的实际状况,打自己几次。果真如我们所说的“你如何待人,人也如何待你”。
我们看到临终的人,似乎已经没有知觉,而脸部的表情,却时有变化,便是最后审判进行时,所产生的反应。
这时功即是功,过便是过,功过不能相抵,必须分别单独计算。审判完毕,所得总成绩如何,心中有数。若是中等以上,能量界的一些老朋友,都会前来欢迎。
死者心情自然欢愉,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走一趟,因而心安理得,呈现安详、宁静的好死状态。
如果得分在中等以下,前来等待的,便是一些冤亲债主,甚至于准备复仇的鬼,穷凶极恶的样子,使死者至感不安,产生紧张、恐惧,以致眼睛合不起来,死不瞑目。一辈子如此结局,令人摇头叹息。
好死不好死,乍听起来,不过是死亡那一刻的事情,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好死与否,随时都要接受考验,简直就是终生相随的问题。
时时刻刻,都有死亡的可能。我们只好无时无刻,都要做好准备,可以心安理得地死而无憾!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心存侥幸。
反正死亡的日子,还很遥远,不如趁着年轻,多享受多玩乐,把好死不好死,暂且放在一旁,不去理它。等待玩够了,乐透了,再来修持,也还来得及。
不是说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吗?不是说年轻不要留白吗?不是说享乐要及时,以免将来没有机会吗?谁知道欢乐的时光过得特别快,来不及修持,就已经面对死亡的威胁。于是老大徒伤悲,又有什么用?
心智的责任,十分重大。一开始就要不断地接受刺激,来启发自己。接着要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时时刻刻,要以心智指导身体的感情用事,更是倍加谨慎,丝毫都马虎不得。
对于经由身体的五种感官,接受来自内外世界的各种数据及讯息,都必须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假设及验证的工作,最后获得一些结论,使其成为有用的知识。
这些事情,随时都在进行,也时刻都要费心。心智原本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的生命意识,当身体逐渐生长茁壮之后,便陷入一种潜藏及被埋没的状态,必须收视返听,息心止念,虚静无为,才能由后天返回先天,以开启或恢复这种能力。
摆脱后天生命意识的种种局限,重现直接、立即、纯粹、统一、整体、圆融、绝对、无预设、无主客对立、无时空限制的先天直觉能力,心智必须不断提醒身体明白“为道日损”的警语,以期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不管如何,心智还要对这一生的种种,负起最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