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15 013的读书笔记
代发,仅作一些文字编辑。
简单说,补充了对熟人社会中恋爱的分析;讨论了家庭对社会的意义;大大深化了对现代社会恋爱成本的讨论。

恋爱本质上是一种对双方认知不断磨合的追求过程,一种一直在发生的过程。而在乡土社会中,或者说在熟人社会中,这种磨合认知差异的过程是极大消耗资源的,也是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挑战。(所以恋爱的酸臭味有时候隔了老远都能闻到,同理,恋爱中的人做出什么社死行为也不为怪)
而一个相对集体化的社会秩序下,人际关系的伦理点在于差序。这是集体化区别于原始公社形态的重要点。儒家讲孝悌,本质也类似先爱你的家人,才能爱别人。这点也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先自爱而后爱人。(当然,这两点本质上是不同的)集体通过血缘及人际等等的差序而形成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人除了是个体,更重要的集体意识表现下的载体。而婚姻,或者说家庭,作为集体中的最基础的稳定单位(人因为有个体属性,所以并不算稳定单位,而家庭则不然。类似于老话的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承载了乡土集体对于稳定的诉求,也满足个体属性在相对闭环环境中的发泄。
当现代社会通讯,交通不断发展,原子化不断加大。我们的恋爱成本是在增加的。一方面,因为选择的不断扩大(这个选择不单纯是指人,也指物),另外一方面,认知差异逐渐被放大。同时,各种比较出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觉得谈恋爱很累(事实上,历朝历代谈恋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然,我为什么是单身狗.jpg)
同时,婚姻物质成本与精神成本的不断上升,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在推动恋爱成本的上升。
当然,这只是一个单身狗的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