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聊科幻】苏联科幻简史:散不去的苏维埃迷梦,张扬粗放的太空浪漫

2022-09-20 11:27 作者:塔读小说时光机  | 我要投稿

前几天《流浪地球 2》发布首支预告,短短1分27秒的预告片有不少值得挖掘的细节和亮点。

在解锁了“太空电梯”“方舟一号空间站”等科幻新场景后,也预告了“移山计划”,“方舟计划”、以及抛弃月球彻底离开地月系统飞向太阳系深处的“逐月计划”。

不论是之前全民公信力下的联合政府、发动几十万人对“行星发动机”进行修复的手推撞针工程,还是这种相异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科幻精神内核。

总是能体现出其隐藏深处的集体主义色彩。

由此可知,科幻作品的文化价值依附于工业消费观之上,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结合商业经济融入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

那么,如果你还记得流浪地球中从地下城直到星球发动机的一分钟超长镜,记得曾经出现过的卡特皮勒的履带吊斗铲机、克虏伯的(Bagger)斗轮挖掘机、以及废弃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总部;感受到“工业巨轮”、“庞大”、“黯淡”的氛围效果,那么你就能get到这种不同与西方科幻的情感联结与差异所在。

说到对于未来太空的星际幻想上,老大哥的精神面貌仿佛从未离去。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经说过:“苏联美学风格是唯一我们能够找到的、跟中国人有情感连接的工业设计,你可以看长安街依然保留了好多钟楼,特别是军事博物馆,典型的,那是一套美学体系,我们对那个东西有情感。”

“生锈的导弹上的褪色红星标志不再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威胁”,可将这种冒险和审美解释为一种现代人怀抱着安全感的喘息,似乎又显得过于浅薄。

尘封于历史的红色帝国,苏维埃的科幻荣光即使到现在为止也未被熄灭过。

当暮色中的钢铁洪流在时代的车辙下匆匆而过,人们选择在战争的废墟与荆棘之中建立起工业巨轮,用对未来无限探究的革命色彩支撑起人们心目中的信仰,这就是所谓的布尔什维克式美学。

从这段从早期建构主义史诗到后世界末日的反乌托邦的奇异旅程,诞生了一大批早期苏联的代表作家,如别利亚耶夫、阿达莫夫、奥勃鲁切夫和托尔斯泰。随之而来的太空电梯、器官移植、死亡射线、两栖人、太空旅行……后世屡见不鲜的新奇的概念早已在苏联科幻中出现。


与在宇宙面前较为遵从冷酷平衡的欧美科幻相比,在苏联科幻文艺中设想的未来社会普遍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作者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认为未来必然胜于现代,共产主义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不过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技术上很硬核,政治上非常天真乌托邦。其中一个主动融化南北极让海平面升高7米的情节说明此时的人文思想上还处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热情中。

1950-60年代,苏联太空计划的迅速成功促使了苏联科幻小说的兴盛与繁荣。在这一时期,有关太空飞行的幻想成为苏联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第二个特点: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畅想和若干科学知识的普及。

1958年的科幻长篇《在地球之外》概述十月革命百年发生后百年间的风云变幻。作为启蒙于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中直接用大炮把人类送往太空的科幻作品。

《在地球之外》讲述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技工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飞船到太空去旅行,首先是绕地球飞行,然后降落在月球上,随后继续飞行到火星附近,最后返回地球。

这种苏联式的红色社会主义科幻背负的不仅仅是太空探索本身,而是民族、祖国和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正如身为科学家的作者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只有十月革命才承认了我这自学者的劳动……我把自己全部关于航空、火箭飞行和星际交通的著作献给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

1968年,伊凡·耶夫列莫夫在《仙女座星云》和之后的几部小说中,借以「大圆」这个奇妙的名称描述了一个文明的宇宙共同体,那里已经达到技术、物理和道德的高度发展,即高科技的未来将带来社会平等和人文主义,而非战争和权力斗争。

在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太空科幻的构建下,共产主义实现后人类社会依然延续着崇高美学,对内大规模改造地球,对外无止境探索宇宙,人际关系上高度宽容理解,个人价值崇尚劳动、牺牲和创造,年轻人都抢着奔向最辛苦最危险的岗位。

还记得刘慈欣在三体中曾经这样描述外星文明与人类的关系:“我毁灭你,与你无关。”这句话在阐释了他一以贯之的“宇宙社会学”观念的同时,也描述了“降维打击”的冷漠残酷。

那么,外星人为何不侵略人类?1972年的苏联科幻小说《路边野餐》给你一个最残酷的答案。

当外星人神秘造访地球后离去,留下六个高辐射、高污染的造访区。二十多年来,凡接触者,或皮肤剥落而死,或生下畸形怪胎。僵尸纷纷从附近的墓地中爬出,游荡在人间。

可仍有一些人,为了生计游走在杀机四伏的造访区,倒卖外星人留下的高科技物品,过着刀头舐血的生活。

他们 被称为“潜行者”。

对死亡的恐惧、对金钱的贪婪、对命运的愤懑……他们在折磨中渐渐扭曲,走向崩溃。

然而,如果人类的这场浩劫,不过是外星人一次无心的路边野餐,所有的苦痛挣扎,所有绝望中的微弱希冀,究竟是否值得。

此时,苏联科幻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小说整体呈现出20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由于经济停滞和勃列日涅夫时代严格的审查制度所产生的文化情绪转变。

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融合了探索月球的预言、太空竞赛的宣传、原子战争的预言和存在主那么后来则转向了对切尔诺贝利恶梦、苏联解体的关注。

同时在这个科幻体系下,不得不提到一个苏维埃科幻的特有名词——“原子朋克”。这种复古未来主义产生于上文提到的苏联科幻小说《路边野餐》。正是这本小说奠定了“原子朋克”的成长土壤。因此,原子朋克以苏联为主,主要表现为广泛使用原子能,重工业占大部分的世界观,常以切尔诺贝利,通古斯大爆炸这样的灾难事件以背景,苏式的未来主义建筑也随处可见。

它的关键词是:硬科幻、冷战、乌托邦、核动力、机器人。

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包含了早期原子技术、喷气技术和太空技术出现时代的风格,以及共产主义苏维埃和未来主义建筑等元素。

如今的原子朋克在《原子之心》《地铁》《逃离塔科夫》以及《潜行者2》》中以游戏的方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继续活跃着。

原子朋克的内核文化的苏维埃味儿更浓,表露出高统一度,集权社会,苏维埃主义,浓浓的苏联工业风,偏向于社会主义。这恰恰也就是苏维埃在那个半黑暗时代的,一种来自共产主义的红色呐喊。

从约瑟夫·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政权,再到赫鲁晓夫时代的技术成就,乃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停滞。

这些意识潮流的演进往往寄托着无产阶级工人当家做主的理想国情怀以及苏联钢铁洪流平推欧陆的霸气。

在这些色彩鲜明的航天海报中,那些被一再使用的视觉符号,却依然昭示着往日的热情、辉煌,和它们背后的人类不可承受之伟大和渺小。

同时也继承了之前战争中正面刚赢敌军,一路打进敌国首都的苏联式暴力美学。

同时苏联的崩溃也导致苏俄文学在我国文艺界当中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中国和前苏联曾经密切的关系,让苏联风格不仅渗透进上世纪中国在建筑、文学等各个领域,即便是科幻文学这样细微的分支,也曾受到巨大影响。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体制,而苏联文学中有科幻这个门类,中国也要有,所以,科学幻想小说一词就是翻译自俄文,因此苏联科幻创作理念对当时国内的科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本有关苏联时期废墟的摄影集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今这个帝国的幽魂仍然在欧洲游荡”,这句话似乎也回应了《共产党宣言》的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然而幻想中的太空苏维埃宫终究只是社会主义梦想的缩影,伴随着苏联解体,永久地归于了历史的尘埃之中。至今为止,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如今仍有现存的大量苏联时期的建筑,如同科幻电影中未来行星的坚固堡垒。

走向工业化,又走过了数十年的战争风雨,最后点燃了人类探索科技和太空的幻想,成为了历史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解体后仍旧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技术遗产。

在那个被遗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时代,依旧是历史不可被忽视的存在。


【聊聊科幻】苏联科幻简史:散不去的苏维埃迷梦,张扬粗放的太空浪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